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指将各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源汇聚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是实施学科渗透的前提条件。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社会有关部门应净化信息源,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重视信息的筛选工作,并采取方法提高学生的辨别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社会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指将各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源汇聚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渠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为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目标服务的。任务的多样性,目标要求的广泛性,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社会性等特点,决定了途径的复杂、多样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开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就目前来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专门课程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之一的专门课程,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优化和心理潜能开发,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为内容的一门课程。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就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问题辅导而言,主要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学知识,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有关活动,使个体心理受到训练、心理问题得以矫治。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二要坚持科学的原则;三要运用恰当的手段;四要有可行的教学纲要和教材;五要实施以自我检测为主的评估。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心理常识课;二是成才指导课;三是健康教育课;四是心理卫生讲座和团体辅导课;五是心理辅导活动课。

(二)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故它只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那么,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进行学科渗透呢?

第一,科学地设定学科教学目标。各科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是实施学科渗透的前提条件。因此,各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应将心理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第二,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各学科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还是体育艺术类,尽管它们的自身都有特定的、不可互相置换的内容,但都蕴含着各具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一定要充分进行挖掘和利用。

第三,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努力在课堂这个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和高度的注意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在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时,教师要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发兴趣;要鼓励成功;要寓教于乐;要师生密切合作。

(三)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从组织形式上来看主要有教育性活动、知识性活动、科技性活动、体育性活动、文艺性活动和劳动等。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能够通过课外活动来实施,既有理论上的原因,也有实践的意义。从理论上来看,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在个人既有的遗传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实践上来看,活动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有利于独立探索,自我发现,发展创造力;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陶冶其情操,锻炼意志。总之,课外活动确实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利场所。为了提高在课外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首先要设计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坚持主体性、开放性、多样性、系统性、有效性等原则,要设计好活动内容。其次要把握时机,激发动机,精心准备,认真组织,及时总结。

(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校风校纪、人际交往以及校园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求以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学生在活泼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敢于发表见解,乐与人处。合理的竞争,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上进心,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节情绪。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第一,要优化信息环境。学校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作为一种微观社会环境,它与社会大环境经常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各种社会信息都能及时传入学校,从而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种种不同的影响。来自社会的好的信息会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发挥创造力,有益于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一些不良社会信息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有关部门应净化信息源,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重视信息的筛选工作,并采取方法提高学生的辨别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社会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第二,要优化人际环境。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特定的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教育实践表明,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不良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学生易形成抑郁、自卑、猜疑、嫉妒、冷漠等不良性格。恶劣的人际关系环境,导致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技能,还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第三,要优化情感环境。情感环境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情感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优化情感环境要注意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自我调节问题;要注意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情感流露问题;要注意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问题。

(五)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依靠力量。通过班主任工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由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通过班主任工作既使学生在“小社会”进行实践,体会各种社会关系,形成集体主义观念,掌握行为准则,又通过现实的人际交往,训练行为习惯,锻炼道德意志,提高心理素质。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还表现在班主任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和影响,形成整体合力;班主任通过提出目标导向,形成学生干部核心,增强向心力,创造健康舆论,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以陶情冶性、潜移默化。总之,班主任工作有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班主任要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错误理念中解脱出来,要走素质教育之路,不仅要重智、重德,而且要重视心育,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第二,努力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班风,以班级优秀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通过课外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优秀的个性品质,积极的人际关系。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指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法。采用科学的方法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只有方法对头,目标才能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下面分别作一介绍。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方法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心理调查阶段

在本阶段,首先采用问卷法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一般可让学生(家长、教师)分别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大致包括:①身份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校名、年级、班级、政治面貌、家庭地址等。②个人情况。个人健康状况、学习情况、个性情况、人际关系情况。③家庭情况。了解父母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情况;家庭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家庭人际关系情况;父母对学生的态度及教养方式;邻居关系情况;家族中有无意外遭遇和重大挫折,对学生的影响情况;父母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在父、母亲三代中有无明显的心理疾病,其症状表现和转归情况,家庭中如有两人以上患有心理疾病者应用家谱系图标记。④学校情况。学校性质;学校环境及设施情况;校风、班风情况;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和方法;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压力情况等。⑤性发育情况。性生理发育情况,了解学生发育年龄,月经初潮出现或遗精年龄等;性心理发展情况,性障碍情况等。⑥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有无学习障碍、行为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品行障碍等。

在学生、家长和教师分别填好调查表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应当使用测验继续收集学生的个案资料。一般来说,主要进行的几种心理测验包括:①智力测验。主要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以及《中小学团体智力筛选测验》等量表进行测验。②人格测验。主要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及卡特尔个性量表(HSPQ,16PF)等进行测验。③心理健康测验。主要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验。

在用问卷法和测验法收集个案资料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对可疑者再通过特殊测验(如焦虑测验、抑郁测验)等复查,以了解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并纠正和补充量表测定的不足和偏差。

