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期自我概念的发展
在对个体自我评价的研究进程中,人们对这一心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从一维到多维,从单水平到多层次的阶段。与人们对自我概念结构认识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分化,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个体思维水平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上,从小学到中学,个体会经历何种心理过程,其对自我评价的发展轨迹又有何特点?另外,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而言,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又有何不同表现呢?下面介绍的相关研究则回答了这些问题。
1.1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年龄特征
在这里,我们主要对中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轨迹进行描述,然而,在从小学向中学的过渡中,许多小学生都面临着重新择校的问题,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崭新的学习生活对许多儿童而言,都是新的挑战,原有环境的打破必然引起个体内心评价的失衡,因此,这一阶段儿童的自我概念系统会经历一个短暂的重整期,这也是一些研究者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因此,在下面的综述中,我们将分两部分,首先描述从小学到中学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趋势,另外一部分则重点介绍处于过渡期的儿童其自我评价的变化特点。
1.1.1 中小学阶段
从小学到中学,儿童对自我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主观到客观,从笼统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对自我的评价水平也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轨迹。
年幼儿童,包括刚入小学的儿童,由于其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及生活环境中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很乐观,过高地估计自己各方面的能力(Harter,1982;Jacobs et al.,2002;Marsh,Craven & Debus,1998)。进入小学以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及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日趋客观,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经历一个自我评价的消极期。在小学中期,由于抽象思维的出现,儿童对自我的评判更加全面,在否定自己的同时也会看到自己的优点,这一时期儿童的自我概念会出现少量的回升。而中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则变得更加全面、稳定。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这些特点已经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
Harter(1982)的研究发现,8岁儿童已经能够对自己在不同领域(在学校的认知能力、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体育能力及一般的能力)的能力表现进行区分,可以意识到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具有不同的能力,并且儿童实际表现与其觉知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整个小学阶段逐渐缩小,表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是日趋客观。在年龄特征方面,他们发现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自我概念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从三年级到九年级,自我概念的发展则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七年级时,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但到八、九年级时,自我概念的水平开始逐步回升。
Marsh等人(1984)也发现,从小学二至五年级,儿童对自我各方面(阅读、数学、运动、外貌、非学业、学业及总体表现)的评价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然而,他们对自我同父母关系的觉知(也可看作其社会自我评价)在整个小学阶段都保持着较高水平。在其后的研究(Marsh,1989)中,Marsh发现在到达青春前期之前的整个阶段,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都呈线性下降,并不断地进行分化。在青春早期和中期,或者说八、九年级时,个体的自我概念继续下降,并呈现出平稳发展,在十、十一年级时,又开始逐步回升。Marsh认为,自我概念的这种发展趋势是由于儿童长期处于与同龄个体进行比较的环境中,从而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
其他的研究(Eccles,Wigfield,Harold & Blumenfeld,1993)也发现,即使一年级的儿童已经可以对自己在不同学科的不同表现进行分化评价,并且发现一、二、四年级儿童在数学、阅读与声乐方面的自我评价都呈下降趋势。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小学到中学,特别是在小学这一阶段,儿童自我概念在各个领域(社会自我概念除外)的发展整体上都呈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对自己能力评价日趋客观的同时,对自己在不同领域表现的认识也更为精细。然而,上述的研究都是采用横断(cross-section)设计,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的年龄群体进行测试而得出的结果。在发展心理学中,为了更系统地描述个体的心理发展历程,更全面地把握个体在不同时期心理变化的趋势,追踪研究(longitudinal design)往往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下面要介绍的几个研究就是运用追踪设计对儿童自我概念发展趋势进行的探讨。
Wigfield等人(1997)对小学一、二、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虽然从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这一时期,个体自我能力评价的下降水平不显著,但整体而言,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呈下降趋势。在另一项对一至十二年级学生的追踪研究(Jacobs,Lanza,Osgood,Eccles & Wiegfeld,2002)中,发现儿童在数学、语言艺术、体育等领域自我概念的发展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不过下降的程度和速度在不同的领域有所不同。如语言艺术自我概念在小学时期迅速下降,之后平稳发展,或者略有回升;而体育自我概念则在经历过小学阶段的缓步下降之后,在中学时期下滑出现加速的趋势。
