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6 遍地都是好教具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先说几件生活中发生的趣事:
趣事1:
某天,三岁女儿两手拽着一根绳子,又把一个衣架挂在上面。我“漫不经心”地让衣架在绳子上滑动,问她为什么衣架会滑。孩子想了想说:“因为一头高,一头低”。随后我又给她演示了怎么让衣架滑得更快。稍微提示后,孩子很快就明白了,绳子的一头越高,衣架滑得越快。所以,后来当带孩子下楼遛弯、孩子想去玩滑梯时,就会和我说:“我爬那个高的滑梯,这样我就滑得快。”
趣事2:
我带女儿到游泳池进行“泡水式”游泳,她喜欢玩水,可又有点害怕。给她的胳膊套上充气圈,还仍然死把着游泳圈不放手。我看见旁边稍小一点的小男孩,套着手臂充气圈浮在水面上扑腾。我鼓励女儿像那个小弟弟一样在水里玩,可是她仍然不肯。我没强迫她,而是换了一个游戏和孩子玩:让她站在游泳池的阶梯上,我离她一臂的距离,让她自己跳进我怀里。果然,孩子立刻觉得放松了,每次跳下来都咯咯大笑。小男孩被这个游戏吸引,也要求他爸爸陪他玩同样游戏。两个孩子一起,快乐地重复这个游戏,直到我的女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着小弟弟样子,独立在水里扑腾了。即便是喝了几口水,也还是兴致勃勃地玩个不停。
趣事3:
某天,我问女儿在幼儿园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她回答说玩了“猫和老鼠”的游戏。幼儿的那些游戏,大家猜也能猜到是怎么玩。可我说不会,你教教我好不,我女儿答应了。等到了晚饭后,开始遛狗“遛”孩子时,孩子就要玩这个游戏。刚开始,孩子对规则描述得不是很清楚,而我就故意使坏、专门钻空子。只要孩子批评我做的不对我就耍赖说她没有说过,于是我女儿马上补充规则。最终经过三五个回合,规则总算完整了。
趣事4:
我女儿到了喜欢模仿的时期,有一阵子特别喜欢玩卖东西和买东西游戏。有一次晚饭后,她拉着妈妈一起玩到超市购物的游戏。她先制订了一个购物清单,然后拿完一样东西就往“购物车”里面一丢。当她从“货架”上取下一盒“鸡蛋”,也是做了个往购物车里扔的动作。我马上提醒她:你这样扔,不就把鸡蛋摔碎了么?听了我的提醒,她马上又重新重复了一遍这个过程。再往后,她自己就变得很仔细,把真实场景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都给演示出来了。当妈妈用信用卡结账付款后,刚想把信用卡放回钱包,孩子马上提醒:妈妈,你还没在小纸条上签字呢!孩子通过观察,体验到事物和行为的秩序,对她的思维是一种良好的训练。
上面几个生活点滴其实很简单,这就是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
对幼儿的教育而言,家长不能拘泥、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把教育引向社会、生活,让生活的一切都成为孩子学习的来源。让孩子领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使孩子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的同时,也使孩子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唤起孩子主动学习的信念。
从另外的一个方面讲,这也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从而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与完善。这样就把一个知识学习过程,变化成认知、态度和情感的综合教育过程。
所以,孩子的学习应该串联起来,比如画画、语言表达、自然知识,可以很好地有机结合。这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会运用知识,这才能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先理论后实践”的分割做法,都是没有学以致用。这样做的结果,非常可能是孩子虽然考试成绩好,却没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做到这点其实也不难,就是不要把孩子“榨干”、把他们的时间都塞得满满的,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孩子应带着兴趣在实践中消化所学。比如,孩子正在家弹琴,此时下雨了,那我们就可以及时带孩子到雨中去,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让孩子发现和体会“雨的旋律”。而此时的你,如果有能力,顺势去解读某首和“雨”相关的乐章,其效果远不是孩子靠想象可以认识到的。
回到开头的几个小例子,这些所谓的“趣事”,其实都是教育、学习、实践紧密结合的,并没有严格的分割。孩子可以在真诚、开朗、率真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兴趣的引导下自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