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新课改下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开展的前提。使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新课改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注意把握好活动的火候,对活动局面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

浅谈新课改下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杨晓平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陕西 西安710061)

【摘要】理论上讲,课堂上讲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所有活动都可称为课堂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所讲的课堂活动是指教师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利用一种能使学生主体更充分展示出来的互动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课堂活动的常见形式有提问、辩论、讨论、表演、歌唱、制作、比赛、游戏等等。

【关键词】系课改 有效性 活动

一、当前开展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活动内容偏离教学目标——活动虚而不实,即“为了课堂有活动,所以我们有了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课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设计的课堂活动存在偏离教学目标。因而,尽管有学生的参与,而且可能热闹得很,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而设计的,如果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的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能力达不到任何的训练和提高,再好的教学活动形式也是枉然。

(二)课堂活动表演化——学生参与面不够。即“两三个主角+四五个配角+大部分观众”——参与活动的学生少,覆盖面不广。

任何一种课堂活动都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一段小品、一场辩论往往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在课下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准备。他们需要去准备材料,上网、阅读、寻访等等,有的还要预演、彩排,无一不是耗时耗力的事情。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分沉重,这是不争的事实,花这样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堂活动,是否有所值?如果每个学科都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就不用做其他的了,就光准备这些活动已经足以让他们无所适从了。

(三)活动设计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即课堂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情感体验,造成“本剧故事与我何干!一切服从表演需要”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要让主体参与的活动却是主体一无所知、未曾体验过并且超出他的理解范围的活动,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内容就枯燥无味,因而活动肯定没有吸引力,没有效率。如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上,有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人的产生:上帝创造还是生物进化》让学生当堂辩论。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懵了,这个问题学生能把握吗?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那摆着呢,你把一个连很多专业的科学家都无法弄明白、无法论证的问题交给他们在十几分钟内就解决了,这不是开玩笑吗?辩论的效果可想而知,双方的辩手们除了从书上找几句话来应付场面外,根本就无从谈起,更别说辩论了。

二、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对策

(一)抓好前提——确立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我们成功的前提。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学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才不至于使活动成为违背或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如曾在2008年雁塔区教学全过程评优中仍讲了《祝福青春》一课,从教学目标出发重点让学生体验青春的幸福,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不同等体验青春的幸福,另外分析了青春为什么是幸福的?通过故事引入使内容水到渠成。

(二)紧扣关键——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改本身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每框题均设计和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授课对象是学生,所以,活动的设计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准切入点。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教育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使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如2009年在雁塔区上示范课的时候,我上了《少年能自强》一课,而现在的青少年是“泡着蜜糖”长大的一代,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而且在家里被不止一代人众星捧月般呵护着,事事由父母包办;因此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非常缺失。所以教学时充分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他们要求的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一些自强的方法,尝试,做自强少年。

(三)善于调控——教师做好必要的引导

新课改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在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角色更倾向于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和参与者,是学生言语的倾听者和对话者,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和活动实施的引导者,是不断探索的学习者和课程研究者。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用微笑代替严厉与冷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注意把握好活动的火候,对活动局面进行有效的调控。在学生情绪高涨、兴奋、难以自我平息时,老师要适可而止,及时收拢,以免浪费时间。如果活动有难度,学生活动不到位,既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又抑制了学生的情绪,我们应将活动放一放,或适当降低难度,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四)教师要对课堂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而且评价要激励化,使学生积极参与

曾看到一本书说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大的骗子,也是伟大的骗子。据说马戏团在训练动物时,当它们表现出微小的进步,驯养员就立即拍拍它们的脑袋,称赞它,并分给它肉吃,以促进它更大的进步。数百年来,他们利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成功训练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不用它来改变一个人呢?为什么不能以“肉”代“鞭”,以称赞代替指责和惩罚呢?书中说:如果一个教师还没有学会驯兽师的最基本管理法,最好先不要急着上讲台。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教师应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使他们能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热情。如果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表扬,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渐渐提高。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对学生应作客观的评价,评价语过于重复,如“好,太好了,太棒了”等会产生审美疲劳。而不作分析的评价是不道德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或是通过口头表扬,或是通过肯定的眼神或动作(如点头等);对其不足之处则应委婉地提出一些建议。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及时的评价方法,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使每个学生在既轻松愉快又热烈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活动效率。

综上所述,开展课堂活动要保证学生的45分钟没有白过,要活而不乱,要从活动中真正受益;教师就需要每节课后认真反思,针对问题,查找问题原因,及时补救、完善,探讨解决方法,多引导,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开展好每一次活动,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师生携手共进、共同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