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陷入师爱的误区

陷入师爱的误区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老师们没有注意爱的方法和艺术,从而走进了师爱的误区。对于这种爱,不同年龄、见识的学生看法有所区别。偏爱不论什么原因所致,在教育上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学生被教师人为地无意地划分为被信任的和不信任的两部分,被教师厚爱的学生和被教师冷落的学生之间互存戒心或敌意,不易形成团结友爱的集体。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教育中严与爱的关系,不陷入师爱的误区呢?适度的惩罚也是爱的表现。

第四节 陷入师爱的误区

先看下面的案例:

2000年6月《人民教育》报刊登了题为“一位模范教师的悲哀”一篇文章,文章写道:陈老师是北京某中学的一名模范教师,他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工作上,班里的每个学生都装在他的心里,班里的每件事他都认真处理。可是有一天他收到学生这样一封信:“老师啊老师,您真是辛苦极了。当我们看到您这些时,我们不知道跟您说些什么,因为您所付出的和您所得到的没有成正比,同学们都不喜欢您,只是觉得您很可怜……希望您尽快想想这是为什么?”

像案例里的陈老师这样整日将学生的一切放在心上,像老黄牛一样忙碌耕耘的教师,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可他们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不理解和自己日渐苍老的身影,因此教师们常常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老师们没有注意爱的方法和艺术,从而走进了师爱的误区。

一、师爱的误区

1.苛刻的爱

有些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培育国家之栋梁”、“不误人子弟”当做自己的工作信条,将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学生稍有错误就严加责罚,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有时候面对教师严厉的训斥,学生要么麻木漠然,要么产生逆反心理,其教育效果怎能达到。

2.溺爱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轻易放手。对于这种爱,不同年龄、见识的学生看法有所区别。年龄稍小的学生认为这是老师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爱护,而见识稍多、年龄稍大的学生会想,老师不给他们一点锻炼的机会,是对他们能力的剥夺。因此,溺爱在初期往往易被表面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面纱所遮掩,但时间一长,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甚至情况比那种没有情感投入的严厉管教更糟。教师的溺爱有以下几种表现:(1)与学生关系处得过近。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为着与学生打成一片,过分淡化了师生距离。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毫无威信。这种师生关系在学生不出问题时还好说,一旦学生有违规违纪现象,教师批评时,学生便难以接受,并可能由此造成抵触情绪。(2)不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一些教师往往把做操、扫地一类活动看成是小事,认为学生除了学习其他都不重要,因此放纵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违纪行为。然而,正是这些小问题影响了班集体建设,使自由散漫的风气得以滋长。(3)赏罚不分明。该批评的不批评,该表扬的不表扬,对遵守纪律的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打击,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则是一种纵容。

3.假爱

这种爱披着师爱的外衣,比如上课时学生向教师“问好”后,有的教师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不是充满真挚情感的鞠躬还礼。学生生了病也只是随便问问,以示关心,却缺乏真心实意的关爱,忽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一部分教师对某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爱,往往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

4.偏爱

所谓偏爱,即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所偏重,喜欢一部分学生,不大喜欢或厌弃另一部分学生。其表现是:喜欢学习好、有特长的学生,而不大喜欢学习和能力一般的学生;喜欢听话、顺从的学生,而不大喜欢顽皮淘气的学生;喜欢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学生,而不大关心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学生等。产生偏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由教师个人的个性、兴趣所致。有的教师生性活泼开朗,一般就喜欢活泼开朗的学生;有的教师爱好体育运动,也就特别看重体育尖子。(2)由教师的思想方法所决定。有的教师看问题方法比较绝对、片面,把某个学生看成“一枝花”,而把另外某个学生看成“豆腐渣”,从而产生偏爱。(3)与教师工作是否有利相关。一些学生干部常为教师排忧解难,是教师的好帮手;而一些后进生却常惹是生非,给教师添麻烦,于是,教师喜恶有别。(4)取决于教师的思想觉悟。有的学生家长给了教师一点好处,或教师与家长交往密切,就对其子女厚爱和特殊关照,而对其同样他需要爱护和关照的学生却不予理会等。

偏爱不论什么原因所致,在教育上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是教师失去了学生,至少一部分学生的信任,威信丧失,致使很难施教。二是造成班集体的裂痕。学生被教师人为地无意地划分为被信任的和不信任的两部分,被教师厚爱的学生和被教师冷落的学生之间互存戒心或敌意,不易形成团结友爱的集体。三是一部分不被教师信任的学生,可能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而被教师偏袒和赏识的学生,又极容易产生优越感,自高自大,个别的甚至养成逢迎教师、看教师脸色行事等不良习气。

5.私爱

私爱是一种掺杂着私心的“爱”。从表面看,教师也关心和照顾一些学生,但这种关心和照顾是有条件的,有着个人的目的。私爱的表现有两种:一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可以任意摆弄,就是不让其他教师插手管理,尤其是不能指出学生中的问题;二是与自己的私利联在一起。关心照顾个别学生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或作为某种交换的条件。私爱的影响很坏,因为实际上已谈不上“爱”而只剩“害”了。一部分学生从教师的所作所为中看到了问题,表示不满,有损教师形象;一部分学生则受其影响,为了获取教师的欢心,竭力逢迎。如,在一次教师节的晚会上,有位老师公开表扬了一个学生给他送挂历的事,结果一下子收到学生送来的30多件不同礼物。可见,这种包藏着私心的“爱”危害有多么大!

