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幼儿园双语教学模式思考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幼儿英语教学,都各有其可取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尚需完善的地方。本书对我国目前幼儿英语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走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简约性表征。模式虽不足以“规范教育工作”应该而且“一定”要如何如何,不足以规定某个教育细节,但却可以帮助教师借着参考及对照他人和自身的具体经验,对自己所处的教育情境,有更清楚地分析和了解。看上去操作性更强,但由于使用范围的制约造成使用的局限性,推广价值也会大为降低;简约的模式虽然看上去“可操作性”弱了,但往往会促使使用者作随即的调整和变通性的充实,利于活化模式,推广价值也会提高。当然作为“动态的整体”的教学现象,并不能被化约为一系列“简单因素的累积”,也不能用一套“简单法则”来加以控制和规范。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的整体整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
(二)跳出教学模式
许多教师或膜拜于已有模式的脚下,或揪住一两个模式不放。以为只要跟在它所确定的教学环节后而亦步亦趋,就大功告成了。他们对已有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解基本上处于表层,拘泥于教学模式外显性的纵向教学程式,这使得他们成了一味机械模仿、套用模式的“忠实执行者”,而不是与模式共生长的模式创生者和革新者。“走进”教学模式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跳出”教学模式,也就是不被已有的模式牵着鼻子走,而要让模式为我所用。教学模式虽有“共通法则”,但这一“共通法则”的存在实际上有许多的前提并受诸多条件制约,教学步骤和程序绝不会共通,共通的只是模式中蕴涵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试想,哪有一种模式能让教师“一招半式走天下”呢?模式本身是固化和定型的,但模式包含的思想理念却是灵动的,这才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内化吸收的模式的精髓。每个教师都要善于创造模式的生长点,通过大胆的活化和创新,让教学模式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果老师们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包括师生双方)、因课型、因学科类型而做出灵活变通和变式处理,一味生搬硬套,就会陷入唯“模式”是从的形式主义泥沼之中,此时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没有任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反倒会成为教学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把模式当作一种技巧和技术,当作一种框架,当作一成不变的操作序列,作为按图索骥的教学样板,希冀能直接“移植”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都是对教学模式的窄化和表层化的解读,这样解读的结果必然直接导致实践中的连连碰壁。
(三)超越教学模式
“跳出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什么?“跳出”是为了“超越”,这是学习教学模式的最高境界。它对课型有没有显性或隐性的限定,它对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有没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模式的归纳和形成用了(或是根据)哪些教育观念、原理,它是否是由另一种模式衍变或提升而来,这种模式有没有缺陷或有待改进之处,等等。另外,我们还要想一想,它适合不适合你用,适合不适合用在这位或这群学生身上,对他们会产生哪些积极正面的效果,又可能会带来哪些消极负面的作用,它能不能用在当前的教学情境中,有没有足够的资源与条件来支援与配合,会对各层次的教学情境产生哪些即时的与长期性的影响,要作怎样的调整和补充,等等。把这些问题想清、看透,是超越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关键。这是超越的第一步。超越的第二步,是要善于摆脱已有教学模式“形”的束缚,体悟出模式内在的“神韵”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所谓教学模式也只是人为地给教学过程划分一个程式,目标是为了引发思考,提供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参照,而不是原封不动地拿来。教学模式的存在没有错,我们也应该亲近模式,但千万不要让模式成为你思维的桎梏。在睿智者的眼中,模式其实已是无形的存在了,表现在教学中是不露痕迹的,这使课堂呈现出自然的原生态的精彩,没有雕琢的教学流程,于不知不觉中悄然渗透,活化学生的思维细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