第十一章 家庭系统
·系统漏洞
案例:
关小姐:我承认自己在谈恋爱的时候比较随便,可谁让父母总管我?他们越管,我就越逆反。
治疗师:你觉得自己放荡吗?
关小姐:放荡?真难听,不过……我是做给他们看的。
治疗师:为什么做给他们看?
关小姐:气他们。
治疗师: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气他们?
关小姐:因为他们不喜欢我这样。
治疗师:你喜欢自己这样吗?
关小姐:说实话,我也不怎么喜欢,不过,我就是气不过。
治疗师:气不过什么?
关小姐:他们总管我,从小到大,根本不让我有一点自由。特别是在跟男同学的关系上,连正常交往他们都会干涉,好像我一直就背着他们谈恋爱。既然他们那么疑神疑鬼的,好吧,我就谈一个给他们看看,不仅嘴上谈,也做出来,这下他们该“满意”了吧!
治疗师:他们为什么那么怕你在男女关系上有事,他们到底怕什么?
关小姐:他们,总给我讲忆苦思甜。
治疗师:能说说吗?
关小姐:他们说我还有一个姥姥,就是我姥爷的小老婆,新中国成立前是个交际花。我姥爷认识她后就甩了大老婆,后来不久就新中国成立了,大老婆揭发了小老婆的罪行,让这位二姥姥一劳教就是好几年,后来等她回来的时候,全家人都不认她、排挤她,一直到她郁闷致死。
治疗师:你母亲是谁的女儿?
关小姐:是小老婆的。她说她也为自己的母亲曾经是个交际花而感到耻辱。她还曾为此受到过牵连。
治疗师:你对你这位曾经当过交际花的姥姥怎么看?
关小姐:我不像他们,我感觉我姥姥挺可怜的,都是由那个历史年代造成的,她的命也很苦。
治疗师:好吧,现在,你姥姥就坐在你对面,你想跟她说点什么(拉过一把椅子放在关小姐对面)。
关小姐(呆呆地望着椅子):姥姥!
治疗师:眼睛不要总看地面,抬起头来望着她,说出你的感受。
关小姐:不行,我就是忍不住要往下看。
治疗师:面对她,她是你的亲生姥姥。说出你的感受。
关小姐:感到头疼,有点儿难受。
治疗师:想说点儿什么吗?
关小姐:我说不出来,好像她一直在凝视我,我有点儿害怕。
治疗师:为什么害怕?
关小姐:因为她好像是个鬼,是个冤魂。
治疗师:你觉得她死得冤吗?
关小姐:是的。
治疗师:好的,你坐到对面去,现在你是姥姥。此时,你想说什么,在看着孙女的时候?
“姥姥”:我,我很爱她,但我不敢碰她。
治疗师:为什么不去抱她,她是你的孙女。
“姥姥”(伸出手,又缩回去):不行,我感到无力。
治疗师:再去试试,去抱你的孙女。
“姥姥”:不行(低下头),我感觉自己不配!
治疗师:你是个苦命的女人,也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
“姥姥”(开始掉眼泪):没人这么看我,我是个有罪的、可耻的女人!
治疗师:不,你是个伟大的母亲,忍辱负重地活着,你非常委屈!
“姥姥”(泣不成声):对,对,我委屈死了……
治疗师:但因为你,才保证了这个家的完整,保证了孩子活下来,现在,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你可以安心了!