二、走出师爱的误区

作为教师,有时候会埋怨:“怎么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我们的学生仍不懂礼貌、不尊敬老师、冷漠自私,一点也不理解班主任的一番苦心呢?”报怨自是事出有因。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教育中严与爱的关系,不陷入师爱的误区呢?

1.明确师爱的内涵

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的道德情感;师爱又是对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它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概括“师爱”的本质时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公式:“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的话告诉我们:爱是有原则的,尊重与要求并重。教育如果过分地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殊不知,没有原则的尊重就是放任。适度的惩罚也是爱的表现。比如学生做错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下次注意”,会让学生误以为“原来做错事没什么大不了”。而过度的、流于形式的、表面的赏识,不仅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中心、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和盲目的优越感,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被赏识重重包围的学生会变得自负和脆弱。因此,对学生的赏识要有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只赞美他的努力和成就,而且赞美要具体;赞美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2.关心了解学生

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更好地关心学生。我国特级教师斯霞说过:“爱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她每接一个班,首先是普遍进行一次家访,平时也尽量挤出时间走家串户,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哪个学生情绪反常,哪个学生不按时回家了……她都能及时掌握,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关心。

3.严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我们说,师爱很重要,但是这并不等于溺爱。现在有些教师觉得,严格好像与爱心教育不相称了,应该去掉。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是必要的教育手段。它不会与教师对学生的温和态度构成矛盾,不与教师上课时谈笑风生构成矛盾。反而是一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

4.严要有方

“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是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严要有度,严要有方,严要有恒。赵老师在初接一个班时,据老师们反映这个班的学生一上课就要上厕所,而且一个接一个。赵老师觉得这是学生缺乏规范意识的表现,于是便告诉学生:“下课是休息和上厕所的时间,上课上厕所既影响自己又影响别人听课。我会给一个星期让大家适应上课不上厕所,一星期后就不能提出上课时去厕所了。到了规定时间后,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就坚决不同意有同学上课时上厕所了。”后来,这些学生的坏习惯也渐渐改掉了。因此,“严”也是“爱”的一种表现。

5.把握爱与严之间的分寸

教师在工作中一味的严,学生往往会反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一味的爱,学生不但不会被感动,反而会使整个班级管理一团糟。因此,要正确地把握爱与严的分寸: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在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在时间、条件、态度处理等具体环节上,可酌情灵活掌握;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要急于定性了结,教师应保持和善、冷静的态度,给学生以关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简单生硬、挖苦刻薄的做法,会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把爱与严有机结合起来,让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较强的约束力的同时又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师尊情感。因此,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必须将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二者有机结合,并把握好爱与严之间的分寸。

6.公平对待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选择的。热爱学生,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把自己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不掺杂任何偏见。不论学生是男是女,长得俊丑,成绩好坏,是听话还是淘气,是领导干部子女还是出身普通家庭都要一样爱他们;甚至连家长不抱希望的学生也得爱起来。绝不能有亲疏、远近,绝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几个优等生身上加以偏爱,对成绩差的学生则冷眼相待,甚至对他们施加压力,驱赶他们出校门。须知这样做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教师应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公平评价,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融合在班集体之中。应该知道“好”与“差”是相对的,每个学生都好比一粒种子,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可能性。只是有的发育得早,有的发育得晚;有的枝上挂果,有的根上结实;有的可能作为栋梁之材,有的可以做药用之材,而有的则以自己的芳香和姿色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总之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用途。因此,对于他们,需要的是沿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规律去开发。后进生只是暂时掉了队,他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同样值得我们去爱。

三、师爱传导的具体方法

师爱的传导有一定的方法,但无定法,一切要因人、因事、因时及因条件和环境而异。湖北省武汉市教科所王莲老师将实践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归纳为以下6种:

1.语言表达法

语言表达法即用语言表达教师之爱。教师在说话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高低、语频的快慢、语气的柔硬,以及手势、表情和眼神都可以传导师爱。比如一个学生因犯了错误受到校长的批评而非常难过,老师知道后,说:“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就怕不认识、不改正。某某同学今天的认识很深刻,很有诚意,我们相信他一定会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我提议为他的进步鼓掌!”全班同学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教师的几句话,就像一剂“兴奋剂”,一下子给那个垂头丧气又犯了错误的学生提了“神”。

