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利用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刘 升
(陕西省丹凤中学,陕西 丹凤 726200)
【摘要】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差异就是一种特点,就是个性,而这种个性文化正是学生兴趣所在,合理地利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西方文化与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激发学生兴趣 听力教学 词汇教学 写作教学 阅读教学
一、听力教学中渗透文化内容
例如,我在让学生听一段母女对话时,母亲对女儿的帮忙说谢谢,学生比较纳闷,因为在中国女儿帮母亲干活是理所当然。然而,西方文化追求的是平等、张扬个性、自由,因此不分长辈体现的是平等。我国是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另外在让学生看视频时西方人表达爱的方式比较直接,譬如一对情侣,男的对着女的眼睛说I love you,女的即可心动。在中国那是比较含蓄的。中国文化含蓄内敛,西方文化直接。心口一致。中国人是曲线思维立体式,西方人是直线型。然后我让学生表演句中对话,学生兴趣盎然。
二、利用教材文化角加强跨文化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现行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每一模块的文化角,如外研版Module5,the Man Who Made Spelling Simple.Street Music Brave New World.Clapping.等等。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外研高中教材必修5 Module4.讲的是狂欢节的来历,借助节日的来历发展让学生了解节日文化中所携带的民族血泪史。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里,狂欢节节期从主显节直至四旬斋开始那天。巴西的狂欢节节期则是指四旬斋开始前的三天。里约热内卢最早的狂欢节游行并无音乐节奏亦无旋律,而只是狂喊和狂笑,以及疯狂地互相投掷液体和物品。
三、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 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四、在写作教学中了解文化
写作作为用语言表达思维活动的一种方式,反映着某种文化所特有的语言结构模式和文化思维模式。不同的民族特征决定了英汉两种写作从语言特点到篇章结构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熟悉英语语言思维的人,无论语言功底多深,都不可能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要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学生应从汉语思维过程转化为英语思维过程,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交际准则,避免按汉语习惯硬套。平时要注意一些近义词的辨析,找出英汉篇章组织,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循环迂回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直线式的。汉语段落的发展倾向于螺旋型,以反复又发展的环行对一种意思加以展开,其段落、篇章显松散,句子、段落间逻辑联系也不明显,而且常常缺乏一个明确表述的主题句和明确的结论,其主题要靠读者自己总结或领悟。而西方文风则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强调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主题。其段落按一条直线展开,往往是先陈述中心思想(主题句),而后将主题句展开,分点说明(支持句),最后总结出一个符合逻辑推理的结论句。通篇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楚。
五、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
我在讲英语报纸时,有一篇阅读是这样,“Why don't you go to church?”Asked the minister of the church.“Well,I'll tell you.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and the second time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Yes,”said the minister,“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ll throw dirt on you.”要充分理解这个语篇才会知道:①“他们把水浇在我脸上”一句。它实指父母将新生婴儿抱到教堂受洗礼时,牧师将水浇在小孩脸上。②“他们把我和一个女人系在一起,从此以后,我一直得照顾她”此句暗指在教堂举行婚礼。③“他们要向你身上撩土”。它指西方人死后由牧师做最后祈祷,向棺木撩土再进行埋葬的背景知识。如果阅读者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幽默。
再如,有一篇文章是关于西方人的年龄跨度问题,其中有一句:Alice said:“It makes me angry when people say:Granny,you look younger for your age”有关问题是: The reason why Alice got angry was that________.正确答案是:She hates being thought old.有些同学不理解。其实这里有两个错误,一个是不能称西方老太太为“granny”,而应直呼其名“Alice”;第二个错误,西方女人对年龄问题很敏感,即使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不认为自己老,自然不喜欢别人称她老。可见,影响阅读能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因为文化包含着很多历史、宗教等知识。因此,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他们讲解一些外国历史、风俗、最新科技等文化知识,使他们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
综上所述,英语教师在教英语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教育,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