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探索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 ——政治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的设计和应用
蒋 刚
(西安市中铁学校,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中学政治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探索课堂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讨论学习方式,激活学生主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创新者,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互助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讨论学习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学生主体
在回顾20多年教学生涯的思考中,我猛然醒悟到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发生了许多变化,而教学方法却改变的较少。从唯物辩证法观点看,教育要适应学生群体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促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眼点。在政治课堂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以期探索课堂教学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现就这一改革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斧正。
一、进行政治课课堂结构改革势在必行——为什么要改?改什么?
(一)从学生发展特性看需要课堂结构改革
现在的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个性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易受社会潮流影响,学习缺乏研究精神,追求个性舒展;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政治课传统教学模式否定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高中政治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就是要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二)从提高课堂效率看需要课堂结构改革
实施有效学习,不要浪费学生时间。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之一,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在政治课传统教育的课堂上,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老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晕头转向,学习上的被动性给人以巨大的压抑和束缚。试想,这样封闭式的教学如何能适应当今开放式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教学观上,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效益高的课堂。
(三)适应新课标和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课堂结构改革
国家课程标准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不超越各学科课程标准,不超越考试大纲。力求符合中学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既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又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陕西省考试大纲要求:“全省各中学要认真实施高中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原则,努力探索和完善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励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则适应新课标和考试大纲要求。
二、构建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一)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是什么?
该模式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学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归纳创新”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讲解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素养、开发每一个学生发展潜能,提高教学实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多边活动过程。其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主导;学生是自我身心发展的自主参与者、积极学习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是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互关系。课堂教学应自由开放,创设情境;教学特点应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合作性和多样性。
(二)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教学探索和实验,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我发现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有如下优缺点:
优点:①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②有助于学生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③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④增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⑤使师生成为知识的共同探索者。⑥激发了学生思想交流热情。⑦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⑧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缺点:①四人小组是就一般教学班学生座位排列顺序,就着前后桌而围坐成四人学习讨论小组,虽然便利,但它没有反映学生水平层次差异,没有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层次进行合理搭配,也没有反映学生自愿组合的意愿。②各小组会出现特别强势组或明显弱势组,甚至出现某小组无法完成讨论内容,影响讨论效果等。
尽管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有以上缺点,但它与其优点相比较还是次要的,并且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调整,弥补上述缺陷。因此,实行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是利大于弊的。在实施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过程中,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变被动对话为主动对话;变知识传授为学识对话;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实践经验的联系,变书本中学习为活动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使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三、在反思中探索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探索与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学生困难问题出发,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利用各种条件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比如,“公平与就业课堂模拟招聘会。”在高一A,B四个班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班表演都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模拟活动现场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又如,“市场交易的原则”一课,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甚至亲身进行市场交易活动,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商店、市场就是教室,售货员及商家就是教师,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印象深,而且还锻炼了社交能力。调查后学生将商店搬到了课堂,模拟表演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揭露“朦胧价”“跳楼价”、短斤缺两等违反市场交易的原则行为。这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加了社会阅历。
(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益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基本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教学策略是要讲艺术的,教师不是把知识或结论像配置好的“快餐”那样为学生供应“现货”,而是创设某种情境,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并通过观察、假设、讨论、辩论、实践等活动,对某一学习问题进行检验、证明、探究等,使学生经历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