“姥姥”:我知道,我知道,我安心了(痛哭)。
……
关小姐在家庭中的表现,无形中扮演了当年姥姥的角色,这是家庭系统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家庭系统中出现某种缺失,或遗憾的时候,往往有一个与制造遗憾的当事人同性别的后代去“弥补”这个遗憾,也就是弥补家族的缺失。这个后代在弥补时,往往会以“复仇者”或“受害者”的角色重新出现在家庭系统中,让当年的创伤再现。然后由家庭其他成员为其“平反”,以完成家族伤痛的弥补。
西方的精神分析师认为,后代往往会以“受害者”的面貌再次呈现家庭系统中以往的“未了事件”,有点像“替受害者讨回公道”。从系统论上分析,是在平衡缺失的能量。这就不难理解关小姐的“反常”行为了,但表面上看,她是在跟父母作对,而此时,父母也正扮演着“迫害者”的角色,整个家庭都在不自觉地重复着以往的轨迹,也就是说,他们在潜意识里都在整合家庭系统。
这种互动不仅表现为家庭系统,也体现于任何有人类活动的关系范围,包括任何一个集体或组织。只不过,它的运作十分隐秘,因为受潜意识支配,因此当事人本身极难觉察。
·孩子,家庭的一面镜子
以下的个案可能更能说明系统漏洞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案例:
刘洋今年25岁,按父母的话说,他家教极严。但父母不明白为什么他在公共汽车上不给老人让座,过马路时还翻跃栅栏,上车不排队,好不容易找家公司做业务员,却经常把单位的信封、信纸,还有书本、文具等带回家。
他没有要好的朋友,处了个女朋友,也因为看不惯他的自私而告吹。而无论父母怎么说他、劝他,刘洋就是不听,但也有例外,就是伸手向父母要钱时。
眼看着他一天天长大,行为和思维还如此幼稚,这可急坏了父母,于是,他们求教于心理医生。
母亲:按说,我和他爸一向要求他严格,但这孩子小时候就独,从不跟别的同学玩,可能我们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忽视了对他的教育。
父亲:现在学校也不太讲究同学关系,哪像我们那时候,现在都是一个孩子,没责任感。我和他妈都有兄弟姐妹,平时走动得挺勤的,可这孩子跟谁走动呀?唉,我看独生子女迟早都有问题。
咨询师:刘洋也是独生子女吧?
母亲:对呀!
咨询师:你们是“老三届”吗?
父亲:没错,我们俩就是在兵团认识的,那时候……
母亲:别总提过去的事,现在问的是儿子。
咨询师:没关系,说出来有好处。你们都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吧?
父亲:没错,后来什么都赶上了,唉!要不是那些运动,也不至于……好不容易挺过来了,现在孩子又这样。
母亲:我们就怕孩子学坏,现在的孩子普遍幼稚,我们一直教育他好好做人,可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跟我们较着劲儿,什么都听不进去,不过话也说回来,他胆小,随他爸,也没惹什么大祸,就是总让我们操心。
父亲:我承认,我是胆小,不过幸亏我胆小,胆大点儿,早就发了,你看咱兵团的老张,还有小马,全是第一批富起来的,他们靠什么呀?没文化,也没本钱,不就是靠胆儿吗?我呢?说起来也是,小时候就胆小、老实,没占什么便宜,也没吃什么大亏。我是给吓怕了,真的!说整你就整你,我家出身小资产阶级,可得夹着尾巴做人。
母亲:你就少说两句吧!平时在家就唠唠叨叨的,到这还那么多话!听人家专家说。
咨询师:没关系,说出来可能心里会好受些,我能理解。
父亲:你看人家,就是专家,特理解人,不像你,什么都管,一点儿也不知道尊重我,现在知道了吧,说出来对心理有好处。
母亲:行了,行了,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咨询师:你们平时在家经常这样说话吗?
母亲:有时候会,不过一般情况下我不理他,他就一个人发牢骚,总觉得自己委屈,生不逢时,机遇不好,不过,我们在教育孩子上基本一致。
咨询师:不过我倒是建议平时先生多跟妻子交流,不要总在孩子面前发作,而且,你们在交流时最好换个方式。父亲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母亲:他哪有什么爱好,就知道看武侠书,有时候还炒炒股,不过赔得多赚得少。
父亲:是我不想赚吗?刚入股就是熊市,一下5年,谁受得了,还说我?要说,就是我点背,从生下来就倒霉!
母亲:你看,你看,又来了,平时就这样,就跟全社会都对不起他似的。
咨询师:我觉得这位父亲挺不容易的,按他的话说,自己没赶上好时候,好不容易等到社会稳定了,年纪又大了,想找回失去的光阴,可又有点儿力不从心,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父亲:您这话算是说到我心眼儿里去了,我就是这么想的,自己没本事,就别让孩子再走老路了,可这孩子偏偏不争气,您说,我能踏实吗?
