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附中校园文化简介

附中校园文化简介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大学附属中学从创设至今将近有100年的历史。在西大附中恢复重建5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根据学校有关的安排,特成立校史编写小组。为了使得校史有一定的社会比对与认识价值,我们力图把附中的发展命运与共和国的发展命运、西北大学的发展命运连在一起去考虑,从更大的背景下勾勒西大附中的发展轨迹,尽力使未来定型的校史有一定的厚重基础与依托。

写在前面的话

西北大学附属中学——

1912年创设;

1914年并入他校;

1915年停办;

1923年恢复;

1960年恢复重建;

1997年晋升为省级重点高中;

2007年实现初中部、高中部分设;

2008年顺利通过省示范高中初验……

西北大学附属中学从创设至今将近有100年的历史。其间,学校的创设、归并、停办、恢复重建,几乎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沧桑、艰辛坎坷与自励自强、蓄积有为:诞生于民国初年,其后命运多舛,惨淡经营,恢复于上世纪60年代初,崛起于90年代、发展于本世纪开始。其间,几多波折,几多沉寂,几多磨难,几多辉煌。不管历史命运如何,图谋生存,追求发展,乐于进取,创造卓越无疑是附中历史交响乐章中的一个主旋律。

恢复重建前的48年因时间久远,资料阙如,应该记载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无法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不过,单从附中恢复重建至今的50年,其间的一切也有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挖掘与珍视。

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它却孕育了西大附中的艰辛而不平凡的成长史、奋斗史,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一跃而成为省级示范学校。50年的积淀,50年的传承,50年的艰苦拼搏、孜孜以求,50年的抢抓机遇、不断超越,50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程,50年品格提升、品牌打造的辉煌,凝聚着几代附中人的心血和智慧,无不诠释着无私奉献、甘做人梯、塑造灵魂、培养英才的思想境界和宏大追求。厚重的文化底蕴,光荣的历史,优良的教育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附中人再接再厉、抢抓机遇谱写附中更加美好的历史。

西大附中从建校初期的一个班不足40名学生、4名老师的学校,发展到现在有42个班级、2500多名学生、160多名老师(其中,硕士学历占高中专职教师的35.8%,特、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国家、省、市、区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35人)的学校,恢复重建整整50个春秋,其间历经了多少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多少风雨沧桑与蓬勃弥新,多少自励跋涉与高歌豪迈,在这中间发生了多少值得回顾与圈点的历史事件,出现了多少有影响的值得记忆与记载的人物。

在西大附中恢复重建5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根据学校有关的安排,特成立校史编写小组。校史编写的主要初衷是梳理办学历史,勾勒重大发展事件,展示办学成就,总结优良校风和学风,展现附中人的风采和辉煌,积累和保存相关的历史资料,为未来的发展与更加辉煌留下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主题词:回顾50年来附中人筚路蓝缕、不辞艰辛、敦勉敬业、培育英才的峥嵘历程,再现几代附中人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不断超越、不甘人后的奋斗精神。

编写主导思想:以时间的先后为纵线,以事件的再现为横线,即以学校的创建、发展、壮大、辉煌为纵线,以学校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核心事件、关键事件及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等为横线,尽量全面客观准确地勾勒西大附中创建98周年、恢复重建50年来发展历史。为了使得校史有一定的社会比对与认识价值,我们力图把附中的发展命运与共和国的发展命运、西北大学的发展命运连在一起去考虑,从更大的背景下勾勒西大附中的发展轨迹,尽力使未来定型的校史有一定的厚重基础与依托。我们想通过校史,回顾和明晰西大附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名不见经传到省市名校的足迹,总结或提炼附中精神,为西大附中整理、编写一本较为系统、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为西大附中创建98周年、恢复重建50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当然更多的考虑是使附中人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珍惜现在的成绩,更好地发扬以往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薪火相传,通过自己的努力使附中的明天更加美好。

附中的历史是全体附中人共同创造的,也是全体附中人共同书写的。祈愿附中的今天所做的一切,全部变成为明天历史篇章中重彩浓墨的一笔。

编写方法:以述、记、表、录等体裁,以平实叙述性文字为主,重点突出集体智慧与艰辛奋斗,重点表现群体形象,重点突出事件、以事件带动相关人物。尽力交代清楚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前因后果。行文力求规范,其参照标准为《陕西省第二轮三级志书行文规范》(陕志办发20078号)。

目标追求:客观 冷静 可信 完整 简洁 清晰

从体例上讲,本书稿由插页、前言、目录、正文、附录五部分组成。从结构内容上讲,本书稿由学校简史(纵向)、各方面情况分类叙述(横向)两个部分组成。整个书稿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均衡问题,对于资料少的早期,可能次要的事件叙述相对详细些,而后期的重大事件,叙述相对概要些。特别是大事记部分,前期资料缺欠,每一年的大事件只能录其一二,这并非实际情况。

本校史主编为杨晓云校长,编写主导思想与方案由集体研究讨论确定,执笔为申振贤同志。现校史主要参照王进成同志主笔编写的附中校史稿(1989年11月25日)和《西北大学大事记》(1901—2002修订本)、《西北大学史稿》(1902—1949上卷修订本)、《西北大学学人谱》、西大档案馆馆藏“西大附校行政”等有关资料。附中原校史前言有云:“力求依照校史的本来面目,尽力做到求实、求真。实事求是地介绍学校发展的过程,对工作的成败得失,人物的是非功过的评价,力求寓于客观的历史过程的叙述之中。凡对建校和育人有贡献的人和事,校史中力求有所反映。”诚如原校史所言,要把几十年的历史做出科学的叙述和总结的确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原因何在?时间紧迫,从动议成文到审阅付梓面世,实际上不到半年的时间;资料匮乏,档案与史料几为空白;编写经验欠缺,可资借鉴与参考的东西十分有限。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得到了附中的前任领导吕高文、韩克忠、张梅英、邓丽轩、李剑等老师的鼎力帮助,他们多次应邀参加校史编写的座谈会,不顾年迈和教学工作繁重,毅然抽时间写文章回顾附中的过去,为校史的编写做了十分有益且令人感佩的工作。同时,还有于志超、魏新荣、吴续英、黄昌琴等老师,热心老校友刘建国、陈新民等人为校史的编写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和重要的线索。

还要感谢西大校史专家姚远教授,在编写过程中,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附中创设时期的资料及指导建议。姚远教授积极提供线索与材料,并无偿地出示自己发现的西北大学于民国二年(1912年)出版的学报《学丛》复印件,而其中相关附中创设、招生人数、科目、报考资格、时间等内容,为附中创建的历史提供了最权威、令人信服的原始证据。可以这样说,《学丛》的发现,使得一般人印象当中附中的历史仅有50年的时间(1960—2010),整整推前了48年(1912—1960)。《学丛》的发现,为西北大学的历史与附中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的第一手材料。

由于诸多局限,校史每一时段的划分,每一时段关键词的拟写,体例结构的安排,内容轻重的把握,述、录、记、表几种行文方式的选择以及对以往资料的掌握与历史事实的宏观判断难免有所缺失与缺憾,行文中的错漏或不妥之处自然在所难免,恳请学校老师与校友批评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补充修正和完善。

《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校史稿》编写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