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社会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要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条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和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内容上。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规定全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社会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要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条件。这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决定的,并反作用于经济。经济总是通过政治对教育产生强烈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和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内容上。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国家的政权力量直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他们通过颁布教育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确定教育内容,保证国家意志的贯彻。②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控制教育经费,直接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③通过政治思想的优势力量来控制和影响教育,如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各种教育读物的发行及师生思想意识的规范等,左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在阶级社会中,个人是否具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是由掌握着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阶级决定的,他们不仅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也决定着受教育权。由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反映在受教育权上,两者也不可能是平等的。奴隶社会的学校专为奴隶主子弟开设,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有接受学校教育的特权,奴隶只是作为会说话的工具,根本无权接受教育,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有严格的等级性。广大农民子弟不仅被排斥在学校大门外,在统治阶级内部,受教育权也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如我国东汉时期的大学,明文规定从大将军到俸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家子弟才能入学。唐朝官学体系中的崇文馆和弘文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子孙,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招收文武三品、五品和七品以上官员子孙,书学、算学和律学招收文武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资本主义社会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制,但由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经济和其他条件上的不平等,受教育权实际上还是不平等的。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规定全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以及为谁服务,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要求也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教育目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教育目的是培养能从事生产劳动、遵守社会生活规范、互助合作的氏族成员。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奴隶主子弟培养成为维护奴隶制度的统治人才、善于镇压奴隶和抵御外患本领的军人。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国家政权中的官僚以及实际掌握地方政权的绅士,对广大劳动人民则实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把本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能够掌握国家政权和管理生产的统治、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和稳固政权,也给予劳动人民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和职业训练,以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熟练工人和政治上的顺民。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就会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必须反映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古希腊奴隶社会,斯巴达的教育内容是围绕着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勇敢、坚韧、效忠国家的武士和未来的统治者这个目的进行的,因而学校特别重视体育和军事训练。而雅典的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培养智、德、体、美多方面发展的有文化教养又能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政治家和商人这个目的进行的,除了军事训练外,学校还把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分别培养僧侣贵族和世俗贵族,教育内容分别是以“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为主的宗教教育和“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咏诗)。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不仅仅表现在以上几点。实际上,教育的任何方面都会打上政治经济制度的烙印,只不过有些方面表现得明显些、直接些,有些方面隐晦些、间接些。但在阶级社会里,绝对没有脱离政治经济制度的教育,教育必须适应政治经济制度,这是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和制约包括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具有一致性。一般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为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越多,教育的规模就越大、发展速度就越快,受教育的人数就越多,受教育的时间就越长。

发展教育所需要的人力,主要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这与社会中可能受教育的人口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每个人必须从事直接的生产劳动,才能保证生活的需要,不可能出现专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近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要求而且能够为每个人在一生的一段时间内接受专门的学校教育提供可能。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可能,但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仍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提供的师资力量的制约。

发展教育所需要的物力、财力,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而教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能有多少人受教育、受什么质量的教育。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决定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的根本性因素,但它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制约。一般来说,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教育也随之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所以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的确定又必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历史发展证明,生产力越发展,对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智力水平的要求就越高。生产力领域的每次技术革命都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大的技术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要求劳动者具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并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以电子的发现和电力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要求劳动者具有初级中等教育的文化水平,并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空间技术、生命科学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即我们今天所讲的新技术革命,要求劳动者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提出了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对人才的科学素养和智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具有大学和研究生的学历水平。