母亲:那您给指条路,我们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孩子是你们看着长大的,同样,你们的一言一行也在影响着他。当他看到爸爸总抱怨环境,他也就不敢接触环境,这就是你们所说的“独”,同时,他也会与环境结怨,帮爸爸“讨回公道”。但他只是个孩子,讨回公道的办法就是和环境作对,环境要求什么,他就不做什么,虽然他没经过那个年代,可是,父子关系决定了他帮爸爸讨债,并向爸爸学做人。
母亲:你看是吧,我就说嘛,平时少在孩子面前讲这些,孩子懂什么?现在可好,着急了吧,你说你这个当爸的,我真是没法说你!
父亲:那您说我们该怎么办吧,还能让他改过来吗?
咨询师:首先,你们不要再相互埋怨,否则儿子总感觉父母关系是这样的时候,他对将来的恋爱、婚姻也没有信心。如果你们相互理解,他同样会向你们学习如何处理两性关系。
父亲:就是嘛,我就说孩子交个女朋友吹了都是因为你瞎念叨,你就是爱管闲事,他交他的,关你什么事?他都那么大了。
咨询师:你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都因为相同的经历,怕他再受委屈,所以,你们对孩子是很负责任的。现在,我们只是商量一下如何帮孩子改掉坏习惯。
母亲:是的,是的,您说得对,我们该怎么帮他改正?
咨询师:刚才说了,你们要好好交流,这一点至关重要!另外,有机会带他出去旅游,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感受各地风土人情的不同。如果方便,再跟他一起看看电影,而不是电视,二者不同,我们小时候没电视,经常组织看电影,这有助于培养集体观念和公德意识。再有,以后到商店购物时让他结账,培养他交易的意识,从中体会到挣钱的不易和花钱的容易,而且这些日常用品是通过他的手换来的,从而会培养他的主人翁意识和自立能力。在交友方面,我倒建议他多认识些有益的哥们儿,这些朋友素质要好,有意识让他们接触,让他会体会成熟和负责。其实你们应该明白,现在教他做的,都是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如何适应环境,这对他将来的成家立业、处事为人都有帮助。
父亲:太好了,我能体会到,就是教他别再学我,让他珍惜现在的环境。
母亲:没错,他是应该多看看,多走走,总“朽”在家里不像个男人。
咨询师:你们都是一路苦过来的,同命相连,志同道合。现在虽然年纪稍大,但也正是最有经验、有能力的时候。你们可以看看动物世界节目里的狮子,成为森林之王的时候正是你们这个阶段,所以现在做领导和老板的都是这个年龄。你们虽然不是,但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比如你们的夫妻关系,还有你们有这样一个好孩子,有这样一个家,有个健康的身体,这一切,都是你们一路吃苦共同创造出来的,你们才掌握了真正的财富,因为这些都属于你们,现在教育孩子,只是锦上添花,所以要相信自己,那么难的路都一起走过来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父母:谢谢您,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
……
上述咨询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其实就是家庭咨询,因为一家三口都有问题,孩子只不过是父母关系的缩影。因此在说孩子时,势必要强调父母关系的调整,如此才能让孩子的成长过程相对完整。
严格说来,这个家庭的“病”是政治运动造成的,可一味地抱怨环境无济于事,而且,如果总说环境的坏话,那么孩子也会向家长学会“推卸责任”,其表现形式就是自私。又因为父子连心,所以,儿子还要为父亲去向社会(公司、街道、人际关系等)讨债。因此,就算环境再对不起自己,家长也不能把这个“对不起自己”在孩子面前表达出来,而要面对现实。也就是,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去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作为,这就是中国式家庭治疗的核心办法。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所谓“80后”,其实就是父母想法的代言人,而他们的父母很多都受过那场政治运动的冲击,所以普遍心理失衡,更有些心理不健康的人,走向贪污腐败的极端,抑或以上述方式在家发牢骚……这些行为无异于教孩子与社会(环境)结怨,且无一不在孩子的心中种下自私的种子。这就等于让这些无辜的孩子再去感受一次父母的经历,可现在的社会早已经不再是畸形的过去,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天地,因此,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就不要再以心灵的创伤催眠他们,这才是负责任的行为,也才是健康的父母之爱。
家庭系统的稳定属潜意识范畴,如果以道德水准或社会共识来寻求这种稳定,就会使系统中出现畸形状态。
·家人为什么不认可我
案例:
钱某(兴奋):今天我考试过了,从此,我就是名真正的中医了。
妈妈:哦(做菜),去给你弟弟打个电话,问他怎么还没到,大周末的,还等他吃饭呢。
(爸爸在一旁看报纸)
钱某(拿起电话):你到哪儿了,快点儿吧,都等你呢,我拿下中医职称了……
(10分钟后,弟弟进了门,妈妈迎过去。)
弟弟:你们先吃吧,等我干吗?