2.“投其所好”法

“投其所好”法即教师和学生来一个“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去发现学生所好、尊重其所好,然后来一个“投其所好”。如在小学里,男孩子们喜欢玩弹弓,高兴起来还要把同学当靶子射。教师来一个“投其所好”,把小弹弓手们组织起来来搞射击比赛,凡在比赛中获胜并遵守玩弹弓规则者给奖;同时做出若干规定,如上课不玩弹弓,不准对路人和同学射击等,就把孩子的游戏引上了正道。这种表达师爱的方式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再如某中学一个班的女生因追求服饰美,打扮越来越奇、越来越怪。班主任理解少女们正值青春时期的爱美心理,没有责备,也没有简单制止,同样也来一个“投其所好”:组织一次服装美竞赛,由每位女学生穿上自己认为最美的服装参赛。经评选,几位服装朴素大方、款式新颖、充满青春活力的参赛者获奖;而那种以奇为美、缺乏学生特点的服装则被淘汰。全班同学对服装美的鉴赏力大大提高了一步,教师的一片爱心也就巧妙地寓于其中了。

3.行动感召法

行动感召法即教师以自己的行动表明对学生的爱,以使他们受到感化。一位全校人人都知晓的差生,新接班的班主任在开学第一天点名时,他以一种挑衅的眼睛瞪着老师;但当班主任宣布值日生名单,再次点到他的名字时,他猛地张大了嘴,睁大了眼睛:已不是挑衅的目光,却是迷惑的眼神,接着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来,显出一副难为情的样子。下课后,班主任找到了他,耐心地告诉值日生的职责,勉励他把值日生做好。他从教师一串行动中体验到了信任和尊重,干值日时特别卖劲,各方面也有较大进步。学生的眼睛是最敏锐的,他们的心也是很敏感的,教师们对他们的爱是真是假,一切都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所以行动感召法是一种传导师爱的好方法。

4.排忧解难法

一个人若碰到困难而得到帮助,身处“逆境”而得到关心,往往会在心灵里留下很深的记忆,甚至终生难忘。学生也有各式各样的困难,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而此时他们对爱的渴求更甚,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将爱无私地奉献,他们将会铭记终生。学生中的“忧”和“难”多种多样,有学习上的:某一门功课上不去,或因病因事掉了课和考试失误而焦急等;有思想上的:为未评上“三好生”、未能加入团组织而苦恼,或因犯错误挨批评受处分而难过等;有身体上的:身体有某种残疾或缺陷被人嘲笑,或因患某种慢性病而烦恼等;有生活上的:如丢失了学费或衣物,家庭有了不幸等;还有人际关系上的:如经常受某同学的欺负,在同学中比较孤立,为失去好朋友而伤心,在某件事上被同学误解而十分委屈等等。看准了学生中的“忧”和“难”,急学生所急、忧学生所忧,脚踏实地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或给以思想上的开导和鼓励,或采取措施创造必要的条件,具体加以解决,这都将使学生感受师爱的温暖,有助于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5.曲线传导法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爱生之情可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他人做曲线传导。由于某些原因,有的学生对教师一时产生了误解:或认为教师偏心、不公平;或认为教师存心和自己过不去;或因教师在同学面前揭了自己的短而心怀怨恨等,出现师生间在感情上暂时“断流”。此时,教师如若直接与之对话效果不一定好。可以让学生中的干部、该生的好朋友和家长作为传导师爱的媒介,如在小干部会上给该生吹吹风,在该生的好朋友面前表述自己的诚意和希望,并示意作传达;家访时多谈其优点和进步,使该生体会到教师的好心。这样做往往能缓和气氛,最后消除误解,增进师生情谊。

6.主动接触法

主动接触法主动接触法即教师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娱乐中,架起感情的桥梁。人们的感情是靠彼此熟悉、了解而建立起来的,师生间也是一样。教师只在上课时和学生见面,断然难以建立起情感;只有与学生充分地接触和了解,彼此间才能互相理解而加深感情。

接触了解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只有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忘年之交”;其次,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谈论的“热门问题”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主动参与,以此作为契机传导师爱。

学生在静态下,其个性、思想和品德面貌不易表露;在动态中,特别在各种竞赛游戏和娱乐活动中,他们的才智、个性往往能较为充分地显露出来,思想感情也会自然流露出来。许多教师正是在与学生打成一片中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最真实的信息,然后将教师的爱与期待传导给学生,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主动接触学生是师爱传导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总之,师爱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成熟起来的。教师应在实践中培养师爱,真正做到管如严父,爱如慈母,导如朋友,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处处充满爱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