除上述资料外,在心理调查阶段,还应注意搜集以下资料:入学时学生的登记表;入学时转来的个人资料;入校后个人健康和学业资料;家访记录;轶事记录;自传体资料。

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应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以便获得翔实资料,为心理健康教育阶段提供客观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开设包括前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示范、讨论、布置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诸如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的智力训练,应试技能训练,创造力训练,社会能力训练等;还要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咨询,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有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矫治。

3.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和其他教育评估一样,“乃是系统收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习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为此,须重复第一阶段的心理调查项目。并通过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互相讲评等形式,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问题,近年来一些学校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里仅就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介绍如下。

1.认知改变法

认知改变就是俗语的说服,它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古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心理保健,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首先要提高其认识,启发其自觉,调动其积极性,这就要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感到有必要了,他们才能自觉地践行。

认知改变的主要形式有讲授、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启迪、位移等。讲授是通过语言或借助其他手段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方法。讲授既可以是教师的口头讲解,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及通过墙报、广播进行;既可以是简短的说明,也可以是系统的理论传授;既可采取班级的组织形式,也可采取小组、个别的组织形式。谈话是通过系统交流思想,了解学生的情况,提高他们的认识,对他们进行教育。报告是当学生心理上有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或有共同要求需满足时,采用讲座进行认知改变的方法。当学生对某些心理健康问题有些看法,但又不甚明确,不太全面时,采用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达成共识,促使问题解决。参观访问是让事实说话,通过让学生接触实际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启迪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正反事例,启发学生将教育要求转变为自己需要的方法。位移是指心理位移,又称心理换位,它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有关问题,来激发学生正确需要的方法。

运用认知改变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一要明确目的,要从实际出发,切忌空洞、冗长、唠叨,使学生感到单调、厌烦、抵触;二要富有趣味,内容表述力求生动有趣,使学生喜闻乐见,并乐于实践;三是把握时机,引起情感共鸣,被学生接受;四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2.心理训练法

心理训练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离不开训练,只有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发展和完善。离开了实际训练,不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能培养起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心理训练法的主要形式有练习、制度、委托和活动。练习就是对某一些心理行为进行多次重复。练习可采用全班练、小组练、个别练和相互督促练。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和巡视,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制度就是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规定严格的纪律,要求学生自觉地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委托是教师或学生集体委托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其工作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完成既定任务的意志品质。活动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运用心理训练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三点:一要坚持严格要求,二是唤起学生主动,三是注意检查督促。

3.心理修养法

心理修养法是指在教育者引导下,学生为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而自觉地进行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自我心理修养的过程就是自我心理教育的过程,即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达到自我心理的完善。

心理修养法的主要形式有学习、立志、内省、慎独和座右铭。学习是提高心理素质进行心理修养的主要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于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心理修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立志实质上就是动机教育、良好意志品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内省即让学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调控、自我监督的系列步骤,来改正自己的心理缺陷,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慎独即时时处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座右铭就是针对自己的心理缺陷,选择相关的名言警句,或自我提出一定的要求,用以警醒和勉励自己,帮助学生抓住个人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缺陷,经常反省,长期坚持,以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

指导学生进行心理修养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一要激发修养动机;二要掌握修养标准;三要制定修养计划;四要参加社会实践。

4.情境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情境陶冶法既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也不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情境之中,通过教育者预先设置的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学生,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终生性影响。

情境陶冶法的主要形式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人格感化是教师以自身的心理素质为情境对学生进行陶冶。环境陶冶是通过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这既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中的良好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风气、校风、班风、家风等文化心理环境来感染学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艺术陶冶主要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文学、影视等来陶冶学生。

运用环境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二要注意启发说服;三要引导学生参与。

5.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别人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榜样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小学生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尤其崇拜伟人、英雄。良好的榜样可以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榜样示范法的主要形式有典范、示范和模范。典范主要是指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物,运用他们非凡的生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光辉的形象来感化学生,激发其敬仰之情,仿效之心,以陶冶心理素质。示范主要是指教师、家长和其他长者给学生所作的示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模范主要是通过学生中值得学习的人来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起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

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一要选好榜样,榜样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二要把握特点;三要指导过程;四要激起情感。

6.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主要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学生之间的会谈来促进心理问题解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心理咨询法的主要任务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澄清来访学生的真正问题,进而找到适当的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咨询法主要形式有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是由学生向咨询者单独提出咨询要求,一般由单个咨询人员作出解答、劝导和帮助。团体咨询是由咨询人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他们分成课题小组进行讨论、引导,以解决其共同心理问题的一种形式;也可以是由学生自己组成团体,咨询人员根据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的形式。

运用心理咨询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一要严格按心理咨询的过程操作;二要求咨询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熟悉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三要坚持保密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