妈妈:你不来谁吃得下去呀?两口子怎么没一块儿来?孩子呢?快点儿坐下,先喝口水,累吗?
钱某(端起酒杯):来,先为我拿下中医职称干一杯。
弟弟:哥,祝贺你(也端起杯),来,干(转向母亲)!她这几天事儿也多,孩子到他姥爷那儿去了,我这几天单位事儿特多,到年底了,没办法。
爸爸:哼,眼里就只有他姥爷。
妈妈(看着弟弟):别累着。你们单位就属你学历高,领导肯定事事指望你,来,多吃点儿菜,这是我特地为你做的。
弟弟:爸,这些天老毛病犯了吗?妈的腰还疼吗?
钱某:有我呢,他们不会有什么事儿,别忘了,我可是个中医大夫!
妈妈(叹气):你爸还好,就是这几天,我的关节好像不太灵活,可能是季节过渡吧。过些天,我还得去找那个张大夫看看,他的药挺灵的。
弟弟:到时候您跟我说一声,我开车送您去。
钱某:关节不好,跟季节有一定关系,不过您最好扎扎针灸,这个我在行。
爸爸:哼,在行,你先把自己管好吧,我们用不着你操心。
弟弟:爸,哥说的也是。
妈妈(转向弟弟):对了,你上回给我介绍的那个药,真灵,一吃我的腰就不疼了……
钱某(撂下筷子):你们到底信不信我?我可是个中医了!
妈妈:你看你,又来了,这么大了还那么容易冲动,你就不像你弟。
钱某:冲动?你们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病,明明家里守着个大夫,却非要到外面找什么偏方,在你们眼里,我是个什么呀?
妈妈:你看你,就不像你弟弟,妈当然看着你出息高兴啦,妈没不信任你,只是妈吃惯了张医生开的药。
钱某:算了吧,你们就是看不起我。从小到大,我在你们眼里什么都不是!
爸爸:跟你妈怎么说话呢,就凭你这样,让我们怎么看你?
钱某:我这样随谁呀?还不是你们教出来的!我学中医我知道,父母的遗传……
爸爸(摆摆手):得,得,得,少在我面前卖弄,父母的遗传怎么啦?哦,就遗传出你这么个不懂事的儿子呀?
钱某:你不能不尊重科学吧?
弟弟:哥,爸,你们都少说两句吧。我跟你们说,亮亮在班里又受老师表扬了……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孩子来。)
钱某(突然站起来):够了!从小到大,都是他(指着弟弟)什么都好,学习也好,个头也高,可我呢?什么都不是,连大学都没考上,后来利用业余时间补习了个大专,今天我好不容易拿下了中医资格,全凭我自己的努力,我是多么希望你们能理解我、认可我,可是,我得不到你们起码的尊重!小时候,你们看不起我也就罢了,现在大了,我也有自尊心,我也想成功,可我总在你们面前感到自卑……
爸爸:你自卑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呀?真是!
钱某:没关系?要不是你长期出差在外,跟我妈两地分居,我至于连作业都完不成吗?
爸爸:哦,这么说是我没让你写成作业了,怎么什么事儿都往我们身上赖?
钱某:对了,你是我爸,你要是在家,我用得着放下书包就去买菜,回来还必须烧火做饭吗?那是一个小学生该干的活儿吗?你来信叫我管好弟弟,多关心他,说他小,不懂事。没错,我是照顾他了,我做饭的时候,他在写作业,我写作业的时候,他睡着了,他多清闲呀?妈妈一有事就找我,不管大事小事,有时候连他开家长会都得由我替你们去。你们说,我能有出息吗?哦,我不是大学生,就永远瞧不起我呀,告诉你们,我现在是个中医,管你们是我的义务,如果你们不领情,就爱找谁找谁吧,到时候别怪我不孝顺。
妈妈(抹眼泪):你就少说两句吧!没人瞧不起你,昨天我遇见你李大妈还尽夸你呢,说你……
钱某:行了,我不听这些,我只看行动,哦,他什么都不是,倒成了你们的保健医生,我是个大夫,倒没了地位,这是什么道理呀?
