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当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行为
在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方面,研究者往往认为中国父母对孩子较少表现出关爱行为。他们或者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虽然表面上与孩子形影相随,但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Ryback,Sanders,Lorentz & Koestenblatt,1980),或者(尤其是父亲)刻意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较少对孩子表现出关爱,以维护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使孩子学会顺从和尊敬父母(Wolf,1978)。
近期的一项跨文化研究(Chen,Hastings,Rubin,Chen,Cen & Stewart,1998)也发现,与加拿大的母亲相比,中国母亲对孩子的接受度较低,并且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表现出了更高水平的拒绝行为和惩罚定向,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孩子的保护和关注也更多。表面看来,这一结果似乎也支持了中国父母在心理方面对孩子的接受度较弱,但有研究(Zhang,Kohnstamm,et al.,2001)指出,中国父母虽然倾向于用消极词汇来描述孩子,但这些描述只是其对孩子未来过分关注的一种表现,而不能代表父母对孩子的拒绝和敌意,因此,将Chen等人发现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拒绝和惩罚定向看作父母对孩子过多关注和期望的表现更为合适。
那么,关爱和接纳,作为生物进化历程中父母养育子女过程中的一种生物性本能表现,在中国父母的教养模式中到底表现如何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父母养育孩子的基本目的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虽然在现阶段,中国养老制度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Yang,1996),但多数老年父母承认他们不需要儿女在经济方面给予资助(Sun,2002)。在被问及如何保障老年生活时,现代市民选择依靠后代经济资助只有少数(约10%或更少,罗嘉,2000;北京社会研究所,2002)。此外,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更使得养儿防老、孝顺长辈、传宗接代这些传统观念不攻自破,现代父母对于抚养孩子的意义也赋予新的内容,感情上的需要成为养育孩子的主要目的(陈珊,2001)。这种养育目的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父母教养方式的更新,不管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父母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将成为现代都市父母教养的主要特征。
其次,系列的研究也支持了现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高关爱。早期的研究(Liang & Sugawara,1992)显示,现代中国都市父母在对孩子的教养中表现出高溺爱、高保护、高反应及高慈爱的特点,不过,由于把所有的梦想和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往往较高。陶沙和林磊(1994)对北京学前儿童母亲的研究也发现,这些母亲在成就要求和溺爱维度上得分最高,在忽视这一维度上得分最低。陶沙等人(1998)的研究则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母亲与孩子的接触也随之增加,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活动,对于孩子的认知发展给予更多的指导,并且对孩子表达更多的积极情感。此外,朱文莉(1998)对中日母亲教养模式的对比研究也显示,与日本母亲相比,中国母亲对孩子更有包容力,并且在孩子的发展方面寄予更多的期望。王燕和张雷(2007)近期进行的研究,也证实和支持了在当今中国都市,父母在物质和心理两个层面上对孩子的高水平关爱行为。
对中国被试的访谈(Lew,1998)发现,在现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中,最为普遍的行为模式是过分溺爱或过分妥协,父母通常对年幼的孩子娇纵过分,并且保护过分,在现代中国都市的小型家庭中,对孩子持拒绝及怀有敌意的父母非常少见,Lew也指出,在现代中国,最为理想的教养模式是民主型的教养风格,这种教养风格最为适合孩子的发展。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国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高投入,对孩子充分的关爱与温暖已成为其显著特征之一,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中国父母低关怀、高拒绝的教养模式已不符合社会的现实。不仅在中国内地,现代的台湾父母也认为应该以慈爱、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而不愿遵循儒家提倡的所谓严父慈母的模式(Wu,1996)。
最后,从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上,也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高接受、高关爱的特点。在当今中国城市,家庭规模的缩小,男女地位的日趋平等,都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独生子女的事实,又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良好关系的形成和稳固。
事实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父母对照顾孩子的参与,尤其对女孩而言,更多地获益于独生子女这一政策,在客观上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注。郑希付(1996)对全国5个城市家庭的抽样调查也发现,在亲子关系方面,孩子的数量越少,亲子之间的关系越为密切融洽,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关系最为良好。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更为融洽和密切,但随着家庭孩子数量的普遍减少,整体而言,在现代中国,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亲子关系都较为亲密,父母都对孩子倾注了同样的关心和疼爱。风笑天(2002)在全国14个城市展开的调查也显示,即使到了中学阶段,和父母(尤其是母亲)保持良好关系的儿童仍占相当的比例,整体来说,中学生对其和父母关系的总体评价还是积极正面的,绝大多数(46.5%—60.4%)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很好,认为自己和父母关系比较好的人数也占了相当比例(30.3%—33.4%),而对自己和父母关系持负面态度的人数则很少(0.9%—4.0%)。
由此可见,在现代中国城市的家庭内部,父母与孩子之间基本上维持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其亲子之间的关系更为良好亲密,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了现代中国父母对孩子高关爱的特点和表现。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尤其是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接纳在量的方面可以称得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在对孩子投入足够的关爱之余,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也形成了较具中国特色的表现之一。那么,在加载着厚重期许的前提下,中国父母又将以何种形式表现他们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呢?他们的这种表达形式又与西方父母有何不同呢?由此构成了本书探讨的另外一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