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创立于先秦的儒家学说,在其后的朝代中,历经沉浮,直至汉朝,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下,才开始奠定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层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然而,虽然被统治阶层所推崇,在很大程度上,“独尊儒术”也只是特权阶层的一厢情愿,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思想领域内各流派的互争共进仍是挡不住的潮流,儒学也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此起彼伏的攻击和排斥之下,中国的儒学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学说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力较大的思想学说主要有儒、道、佛三家。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和人际间关系的和谐,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和准则,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其中涉及家庭内部关系的有所谓的“三纲五常”,“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在父子、君臣、兄弟、夫妻关系中,前者处于统治地位,对后者有支配权;后者处于附属地位,对前者应该服从。从这些关系中,可以看到在家庭内部儒家思想提倡的是一种明显的等级关系,长幼有别、男尊女卑是其思想的根本出发点。由此思想出发,在家庭教育中,儒家学说强调父母的绝对权威和孩子的绝对服从,以及在孩子教育中的重男轻女。另外,在强调社会安定、人际和谐思想的支配下,儒家学说对孩子有可能威胁团体稳定的冲动行为也往往加以控制和压抑,而对抑制个性、自我克制的行为往往采取肯定态度。
道家学说据传产生于公元前600年至前470年,其奠基人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经》为道学的经典作品,由81个章节构成,系统阐述了道学的基本思想。与儒家的现实主义不同,道学则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醉心于避世弃俗、我行我乐的个人世界,提供了一条逃避现实的途径。此外,与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截然相反,道学极力推崇女性的地位,认为女性是世界万物及人类之母,没有女性,世界万物则不复存在(Lee,2003)。
佛学,确切地讲是一种宗教,产生于印度,汉朝时正式传入中国,提供了一个让人用以逃避世俗痛苦的虚幻世界,告诫人们多行善戒恶。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佛学就受到了平民百姓的大力欢迎,在平民阶层影响颇为广泛。此外,被称为理学的新儒家思想就是在佛学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Lin,1939)。从佛学所宣扬的教义中,也看不到儒学所推崇的等级观念及男尊女卑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这三种思想学说在不同的领域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讲,儒家学说所提出的道德规范更适合于中产阶层(Lin,1939),道学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失意的知识分子阶层,或者说是隐士群体,只有佛学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这三种学说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学说,如法家、墨家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各有一席之地。总之,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学说独揽天下的局面几乎是不存在的,思想领域真正的现实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学说共分秋色。由此可见,即使在中国古代社会,在家庭父母教养领域,也不应该是儒家思想的垄断,同样应呈现出各种学说思想相互撞击、相互依存的格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不同学者思想家著书立说、建立各种流派学说,藉以影响人们思想生活之外,一些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在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新鲜血液、涂上了不同色彩。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取材于玄奘西渡求法的《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就以其极具造反精神、反抗意识的性格特点而为人津津乐道,取材于农民起义的《水浒传》更是极力肯定了众多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从这两部名著中,难以看到儒学所宣扬的自我克制、自我压抑的精神。另外,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三国演义》在描述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同样也对反抗精神持以肯定态度。而在以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另一名著——《红楼梦》中,更是与儒学所倡导的男尊女卑思想有所偏离,对女性极尽赞美之辞,贯穿于整个故事中的主角也是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四大名著影响的广泛度及通俗性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儒学思想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的思想也与人们的生活丝丝相扣,大有市场,由此也可看出,即使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教育领域也难以出现儒家独霸的局面。
1.2 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没落
自鸦片战争之后,在一次次御敌求强的运动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反省和洗礼的过程中,儒学的地位也接连受到挑战,并不断走向低谷。下面部分将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两阶段论述儒家思想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衰落。
1.2.1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儒家思想的没落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自此之后,中国在进入战火纷争时代的同时,也开创了西学东渐、向国外寻求救国强国之路的先河。在文化思想领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在一次次的政治运动中不断受到挑战、逐步走向衰落,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新思想、新精神火花的撞击同时也体现在家庭父母教养领域。在近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传统文化在一次次的政治运动中不断受到抨击,其发展势头已是强弩之末,代之而起的则是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不断蔓延及扩展。
1898年,为了实现富国强国之路,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公车上书”,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起了著名的“百日维新”,希望在经济、军事以及教育领域展开一系列的改革,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制度设置。在教育方面,改革者打算建立国立学校制度,并且在课程内加入一些西方的学习内容(Bailey,1988)。虽然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所倡导的系列改良主张影响深远,为以后的社会变革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从1901年至1911年,为了拯救风雨飘零、岌岌可危的清王朝,顽固保守的慈禧太后也开始在经济、军事及教育领域实施系列改革,进行最后的挣扎。在1905年废除了在中国延续1 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现代新式学校,鼓励人们去国外,尤其是去日本学习。此外,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905年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正式把现代西方的新思想以纲领形式提了出来,希望按照国外的模式建立起新中国。此后,一批从日本归来的激进人士利用其在新式学校执教的优势,把这些革命纲领在中国逐步传播开来。
此后,西方思想文化仍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1905年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学者为首发起了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封建家庭制度及文言文,受到了猛烈的抨击。例如,陈独秀曾指出,儒家思想的存在阻滞了年轻及充满活力的国民精神的涌现,他尤其对封建家庭制度中强调长辈绝对权威,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Bailey,1988)。在新文化运动中,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不断高涨,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则使这一思想解放运动达到了顶点。在“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反对,在对封建家庭制度、父母包办婚姻等旧风俗进行否定批判的同时,旗帜鲜明地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民主科学等新式思想观念进行了充分肯定和极力倡导,对人们的头脑进行了一次大洗涤,使得西方的文化思潮开始深入人心。另外,在这一时期,李大钊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并逐渐开始以燎原之势在思想领域蔓延。
从这一系列运动可以看出,从清朝末期开始,直至“五四”运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个领域千疮百孔的情况下,经过一次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涤荡,中国所谓的传统思想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外的新式思想文化已开始在中国传播,民主、科学的精神开始深入人心。家庭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尤其是建立在儒学基础上的封建家庭制度,长幼等级,男尊女卑等观念,也在不断的冲击下开始动摇衰落,平等、自由、民主的新式家庭人际关系开始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成长。
1.2.2 “五四”运动之后的儒学的再次衰落
从1921年至1949年,从国内的军阀混战到8年的抗日战争,再经3年的解放战争,在战火纷争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发展壮大,直至新中国成立。在这一时期,在连年的战火中,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是日益凋零。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在其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建国初期,在反对封建思想残余的同时,在物质、精神两个领域积极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社会建设,而苏联,则成为中国这一时期社会建设的最好样板。在20世纪50年代,整个国家在社会、经济及教育各个领域,都模仿苏联模式进行建设发展(Bailey,1988;Mcloughlin,Pang & Dong,1997)。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苏联课本被翻译成中文并在学校中广泛采用,苏联的教育理论及实践也被苏联教育专家介绍进入中国。总之,这一时期中国的整个教育领域都以苏联模式为范本。在家庭教育领域,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苏联教育观念的影响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展开改革的同时,国门也开始正式对外开放,以求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也日趋明显。在教育领域,大量的西方教育理论及思想也在这一阶段涌入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也融入了日益增多的西式色彩。当然,虽然现在我们对儒学思想的研究也开始有所回升,但其呼声仅限于有限的范围之内,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也似乎显得遥遥无期。
总之,自清朝末期而始,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就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在西方思想文化不断涌入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又在一次次的冲击中不断衰落,在家庭教养领域,东西方融合的趋势也使得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思想不断受到挑战,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式色彩,长幼尊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日益淡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