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杨雅宁
(眉县马家镇中学,陕西 眉县 722300)
【摘要】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旨在对语文教学中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及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语文多媒体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在现课文的情境: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云雀叫、窜的身影;短短的泥墙根……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百草乐园”。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背影》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步履蹒跚的老父形象,背景音乐那首深沉的《父亲》的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随着歌声进入了对父亲的感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就会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强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我认为多媒体可以看做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兼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句子中的朗润这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林木抽芽,山草变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的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在《敕勒川》的教学中,画面上展现出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还有牧羊女那深红的藏袍和草原汉子古铜色脸上憨厚的微笑。鲜明的色彩、鲜活的神情、纯净的情感、牧羊女银铃般的笑声,无不诠释着草原人民生活的和平、美好。画面一展出学生不约而同的唱起腾格尔的“我爱你,我爱你,这是我的家乡……”远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教室上空,纯真美好的情感颤动在学生心间,尤若春雨无声融进学生心田。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连珠问之后继之以精彩解说和绚丽的演示,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
(二)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忽视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用所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以及对作品主旨的争鸣等等,教师都可以从相关资料中下载并展示出来。但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三)教学方式技术化,课件使用失当,教学艺术缺失
由于新课程强调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前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无论什么课,都用多媒体。因为上级评课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就是这堂课是否使用了多媒体。所以,教师用了大量的时间到处收集动画资料、编制课件,所有时间大大超过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心理的研究以及对教学的精心设计,无暇实施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当然,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有时可能会帮倒忙。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成为教学专家。忽视对教学本身内容的扎实钻研,对教学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多媒体教学是一柄双刃剑,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好这新式武器,是我们该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那种无视教育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要求,大张旗鼓地盲目开发,无限制地扩大课堂容量,其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总之,多媒体的优越性运用得当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大放异彩;运用不当则事与愿违。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特性,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利作用,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整合。
参考文献
[1]孙国萍,黄厚江.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J].中学语文教学,199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江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