爸爸(严厉):你坐下!就你这样,让我们怎么信任你?还是个大夫呢,算了吧,我看你先给自己看看病吧!
……
·恐惧变化的家庭系统
家庭是个整体,也是个能量流,它的结构是通过成员之间关系的磨合才趋于稳定的。在此过程中,每个成员都不自觉地维持着这种稳定。这就如同一辆刚出厂的汽车,新上路时,可能每个零件之间还比较“陌生”,但为了稳定,它们都反复磨合以达彼此适应,过了几年,这磨合趋于完成,各零件之间因此而“熟悉”,也“再不愿意改变了”。但是,若有某一个零件“有意”更新,或有较大变化,其他零件就会不得不再去与之产生新的磨合,产生新的适应。毋庸置疑,这种新的磨合是其他零件所“不情愿”的,因为其他成员并不想主动改变,成本也会较高,所以,它们不自觉地产生“排异性”。
家庭系统也是一样:人们不太适应变化,这就如同上述个案中的父母和弟弟一样,几个成员都对钱某的变化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思维习惯(潜意识)拒绝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几十年来,钱某一直以牺牲者的身份存在于家庭系统中,正是由于他牺牲了童真,才保证了弟弟的成功,缓解了母亲的操劳,因此,钱某的牺牲与无能长期被家庭所有成员认可、接受、习惯,他保持原状,大家才感到安心。
·家庭系统的“潜规则”
但这些都是系统的运作,所以任何人都难以察觉,且均以惯性思维维持着以往的做法。因此,无论钱某如何抗争也无济于事,这都源于家庭系统有一种拒绝变化的“潜规则”。
此类个案不胜枚举,而如果某一个成员试图改变,且对家庭系统不构成伤害,就不要把家庭当作“试验室”,而是要“跳”出来自行治疗。这种方法有许多形式,或到特定的工作坊,或做心理咨询……但目的只有一个:在自我改变的同时,还要适应所处的家庭系统。
这就要求当事人势必做到“两全”。这是一个极高的要求,不过也不是高不可攀。
案例:
针对个案中的钱某,治疗师和他有如下对话——
治疗师:你是不是认为自己总是挫败者?
钱某:是的,在家人面前,我总抬不起头。
治疗师:请你拿出自己童年的照片,把它放在面前。
(钱某照着做)
治疗师:看着他的眼睛,慢慢回忆那个年龄发生过的事,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现在开始。
(钱某盯着照片,慢慢地感到呼吸急促。)
治疗师:你想起了什么?
钱某:有一群男孩子在追我,我在跑。
治疗师:为什么?
钱某:因为他们欺负我弟弟,我向他们扔石头。
治疗师:你怕吗?
钱某:怕!
治疗师:把你的怕表达出来,现在你就是那个孩子。
(钱某死死盯住照片,呼吸更加急促,感觉胸口发闷,闭上双眼,面部开始抽泣……)
钱某(哭):别打我,我怕,我怕呀!呜——别打我……
(钱某痛哭起来)
治疗师:感受那个怕,跟那个怕在一起,跟那个孩子在一起,因为他就是你!
钱某(泣不成声):是的,他就是我,凭什么挨打的总是我呀,我好怕……
治疗师:没办法,你是哥哥,得保护弟弟。
钱某:可我不想总挨打!
治疗师:因为爸爸不在家。
钱某:那就得让我来呀?凭什么呀,凭什么呀?
治疗师:你就得代替爸爸来保护这个家,因为你是这个家中唯一的男子汉!
钱某:我是男子汉,我(摇头),我算什么男子汉?我没出息,我没考上大学,我太倒霉啦……
治疗师:可是在当年,你的确是个非常勇敢的小男子汉,保护弟弟,替爸爸陪伴妈妈,在这个家中,你是个小英雄,是最了不起的男人,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钱某的哭声开始减弱)
治疗师:你牺牲了自己的童真来保全这个家,一个失去童真的孩子,生命不会太完整,成长的道路自然比较坎坷,因此才导致你如今的力不从心,现在,你要为自己找回失去的能量,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为自己的生命做重新的选择。
钱某(深深地点头):是的!是的!我要振作,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我,我都要振作起来,要不然我就太委屈自己了!
