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起跑线上慎“抢跑”

起跑线上慎“抢跑”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还不具备正规学习的能力,在不能理解的情况下,只是纯靠记忆来死记一些知识。这也是为什么老师通过简单的知识内容,来教孩子学会正确学习方法的原因。但家长完全没必要在学龄前进行太多的知识灌输。相反,家长们更要看重孩子的人格素质培养,这才是基础中的基础,远比单纯地学“知识”重要得多。

场景2 起跑线上慎“抢跑”

在无数的培训班广告上,家长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否认,家长想带着孩子抢跑,是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明天,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尖”。

1.场景

一天,我参加了一个亲子活动,有几个妈妈带着自己孩子来了,孩子们都是4~6岁之间。在活动中,出现了这样一幕:在看一个绘本的PPT时,每个孩子几乎都能把上面的文字全部读出来。主讲老师一问,都说这些字已经认识了。虽然绘本上出现的字不超过200个,但这种情况出现,说明孩子已认识1000个字以上了。

我不能不表示我的惊奇,也不能不替孩子入学后可能的厌学、不专注而感到担忧,更为家长的急功近利感到说不出的遗憾。

2.抢跑未必都正确

我曾了解到,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进入一流小学,要求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都坚持识几个字,同时学习简单的算术。现在想起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实在是明显带有误导性。如果家长急功近利,严重违背了孩子的生理规律和教育规律,反而会磨掉孩子的灵气与对学习的好奇心。

让孩子在知识学习上抢跑,以后真的未必得第一呀!

幼龄儿童是爱动爱玩最活跃的时期,抓住这个特点让孩子通过玩乐来认识和学习,他们的积极性会特别高。同时,3岁儿童的大脑,约相当于成年人脑重的2/3,因此,孩子在3~5岁的时候,确实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的身心条件。

但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知觉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的特点,对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容易辨别清楚。同时,幼儿对抽象意义的理解能力尚未形成,往往是讲得越多,孩子听进去的越少。孩子还不具备正规学习的能力,在不能理解的情况下,只是纯靠记忆来死记一些知识。

从这方面讲,以识字、记单词、加减法为代表的认知训练,其实是家长在不了解孩子心生理发展特点的情况下,强行掠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是一种违背儿童天性的短视行为。更有一些家长,把“识字多少”作为衡量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尺,甚至是人前炫耀的资本。

而过早进行认知学习的孩子,进入学校后会发现,原来老师讲的东西自己早就学会了,随即就会对老师教的课失去兴趣,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纪律等问题。你想想,让孩子枯坐在凳子上,让他学一些自己早就知道的东西,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兴趣和专心呢?

另外,童年期的孩子开始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从最初对学习外部活动更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这也是为什么老师通过简单的知识内容,来教孩子学会正确学习方法的原因。

而当孩子过早地识字和算术以后,对老师表面讲的东西认为很简单,不需要学,这就丧失对学习方法的学习过程,孩子在吃老本。而当他们的领先优势失去的时候,又可能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后劲。

3.该抢跑的一定要抢跑

不能否认,适量的认知能给孩子适当刺激,对儿童脑发育、尽早掌握记忆、逻辑思维都有好处。但家长完全没必要在学龄前进行太多的知识灌输。会做多少算术题、能识多少个字或能背多少首唐诗,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相反,家长们更要看重孩子的人格素质培养,这才是基础中的基础,远比单纯地学“知识”重要得多。比如:

1)懂得什么是爱,拥有善良的同情心。

2)敏锐的观察力和无限的想象力。

3)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4)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恰当的待人接物。

5)有界线和自我保护能力。

6)面对困难仍然愿意尝试,而不是轻易地放弃。

孩子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所以,在幼儿阶段就让孩子进行大量知识学习,等于把儿童期的任务压到幼儿期,而完全抛弃了幼儿期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这和拔苗助长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