Cole等人(2001)对三至十一年级学生的追踪研究发现,从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儿童在学业能力及体育能力方面的自我评价表现出中等上升趋势,而在社会能力(social acceptance)领域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但是,从小学刚升入三年级至六年级期末,儿童在行为表现(behavior conduct)方面的自我概念水平平均下降了1.19分。此外,童年中期女孩对自己外表吸引力的评价不断下降,而男孩则没有这种表现。并且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儿童在这5个领域(学业、行为、社交、外表和体育)自我概念的稳定性系数不断增长。进入中学以后,虽然个体在某些特定领域的自我概念会出现轻微下降(如体育自我概念),但总体而言,中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自我概念呈上升趋势。另外一项对14至18岁青少年的追踪研究(Steinberg et al.,1994)也发现,这一年龄段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呈上升趋势。
从上述的横断和追踪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儿童总体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包括学科自我概念)及生理自我概念的探讨上,研究结果基本上都支持了小学阶段儿童自我概念水平的总体下降,但在具体不同的时期表现又有所差异。小学前期(一至三、四年级)儿童在这些领域上自我评价的明显下降,而从小学中期(三、四年级)至六年级,自我概念则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下降趋势变缓或有所上升。而对自我概念在中学阶段(或称青春期)发展趋势的探讨,则存在着一定的异议,但基本上都支持自我概念在这一阶段的下降幅度降低,呈现出平稳或上升的发展势头。此外,在社会性自我概念方面,虽然相关研究为数不多,但结果显示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这一能力的评价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Cole,2001;Marsh,1984)。
1.1.2 从小学向中学的过渡
处于从小学向中学过渡的儿童,其自我评价会经历一个动荡调整期,下面的研究则是针对这一阶段儿童所进行的。
Harter(1989)指出,在经历过渡期的短暂下降之后,在学业和社会性领域,儿童的自我概念会逐渐恢复。而在体育、行为及外貌方面,个体的自我概念会保持相对的稳定。Hoge等人(1990)发现,在从小学进入初中以后的开始两年内,个体的学业自我概念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或轻微的回升。Wigfield等人(1991)对六、七年级学生的两年追踪研究发现,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程中,个体的数学、英语自我概念及社会、体育自我概念都会显著下降。进入中学之后,在七年级的一年中,数学和英语自我概念的发展虽仍呈下降趋势,但其降低的幅度逐渐减缓,而社会与体育自我概念则出现了上升的势头,但其水平仍没达到六年级的高度。Cole等人(2001)也发现这一过渡期儿童各领域负向自我评价的突然增加及进入中学后的逐步回升。其他的研究(Hirsch & Rapkin,1987)也发现在升入初中的过程中,儿童的自尊心(self-esteem)在经历过短暂的迅速下降后会显著地回升。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在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程中,儿童的自我评价体系会经历一系列的动荡,需要经过一个重新调整的过程,在自我评价短暂的迅速下滑之后,个体会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整合自我形象,建立起新的自我概念系统。
1.2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性别效应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不仅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势头,对于不同的性别而言,其自我概念的表现也有所区别,但整体而言,不同性别儿童其自我概念的不同表现与其性别角色密不可分。下面我们探讨一下从小学到中学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不同性别趋向。
Wigfield等人的研究(1997)指出,即使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不同领域上的自我概念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特征。他们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研究表明,男孩子在数学及体育方面的自我评价比女孩子更为积极,而女孩子在阅读和乐器方面的自我评价要高于男生。Eccles等人(1993)对小学一、二、四年级学生的研究,以及Marsh(1984)对二至五年级儿童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另外,Patterson等人的研究(1990)则发现,在社会接受程度自我评价上,小学三、四年级的男生要高于女生。由这些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男女生在对自我的评定上有明显的性别趋向,而这种趋向则与男女的性别角色相互呼应,男生倾向于在数学、体育及群体活动中维持自我的积极形象,而女生则喜欢在阅读、乐器等活动中对自我进行正面的评价。
既然小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那么,年龄稍大,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在这方面又有何种表现呢?Wigfield等人的研究(1991)表明,六、七年级的男生在数学与体育领域的自我概念要高于女生,而女生则具有较高的英语自我概念。不过,在社会自我概念方面,发现这一年龄段的男女生并无显著区别,基本处于同一水平。Cole等人的研究(2001)指出,从三年级到九年级,与男生相比,女生自我形象的下滑更为迅速,尤其在外貌方面,女生对自己更为挑剔,而在中学阶段男生的学业、体育自我概念也要优于女生,而女生则对自己行为表现的评价更为积极。一项对14至23岁青少年的追踪研究(Block & Robins,1993)则发现,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男生其自尊感平均上升1/5个标准差,而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女生的自尊感则平均下降了约1/5个标准差。另外有研究(Hirsch & Rapkin,1987)发现,在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中,女孩子体验到了更多的消极情绪,如抑郁症状、敌意等,而男孩子的这些消极情绪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却呈现降低的趋势。从这些对处于青春期儿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虽然在自我评价方面仍然具有与小学阶段相似的性别趋向,但青春期的来临使得男女在不同领域的自我形象差异更为明显,这些差异除了表现在学业及体育、外貌领域之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由于对自我关注的加强而导致了其整体自我形象的下降。
由这些结果引起的问题是,儿童在自我评价中的性别差异由何而来?有研究(Frome & Eccles,1998)显示,在对儿童能力的评价中,母亲有着明显的性别模式趋向,倾向于过高估计女孩在英语方面的能力,而对男孩数学能力的评定则过于乐观。由此可以看出,男女儿童自我概念建立中的性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成长过程中周围环境的社会化进程密切相关。
总之,通过对有关儿童自我概念年龄及性别效应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从小学到中学,儿童自我概念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经历了先下降,再稳定发展,然后逐步回升的一条轨迹,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在从小学刚升入中学时,儿童自我评价体系会经历一个短暂的重整期。另外,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而言,从刚升入小学开始,在不同领域的自我概念就展现了与其性别角色相联系的评价趋向,但进入青春期之后,男女在对自我评定中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会更加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