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与情感和认识过程不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们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从认知到产生行为之间的桥梁,在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动机作用、调控作用、信号作用和适应的功能。因而了解和掌握小学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规律,就成为情感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随着小学生交往范围的扩大,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地加深,小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较幼儿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一)情感内容的丰富性不断提高
在幼儿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幼儿园和家庭,主要的活动是游戏,接触的人群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学,交往的范围比较狭小,所以,相应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并不丰富,但是在进入小学后,学习变成了小学生的主导活动,他们的交往范围不断的扩大,交往的程度不断的加深,所以,小学生情感的范围和内容逐步扩大并丰富。如由学习成功或者失意,相应的产生愉快或沮丧的体验。同时其他的情感,诸如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同伴友谊感等随之发展起来,而且体验不断深刻。同是愉快,幼儿可能是由于得到好的玩具、好吃的食物,而小学生主要是得到好的分数,受到集体的表扬。在区分好、坏时,小学生不仅看表面,还能开始运用一些道德标准去评价等。
(二)情感的深刻性增加
儿童在情感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情感体验的深刻性也在不断的增加,在小学阶段,家庭和学校,逐渐的要求小学生发展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例如,关心他人,友爱同学,集体的荣誉感等,这主要表现在这一时期,小学生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在迅速的发展。
(三)情感的稳定性增强
幼儿期的儿童情感稳定性较差,容易改变。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还能经常看到,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易变的情绪、情感表现有所减少。可以说,小学生的情绪、情感逐步从冲动性、易变性向平衡性、稳定性方向发展。一般来讲,小学三年级是这种转变的转折点。当然,对这种稳定性不能估计过高。总体上讲,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还是不很稳定的。
(四)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断增强
小学生在环境的要求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下,逐步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抑制自己的冲动,这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情感逐渐内化,不以外部表情表露出来。自控力的强弱在小学生中也表现出年龄特征,和中、高年级相比,低年级学生的自控力要差。
(五)高级情感的进一步发展
1.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感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有一个从狭隘、模糊逐步发展到初步深刻和比较稳定的过程。总的来讲小学生的道德感还只是外部的、被动的、粗浅的。这种情感体验容易受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染,还没有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
根据儿童道德感的发展过程,培养时应注意:①为儿童树立切实可学、生动形象的榜样。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从小能对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产生愉快、自豪、羡慕、向往的情绪体验,对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表示厌恶、蔑视、羞耻。要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使正确的道德行为得到道德上满足的情感,不良的行为产生否定的体验。③随着儿童认识的发展,阐明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使道德体验不但概括化、深化。
2.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
小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表现在学习活动上。虽然求知欲在学前儿童身上已经显现出来,但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要突出一些,如对上课、对作业和学习成绩的态度,对学习的兴趣、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等。总的看来,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兴趣要比对抽象材料的兴趣大些。
培养儿童的理智感应注意:①鼓励小学生多提问、多探究,并创造条件有机会去探索、去创造。②小学生在游戏和学业上取得了成功要及时给予表扬,尽量避免让小学生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任务与要求要切合小学生的实际,要善于发现小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年幼小学生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3.小学生美感的发展
美感的产生是同审美需要相联系的。小学生的美感,一般来讲,主要指向于内容,指向具体人物的形象,较少注意作品的艺术评价。对事物更多地指向具体的事实,很少注意艺术的技巧。所以小学生的美感还不深刻,不细腻,有待于后天的进一步提高。
二、小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针对小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要开展多种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在进行情感教育中,要注意直观性、形象性、感染性,减少说教的成分。要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其中道德感和美感是一定不能忽视的。另外,还要培养小学生对自己不良情绪的调控能力,教给他们适当的方法,使他们的积极情感和行动紧密相联。
由于健康的情感对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遵循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有效地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
1.提高认识能力,正确评价自我
情绪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面对同样的事情,由于个人的认识不同,产生的态度就不同,因此而产生的情绪也就不同。小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现实生活意义的认识。小学生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正确认识,就会热爱生活,坦然面对生活、学习和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和遭受的挫折。小学生最初对现实生活意义的认识是入学后才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成为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通过对社会中先进人物、先进事物的学习,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树立远大志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致情绪苦闷,患得患失。第二,对自我的认识。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估计过高,当事与愿违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败感,容易心理失衡,从而使情绪低落;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估计过低,即使成功了也体会不到喜悦和快乐,这样当面对具有挑战性质的任务时,他们往往退缩,不愿付诸努力。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取得的进步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正视自己、接纳自己、把握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2.创设教育情境,陶冶小学生的社会情感