治疗师:让那个挨打的孩子安心的唯一做法,就是活出个样来,为他争口气,他不再是挫败者,他能赢,他完全能够战胜那些对手,因为,他本来就是最棒的!
钱某:是的(点头),我行,我当然可以(有些哽咽)战胜他们。
治疗师:帮那个孩子完成他想做的事,为童年的自己达到目的,爱自己,尊重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励志,因为治疗师没有虚张声势或夸大其词,他说的以及钱某表达的都是事实,只不过这种事实听上去比较悲壮,从童年“跳跃”到当下,再历述成长过程……然而事实是:钱某再不怨天尤人,相反,他开始理解父母和弟弟,知道他们和自己一样,也从那个年代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只不过,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彼此分担。于是,他越发珍惜这个家庭,脾气变了,态度变了,性格也变了。这时,他才感到自己真正长大了,而且,所有人也开始尊重他、认可他,把他当成家里的精神支柱。
·兄弟姐妹
一般来说,兄弟姐妹之间不仅以血缘关系维系,而且具有明确的分工。具体的分工方式因家而异,但总体来说,两到三个孩子形成的手足关系比较具有典型性。比如在两个女孩儿的家庭中,姐妹关系往往以不同形式的争宠来呈现,有的通过比学习成绩(取悦大人),有的通过比美(衣服或长相),有的以强势压制对方,有的甚至通过主动示弱来博得外人的同情和好感。有时候,年龄较大的姐姐并不一定占到优势,这种关系在兄弟之间也同样存在,总之,“同性相斥”的原理在手足关系中屡见不鲜。
案例:
家庭中有三个孩子的手足关系会将上述争宠的对立部分(二人矛盾)分解。打个比方,有一个家庭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帮父母分担责任,成为承上启下的小大人;老二服从哥哥,谦让弟弟;老三最受宠,不过也最弱小,所以往往争不过两个哥哥。
三个孩子长大后,老大是司机;老二是经理;老三是警察。当然,可能职业与手足关系之间并没有十分必然的联系,重要的是他们三人所呈现出来的社会角色和家庭定位。比如他们哥仨长大后在父母眼中(家庭定位)是:老大最没出息,老二最有本事,老三最省心。
父母当然是最了解孩子的,然而那只是他们内心感受的投射,事实上,老大从小为了替父母分担家务,照顾两个弟弟,牺牲了自己大部分童真和精力,没有机会自由地发展自己,他就像战场上那些冲在前面的战士,身上伤疤最多,因此体质最弱。然而,他们为后面的人扫清了道路,就像电影《集结号》中的谷子地,转业后便消失在人海中。
老大在小时候已经把自己(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没有更多的能量发展自己,所以在父母眼中显得没出息。
对于老大的牺牲,老二不用过多地消耗自己的能量来分担家务,他不用作小大人来照顾谁,他只需要做一件事:看老大的脸色,再为老三做榜样,那么一个会看别人(权威人士)脸色,又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自然比较优秀,也比较容易成功。
老三只需要看着两位哥哥,没有什么压力,最多也只是在暗地里占哥哥的小便宜,比如藏些食品或向父母打打小报告等,所以发展为比较工于心计,并习惯于依赖感,因此很有可能进入体制工作。
·合久必分的兄妹关系
在一些父母关系不良的家庭中,手足之间更显得分工明确。
案例:
比如有一对兄妹,他们的父母一直冷战,哥哥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同时,还要保护和照顾妹妹,于是,他既成为了母亲的“小情人”(替代父亲陪伴母亲),又必须把更多的保护和关注提供给缺乏父爱的妹妹(因父母冷战,妹妹得不到父爱)。那么,这个哥哥就被不良的家庭关系分解为数个人,他很难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自小就学会了替所有人(特别是女人)考虑,却唯独没有自我。
那么长大后,由于长期被家庭琐事分散精力,所以无法专心致力于学业和事业,一事无成导致他成为一个自卑感很强的人,然而成年的他又不允许自己连续挫败,于是他很可能硬撑着(面子),成为人们常说的那种“外强中干”和“眼高手低”之人。
但他的妹妹因从小便得到哥哥的庇护,学业和事业显得相对顺利,却又由于总被哥哥替代(以父亲的名义),妹妹显得缺乏主见,头脑简单,好像总也长不大的样子。
