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教学中学困生有效性教学尝试
王应举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三维目标,以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为衡量指标,通过学困生的分层次教学案例分析,构建出: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励学生、鞭策学生、感化学生等三方面提高学困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策略。并对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为第二阶段提出了具体目标。
【关键词】有效教学 学困生 学习时间 学习体验 学习结果 自主学习
一、我的认识
(1)摆不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不能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造成课堂冷漠无情,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造成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那些缺乏良好注意力、记忆力差的学困生影响最大。
(2)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闷课”现象较为普遍。其课堂表现是:气氛沉闷、注意力分散、思维呆滞,结果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排斥、厌恶的情绪,扼杀了学生的灵气,受害最大的还是学困生。
(3)注重知识、技能,冷落过程、方法。这便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接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的,他们学的过程是愉快的,还是厌恶的,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
二、我的实践
(一)调整优化课堂结构,尽可能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1.确定适度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又不能过高,保证学生能融入课堂,实现有效学习。
2.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自主学习。
3.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生成新的知识能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案例1】《乙醛性质》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两个重要实验,四个重要方程式,再加之银镜反应操作复杂,对学困生而言,内容太多,目标过高,因而我将一节课的内容调整为二节课。
先从乙醇结构入手得出乙醛既有强还原性,又有弱氧化性,第一节课学习乙醛与H2的反应,乙醛跟O2的反应,乙醛跟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重点练习以上方程式的书写,乙醛跟Cu(OH)2反应的实验注意事项。第二节课学习乙醛跟银氨溶液反应,银氨溶液的配制,重点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方程式的书写。这样调整之后,时间充足,既可保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练习书写方程式,又能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提问,教学效果非常满意。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促其“情动”
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料、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有效质疑促其“脑动”
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及认知规律,设计出合理、开放新颖、易于启智思考的问题,同时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讨论、尝试。教师应掌握时机,适时引导,促其分析,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有效实验、适时练习,让其“手动”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原理,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困生而言,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教师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实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4.注重表达交流,让其“口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提高。另外,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语言联结而成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融入课堂,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案例2】《金属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1)切割绿豆粒大小的钠块,注意观察切割前后钠块表面的色泽变化,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促其手动,培养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2)演示钠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说明反应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加以解释(促其心动、口动,培养表达能力)。
(3)溶液变红说明有NaOH生成,钠块四处游动,说明有气体生成,这气体是什么?请设计实验证明。(促其脑动,培养设计实验能力)
(4)演示钠与氧气在常温及加热条件下反应,说明实验现象。(促其手动,培养对比能力)
(5)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结合以上实验,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写出方程式(促其脑动、手动,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6)钠跟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为以后归纳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做好铺垫)
(7)将金属钠投入FeCl3溶液中,是否会置换出铁?并说明理由?(适当拓展,培养自学能力)(实际教学中学生意见不一,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用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用小小的进步鞭策学生,以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
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心态或情感。教师应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如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用理解性、引导性的语言。
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流露出来,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赞美的手势、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
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师积极地关注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老师信任的眼神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三、我的反思
1.教师课后及时反思,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以后教学打好理论基础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而不思则浅,思而不学则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将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而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再反思、再提炼,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过程。目前,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后反思的重心由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特点,充分使用实验、图表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自主建构化学知识。因此备课时,教师应深入挖掘和领会“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设计合理的过程,使学生“真实”地经历过程,实实在在地参与过程,使学习过程更有收获,方法更为有效。
2.引导学生课后质疑,使有效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理念下的教学中教师有“三怕”,即怕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影响重点内容的教学;怕学生提出过多的无效问题而耽误教学时间;怕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学不深刻,考试拿不到高分,其结果必然导致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后果,阻碍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特的学习方法的形成。
3.理解新教材的呈现方式,用好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栏目”
新教材的突出优点是恰当设置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栏目,如“实验”“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与活动”等,这些栏目为学生营造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体会科学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优良的学习策略。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对此理解不到位,重视不够,使本部分教学资源白白浪费。教师在备课中应充分挖掘栏目内容,在态度上应遵守“尊重教材而不唯教材”的原则,在行为上应该遵守“遵循教材而要有所立”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教学内容对栏目内容进行调整、加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总之,学困生既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也是很普通的个体,只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更新观念、勇于实践、敢于反思、不弃不离、认真负责,学困生定会转化为优等生,我们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思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6):14-16.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56.
[3]张巨青.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4]黄根初.抓住过程与方法,落实好三维目标[J].中学教学,2007(3).
[5]崔允淳.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陈胜良.增效教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