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呵护我们的海洋
渤海和黄海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受到的污染和破坏也日趋严重,渔业资源减少,赤潮时有发生,有害物质不断增加,对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造成不利的影响。
海水污染
陆源污染物大量入海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陆源污染物主要是污水和废弃物,生活污水、农业灌溉后的废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河流,其中含有的有机质、重金属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直接进入海洋。据统计,渤海污染物的80%来自陆地排放的污水。大量污水涌入海洋,改变了海洋水的性质,尤其是氮、磷等物质的增多,直接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危害。这种状况以天津附近的海河和辽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域最为严重。
赤潮
赤潮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引起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给渔业生产和旅游造成巨大损失。
智能挑战
现在使用无磷洗衣粉,这对控制海洋赤潮发生有什么帮助?
相对而言,渤海面临赤潮的威胁更大一些,原因在于渤海周围省份经济发达,相应污水排放量大,加上渤海是深入大陆内部的内海,只通过狭窄的渤海海峡与外界海域交换海水,污染物质不易迅速稀释,在海洋自净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遇到高温天气极易引发赤潮爆发。根据观测,渤海无机氮普遍超标,渤海湾、辽东湾石油类污染严重。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渤海未出现赤潮,至80年代只出现3次,80年代以后至今已经发生赤潮40多次,最严重的一次污染水域达上万平方千米,渤海存在污染日趋严重的趋势。
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也会把大量油污排放入海,加剧了海洋的污染。
海洋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增殖放流
海洋污染造成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的破坏,过度捕捞进一步加剧了渤海和黄海渔业资源的锐减。过去,渤海和黄海鱼类丰富,上世纪60年代,渤海中捕捞的带鱼长度在1米以上,80年代只有60厘米,现在,渤海中带鱼已经很难形成鱼汛,基本上无带鱼可捕。原产于渤海的东方大虾在上世纪70年代产量近20000吨,目前只有千余吨。与此同时,渔船数量却在猛增,2003年在渤海从事捕捞作业的渔船数量就已达29200艘,将近上世纪70年代的两倍。
捕捞亲鱼、年幼鱼、小鱼,使海洋生物种群恢复和更新的能力大大降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越来越多的海洋物种将会消失,整个渤海的生态系统将会崩溃,那时,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更大的“死海”。
海水养殖
保护海洋环境人人有责
黄海、渤海污染和生物资源渐趋枯竭的问题受到党中央和环渤海省份的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陆续制订了加强海洋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一系列措施。
人们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控制海洋污染。辽宁省建立了海洋监测系统,全面开展对近岸海域水质和生物状况的检测和对养殖区、海水浴场、河流入海口的专项检测,加强了对赤潮的预防和治理。严格控制船舶污水和海上石油开采可能造成的污染。
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开展增殖放流,积极发展海水养殖。出台了《辽宁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公布了《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加强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全省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海上执法
思考与感悟
1.为什么说保护海洋环境人人有责?
2.为什么要特别禁止捕捞幼鱼和产卵期的亲鱼?
拓展训练营
1.收集资料,了解休渔制度对保护海洋生物的重要作用。讨论为什么通过休渔会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2.怎样理解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间的关系?
资讯链接
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6年,日本熊本县发现了一种轰动世界的怪病——水俣病。患病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或变形、视觉丧失,严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曲高叫直至死亡。
究其原因,是由于氮肥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形成污染造成的,人们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后,毒素被人的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器官的神经细胞,破坏小脑和知觉系统。“水俣病”使日本政府和企业付出了极其昂贵的治理、治疗和赔偿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