同命相连的兄妹长大后,关系并不见得很好,由于童年共同经历的创伤,倒有可能不愿面对(深入交流),或相互推诿责任。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哥哥对妹妹的“越权”管理以及妹妹因这种越权而导致的反弹,加之兄妹二人在众人眼中的反差(一般人只会看到一个有稳定工作的妹妹以及一个挫败的哥哥),使他们二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两个家庭走得越来越远。
·当姐弟恋引申至夫妻关系
案例:
王先生和张女士同岁,二人因矛盾激化寻求心理干预。深入交谈后得知,王先生有一哥一姐,从小姐姐就非常呵护他,用他的话说:“姐姐在我心中就像父母。”而张女士有一弟一妹,是家中老大,因此,她的气质中带有强烈的大姐风范。
那么下面发生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王先生又找到了一个姐姐,张女士又找到了一个弟弟,他们把对方都投射为手足对象,并以成家来完成这个投射。
然而,他们毕竟是夫妻,夫妻角色要求彼此平等,王先生又特别希望在妻子面前树立起丈夫的权威,张女士也希望丈夫能够像其他家庭的丈夫一样有责任感,自己能够得到依赖感。
这就与他们各自在原生家庭的角色发生了冲突,这冲突直接表达为现实的矛盾,其实,他们二人都希望对方作出让步,本质上仍然表达着一种依赖与推卸。而且,二人没有学会实质的沟通和分享,因此在问题出现时均显得无所适从。
姐弟恋要比兄妹恋更容易产生矛盾,因为兄妹角色比较符合夫妻关系中的男女定位,而姐弟恋会为夫妻关系造成反差,除非男人真的非常习惯于弟弟的角色,而女人又非常适应男人的依赖,否则,二人势必要做出调整,方法就是充分认清各自在原生家庭的本我角色,在成立家庭后,不把这种角色带进他们的夫妻关系。
·独生子女为何相对自我
现代社会对“80后”普遍有一种看法,就是他们比较自我,不太顾及别人或集体,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直接和明确,不愿意为他人过多付出。也因此,这些“第一批独生子女”显得比较孤独,也很少得到长辈的理解。
试想,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同龄伙伴,在家中得不到同龄人的交流,父母与他们之间的交流只呈现于“大人的希望和观念”,他们极少有分享与被理解的经验。所以,他们切断了与周围人的沟通,凡事一个人思维,也不希望得到替代式的协助——这就是他们后来在社会中呈现出来的状态。
其实,手足关系无论呈现于何种状态,都会给这些成员形成一套认知体系:以关系为重心,而不是以自我。兄弟姐妹中,无论是付出者,还是索取者,他们都是应着那个关系而成长,因此,即使到了单位,或重新组建家庭,“维系关系”会使他们或多或少地为别人着想,即使那个着想是负面的,也会比较容易地产生互动与合作。比较上述的姐弟恋,即使原生家庭的经验为他们后来的夫妻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却也因为姐弟关系而把他们牢牢地绑在一起(一家人),所以他们并不想分手,只存在于发生矛盾及处理矛盾的状态。
这就不难理解“80后”,或这一批独生子女的心态了,因没有机会拥有手足关系,导致他们在处理各种关系上显得比较迟钝,也就是长辈们眼中的“不懂事”和“目中无人”。他们的眼中当然没有人,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可以互动的伙伴。
然而他们承担的却是全社会最大的责任——计划生育。他们是第一批因为人口过度繁衍而牺牲手足关系的人,他们无法享受兄弟姐妹间的那种共存关系,因此,不要再埋怨他们、指责他们、他们真的很无辜!
从小独立思维的经验,使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比较聪明,相当一部分人的专业性很强,长辈和上司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并有意为他们创造一种和谐的团队氛围,使他们在企业中弥补手足关系,换言之,通过这种关爱与扶持,教他们为人处事之道,使专业特长得到团队的协作支持,让单位成为他们的大家庭。
家庭系统的整合不仅要靠家庭成员自己去反省和调整,还要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如果人们看到凡事的缘起,从中觉察到关系中呈现的问题根源,再处理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