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
(一)什么是保持
保持是识记的延续,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作为经验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在头脑中的编码和储存。一般认为,人在感知、思维、情绪、动作等活动发生的时候,在神经组织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神经联系后,在神经组织中留下一定的影响或“痕迹”,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保持的特点是记忆的材料能够正确的再认或回忆,反之则是遗忘。
(二)保持内容的变化
保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验在记忆中的保持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既有质的变化,也有量的变化。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各人加工和组织经验的方式也不同,人们保持的经验可能有几种形式的变化:第一,记忆内容中不甚重要的部分趋于消失,而较显著的特征却能较好地保持,使记忆内容更简略、更概括、更匀称、更合理,更加有意义。第二,记忆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使某些特征和项目有选择地被保持下来,同时增添某些未曾出现过的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被试较易理解的“事物”。卡密克尔(L.Carmi chae)的实验证实了这种变化的存在。他让被试看12个刺激图形(图3-2中间一行),然后把被试分成两组。第一组听主试念图左边一排物体的名称,第二组听主试念右边一排物体的名称。然后拿走图形,要求两组被试者回忆并画出这些图形。结果被试所画的图形都受到了左、右两排定势词的影响,大约有3/4的图形被歪曲了,而且歪曲的图形都相似于他们听过名称的事物的形状。巴特菜特(F.C.Bartlett)的实验更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变化,他采用图画复绘的方法,先给被试中的第一个人呈现一个图片,然后要求他凭自己的记忆将该图绘出,然后再将第一个被试所绘的图片交给第二个被试看,并要求第二个被试将自己所看到的图片根据记忆绘出。这样依次进行下去,直到第十八个被试绘完为止。图3-3中垂直线右边的八个图形,就是该实验中的第1,2,3,8,9,10,15,18个被试所绘的图片。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到,被试凭借自己的记忆所绘出的图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3-2 命名引起回忆图形的变化
图3-3 图形变化的过程
经验在记忆中发生量的变化,主要是遗忘。一般来讲,记忆的内容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少,但是还存在着记忆恢复现象。所谓记忆恢复也叫记忆回涨,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2~3日后再进行测量,所得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许多人的研究证实了这种现象。记忆恢复现象,在儿童身上比成人尤为明显;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容易的材料更容易出现;学习程度较低比学习纯熟的更容易发生。这种记忆恢复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持续地学习产生了积累的抑制,过一段时间之后,抑制解除,记忆效果有所提高;也可能是由于识记初期材料的保持还是零散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还未形成一个整体,之后才把材料构成一个整体所导致的。
二、遗忘
(一)什么是遗忘
人们对曾经感知过、体验过、动作过的对象和现象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即称作遗忘。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记忆信息提取不出来或者提取错误。
(二)遗忘的种类
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称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称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称永久性遗忘。
(三)遗忘的原因
对于遗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衰退说、干扰说和压抑说三种理论。
1.衰退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或者说遗忘之所以产生,乃是由于停止学习后所留下的记忆痕迹逐渐泯没的结果。正像沙滩上的一串串脚印,人刚走过,清晰可见,如果时间长了,经过海水潮起潮落的冲刷,逐渐地便看不清了。大脑皮层内的神经细胞因新陈代谢而不断变化,没有新生细胞参与原有的活动,也会像沙滩上的脚印一样,留下痕迹的这种生理变化就会由浅变淡而最后消失。这种学说对遗忘所作的记忆痕迹的解释,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不能用衰退说解释所有的事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也可能是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有些实验证明,即使在短时记忆的情况下,干扰也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
2.干扰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的结果。或者说遗忘的产生取决于信息贮存以后的提取发生困难或错误。也许,记忆痕迹本身并未发生多大变化,贮存的信息之所以不能提取,可能是由于新、旧材料彼此干扰而产生的抑制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干扰说可由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1)前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的干扰作用为安德伍德(B.J.Under-wood)的实验所证实。实验者要求两组被试学习字表,甲组被试在学习前进行了大量的类似学习和练习;乙组被试则没有进行这种练习。结果表明,甲组被试只记住了字表的25%,而乙组则记住了70%。斯拉墨卡(N.J.Slamecka)以36名大学生为被试,材料是很难的4个句子,每句由20个字组成,内容较相似。实验表明,前摄抑制随先前学习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随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先行学习的积累效应。
前摄抑制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对于后学习材料的内容难于保持分化,容易发生混淆。如果后学习的是很有意义的材料,由于联系较多,较易保持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就可能较少些。