高级的社会情感在个体身上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情境中,发挥教育的影响,在相应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巩固的。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育的情境,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科技发明活动、艺术鉴赏与实践活动、体育活动等,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反复体验积极、健康的感受,陶冶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3.正确地运用道德移情,促进小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
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与之相同的情感。道德移情是通过觉察、体验他人道德情感的活动,产生与他人相同道德情感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儿童树立榜样,宣扬英雄、模范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用他们良好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体验他们的感情世界,产生道德上的震撼与情感上的共鸣,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感。
4.指导小学生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培养健康的情绪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调控学生的消极情绪,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境和社会化的要求,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控。情绪自我调控的关键是加强理智的作用和意志的力量,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估来调整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认知过程或不合理的观念。在小学生心绪不佳时,应指导他们通过读书、写日记、与朋友交谈、欣赏音乐等方式改变不良的情绪体验。当学生遇到较强的情绪冲突时,则应指导他们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自我暗示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以便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冲突,改善情绪状态,从痛苦的情绪体验中及时摆脱出来。
5.情感教育要从早期着手,注重人格的完善
个体早期形成的情感模式对后来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心理学家哈洛(Harlow)的“婴猴隔离”实验证明,恒河幼猴的早期生活因与母猴隔离而引发情绪发展障碍,其不良影响会一直持续到青年期和成年期,其行为缺乏积极性、恐惧程度高、缺乏性活动能力。印度“狼孩”卡玛拉也因早期教育的剥夺一直长到十几岁仍不具备正常青年的情感。因此,我们应尽早开始对个体实施情感教育,促进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孩子从穿衣、吃饭、走路、读书开始,从而到如何对待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到爱护周围一切生灵。将良好人格的塑造放在情感教育的首位,这就涉及了如何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我们每个人都要生存于这个世间,而若想获得快乐,使内心世界宁静愉悦,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得做人的原则,学会为人处世,如果不懂得这些,那就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遭受挫折,维护心理健康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谈。而不懂得为人处世,于内缺乏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于外缺乏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恐怕是造成目前学生心理问题令人担忧的主要原因。
(1)培养小学生的孝敬之心。小学时期,情感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自我认同感和对他人尊重感、关怀感上,这主要表现为爱父母教育;爱老师教育;爱班级教育;爱自然教育;爱家乡教育。近而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这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教育系列,让儿童感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爱,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同时,在情感操练中,让他们学会用行动来对父母、老师,对生命表达自己的爱心,从中体验到爱的欢乐,爱的可贵。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联系当代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很大程度上与从小养成的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生活过分追求奢侈、浪费,讲究吃穿,好逸恶劳,长此以往耳濡目染,精神世界污染日益严重,如何能使小学生心理健康呢?孩子又怎么能拥有健康的情绪呢?而培养健康情绪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步步完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维护心理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弟子规》中从珍惜时间、穿衣、吃饭、走路等点点滴滴做了深刻的讲解,“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部分的论述,为我们开展小学生生活适应辅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那就是从简简单单的吃饭、穿衣、走路开始,以切实弥补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所造的缺憾。
6.克服消极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消极情绪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个体如果形成相对固定的消极模式,表现出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忧愁苦闷、多愁善感、冷漠孤独等,都是难以容忍的。
(1)克服负性情绪推理。人往往习惯于仅凭自己情绪上的波动,去推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引发这一情绪的原因,从而认为目前的困境时不可避免的,这是负性情绪推理。由于推理是虚幻的,并表现出滚雪球效应,使自己极为烦恼、痛苦。这种庸人自扰式的情绪推理,要尽量避免。
(2)超越自卑、促进升华。人的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对自卑感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会出现情感上的扭曲,诚惶诚恐,自怨自艾。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足,积极努力,缩小差距,不断进步,实现对自卑的超越。
(3)培养健康的幽默感。当一个人遇到麻烦时,要想客观的分析当前的事件,同时又不陷于慌乱状态,最好的办法是显示幽默的态度,化不利为有利,化尴尬为轻松。缺乏幽默感的人,往往与外界格格不入,会因长期的情绪紧张而导致心理防线的全面崩溃。培养健康的幽默感,其目的不是为了卖弄,而是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深厚渊博的知识修养、友好和善的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