教育结构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及其比例关系。它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之分。纵向结构是指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各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即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结构是指按教育的类别或专业划分的各类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要随之出现新变化。如技术结构的变化决定着人才受教育的程度,从而决定了教育的纵向结构,这主要是指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尤其是中等专业人才和高等专业人才的比例关系。总之,只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才能保证教育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出现要么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要么出现人才过剩或结构性失业现象。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教育的部分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政治伦理道德和简单的生产经验,课程门类很少,自然科学的内容极其贫乏,教育手段也只能是口耳相传,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个别教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反映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课程门类增多,尤其是增加了科学技术的学科。当代生产力高度发展,教育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及计算机远程教学正在被广泛使用,它将使教育超越时空的限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历史发展证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都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文化与教育紧密相连,文化是教育发展的肥沃土壤和源泉,教育是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文化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文化观念的影响。任何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都是受其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直接影响。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荀子等人,由于所持的哲学思想不同,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因此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人所固有的善性,不让他受到外界的引诱而放逸;而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其善者伪也”,因此主张教育应以人为的力量,去矫正人的本性。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都深受当时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今天,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2.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反映了民族文化独特的内涵。文化传统表现为民族的思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这些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从不同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社会有“学而优则仕”的仕途文化传统,教育内容就主要以学习社会典章制度为主,反映自然科学和生产知识方面的内容就很少。而英国一直崇尚人文精神,即使到了今天,教育内容中古典人文课程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文化传统不仅制约着教育内容,也制约着教育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读书和接受教育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这种文化反映在学校教育方法上,就特别重视教师向学生的系统讲授,于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受式的方法便成为教育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

3.文化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先进程度和性质

当文化的发展水平很低时,文化的积累就少,教育内容的先进程度就低。反之,文化的发展水平越高,文化的积累就越丰富,教育内容的先进程度就越高。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且几千年不变,然而进入当代社会后,随着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

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教育内容的性质。不同社会的文化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水平的文化决定了有不同性质的教育内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和大一统文化,这种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思想、行动的一致性,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就非常注重思想、道德、礼仪等的行为规范。西方近代文化是一种知识型文化,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就非常重视智育,主张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四、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的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数量的多少、增长的快慢、质量的高低都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意味着要接受教育的人数多,政府就应为他们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通过开办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必然要求增加教育经费,扩大教育的规模。现在许多不发达国家的人口急剧增长,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导致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并造成恶性循环。

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下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就身体素质的影响来说,这种影响一方面通过遗传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对新生一代的养育过程来实现。孩子出生以后的科学养育,是保证新生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优生优育的实现,不仅与父母的身体素质有关,也与父母的文化修养相关。只有那些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父母,才会重视优生和优育问题,并自觉掌握和运用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

就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的影响来说,年长一代对新一代的影响更为明显。年长一代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构成新一代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使其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渗透到新一代的心灵中。另外,社会总人口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师资的质量和水平。社会总人口的文化素质较高,选拔师资的余地就大,师资的质量就相对较高,反之师资质量就较低。总之,学校教育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教育者一方,还与受教育者入学时的初始水平有关,即与社会现有人口的质量相关。

3.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

人口的结构是指构成人口总体的各个部分及其比例关系。它分为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是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比例,社会结构是指人口中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的构成比例。这两方面都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人口的性别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男女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男性入学机会普遍高于女性。“在北美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小学与中学阶段男女学生的入学人数大致相等。但是如果把亚洲和阿拉伯国家放在一起计算,我们就会发现,小学的男孩比例比女孩多50%,而在中学要多100%。世界文盲的统计数字进一步表明了妇女处于不利的地位。据估计,妇女文盲约有40%,而男子文盲只有28%”。世界上现有文盲8.8亿,其中2/3为女性。在性别歧视方面,女童入学率比男童低,在贫困地区更为严重。据孟宪范的调查研究,199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四川省阿坝、凉山、甘孜三自治州的五个贫困县,女童入学率仅为26.3%,甘肃省六个贫困县的女童入学率也只有50%。女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在流失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如何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一直是各国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也是国际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构成教育的纵向结构(即各级教育在教育总体系中的比例)。一个社会中的低龄人口比重大,教育体系中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所占的比例就大;反之,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所占的比例就小,而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就大,高等教育的发展因限于国家的财力,发展就相对缓慢。若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育的结构就比较均衡。

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①人口的阶级构成影响受教育权的分配。如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的受教育权被剥夺;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受教育权也存在不严等现象。②人口的文化构成影响教育的需求和质量,人口文化构成的总体水平高,对教育的需求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也就高。③人口的职业结构影响教育的横向结构(即各类学校和专业的比例关系),使教育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此外,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影响学校的布局,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一般来说,人口分布合理的地区,学校布局就合理,教育相应地比较发达;人口密度过小或过大的地区,教育资源的使用和教育效率的提高都会受到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