(2)倒摄抑制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最先为缪勒(G.E.Müller)和波尔扎克(G.Pilzerker)所发现,他们观察到被试在识记无意义音节之后,休息5分钟,再进行回忆,结果回忆率为56%,如果被试在识记与回忆之间从事其他活动,则回忆率只能达到26%。这说明后面从事的活动对前面的学习起了干扰作用,因而使成绩下降。倒摄抑制的理论,又为詹金斯(J.G.Jenkins)和达伦巴赫(K.M.Dallenbach)的实验所证实。他们要求被试先识记10个无意义音节的单字,达到一次能够完全背诵的程度,然后一部分被试安排睡眠,另一部分被试则照常进行日常工作。结果表明,安排睡眠的被试的回忆效果高于照常工作被试的回忆效果。这说明照常工作对回忆所学的材料起了干扰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遗忘的现象可以用倒摄抑制来加以解释。例如,学习某种材料后产生了遗忘,这是因为在学习了该材料以后到回忆之间又学习了其他材料而产生了干扰的结果。
3.压抑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的原因是由于情绪或动机对记忆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S.Freud)在给精神病人施行催眠术时发现的。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他认为,这些经验之所以不能回忆,是因为它们大多与罪恶感、羞耻感相联系,回忆它们时,会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因而被无意识的动机所压抑。也就是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说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这是对前两种理论的补充。尽管这种理论不能解释一般的遗忘现象,但它仍然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理论。
(四)遗忘的进程
遗忘是保持的反面,或者说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为记忆的统一体,两者互为指标。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在1885年对记忆中的遗忘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作出了贡献。
为了对记忆作出量的测定,并排除过去经验的干扰,他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采取的研究方法是节省法,又称重学法。即学习材料到恰能成诵时,间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进行学习,达到同样能背诵的程度,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诵读的次数,就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节省值。例如,学习30个无意义音节,第一次学习所需时间为5分钟,第二次学习所需时间为3分钟,这样,第二次学习所需的时间就比第一次节省了2分钟,节省的百分数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第二次学习比第一次学习节省了40%。这种节省的数量就是记忆量的一个指标。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总共做了163次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寻找学习后保存量的变化规律。
表3-1 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
研究结果表明: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发展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最初进展得相当快,以后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渐缓慢下来。例如,在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31天之后遗忘仅达到78.9%。他还把实验结果绘成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3-4所示。艾宾浩斯的这项工作是一件系统的首创性研究,他使复杂的记忆现象得到了数量化表示,开辟了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先河。后来很多人用有意义的材料和无意义的材料进行实验,所得结果和艾宾浩斯的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
图3-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五)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遗忘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1.学习态度
学习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有一定的影响。在人们的生活中没有重要意义、不占主要地位的内容,不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人们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则遗忘得较慢。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以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少;而单纯地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得较快。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一般的说,熟练的动作遗忘得较慢;形象性的材料比较容易长期保持;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在材料的数量方面,当学习材料数量超过记忆广度时,其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学习的困难。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识记材料数量越多,遗忘的也越快,识记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在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时,平均时间的增加,不像无意义材料那样显著,但是趋势是相同的。
3.学习程度
对学习的材料如果没有达到一次完全能够成诵的标准,这是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是过度学习的材料。研究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要比恰能成诵的材料记忆效果保持得好一些。当然,过度的学习要有一定限度,研究表明,假如把材料刚能背诵时所花的时间定为100%,一般过度学习花的时间以150%为宜。
4.材料在序列中的位置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排列在序列首末两端部位的材料容易记忆,不易遗忘,而排列在中间部位的材料则容易遗忘。
肯斯雷(Kingsley)以68名大学生为被试,要求学习三种不同的材料,每种材料自成一个序列。第一种材料包括15个无意义音节;第二种材料包括15个彼此相干的英文单字;第三种材料包括15个意义相关联的单字。把这三种材料分别给被试者阅读一遍,然后测验其记忆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哪种材料,凡是位于序列两端的均较容易记忆,尤其是在无意义音节的序列中,这种差异现象更为显著。
三、有效复习,克服遗忘
(一)提高复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复习就是多次的识记,其作用在于强化联系,同时促进理解,使识记更有效地进行。识记效果是受主体的动机因素影响的。显然,复习不是一个被动的留下印象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编码过程。学习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复习效果的优劣。
首先,自觉的、积极地进行复习活动,学习者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学习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待复习活动,就会情绪高涨,充满信心,态度端正,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激发内在动机,达到复习的目的。
其次,如果学习者复习时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积极性,那么,在对复习材料的组织、复习方法的选择、复习时间的安排上,他们就会更主动、更自觉,就会积极建构一种适合自我特点的复习方法模式,完成复习任务。
最好,保持一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能有效增强学习者坚强的意志力,使其克服复习中的困难,排除内外干扰,保证复习活动有效进行。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激发其对复习内容的兴趣,并及时给学生反馈复习效果,让他们随时体验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复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灵活运用复习方法
为了更好地保持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以采取诸如上课时记笔记、记卡片、编写提纲等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有时还可以把需要保持的内容存入计算机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我们保持所识记的内容,也有助于健全人类记忆的体系,扩大记忆的容量。
如果学习的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有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甲组学生画一个装好的圆规,乙组学生是先把拆散了的圆规装配起来再画。结果甲组学生把圆规画得不准确,漏掉了许多重要零件,而乙组学生把圆规画得比较准确。
单调机械的重复,会使人倍感枯燥乏味,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复习效果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能维持学习者的兴趣,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复习效果好。复习时要注意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给大脑增加一些新的信息,不要满足于对已经熟记的材料的重复,应该把它纳入新的知识结构中进行复习。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理解、复述同一教材的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要尽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口到、手到,使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到达大脑皮层,在皮层建立广泛的神经联系,以加强记忆效果。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良好的复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复习次数的多少,而且取决于正确的组织安排与活动方式。
1.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一般是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因此对新学习的材料复习必须及时,即要在遗忘还没有大规模开始时就要复习。及时复习可以防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心理学的实验也有力的证实这个问题。斯必叟(Spitzer)给两组被试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学生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没有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2.分散复习
复习时间的正确分配,是记忆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复习的方式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进行。连续进行的复习称为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称为分散复习。许多实验都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在一个实验中,让四年级小学生反复阅读一首诗,甲组集中复习,乙组每天复习两次,直到记住为止。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表3-2所示。分散复习间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来确定,一般说来,开始复习时间间隔要短些,以后随着识记的巩固程度,复习时间的间隔逐渐加长。
表3-2 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比较
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在复习过程中,采取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比简单的一遍又一遍的阅读,直至记熟为止的方法效果要好得多。它在识记的时间上花的少,识记速度来得快,保持时间也更长。重现能够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探索精神,它不仅能够使人看到成绩,增强信心,而且能够清楚地了解重现中的问题和错误,有利于及时纠正,抓住材料的重点和难点,使复习更具有目的性。盖茨(A.I.Gates)的实验证明,在识记无意义音节与传记文章时,各用9分钟,其中一部分时间用于试图重现。阅读与重现由于时间分配的比例不同,记忆的效果有显著的差异。用于试图重现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效果越好,其结果如表3-3所示。盖茨认为,时间分配的最好比例是80%的时间用于试图重现,20%的时间用于阅读。
表3-3 诵读时间试图重现的效果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在复习时要注意学习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为了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对中间部分加强复习。对于性质相类似的学习材料要排在一起,例如文科中的语文、政治、历史的复习不要安排在一起,而应和理科的复习交叉安排。同时在复习时还要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