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遗忘症的发作
案例
王丽芳真是个苦命的孩子。她现在是某师范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在她的记忆中,她的童年时代是在父母的打架声中度过的。从她记事的那天起,她就知道父母之间的“持久战”。父母是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总之,家里是没有一天存在过和睦温馨的气氛,她也很少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吃饭都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有时邻居看着她可怜,便塞给她一个包子或者馒头什么的,但这若让母亲看着,还得挨一顿训。
在丽芳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她的父母办了离婚手续,丽芳归了她的母亲。又过了些日子,母亲又嫁人了。新爸爸家里原先就有两个弟弟,他们对丽芳很差,有一次,丽芳不小心把小弟弟弄哭了,随即遭到新爸爸的一顿打。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丽芳觉得这个新家再也呆不下去了,便在舅舅的帮助下来到了姥姥家。
姥姥家只有姥姥和姥爷两口人,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姥姥对丽芳却非常好。丽芳也很懂事,每次放学后就帮姥姥干这干那,姥姥也很心疼她,常说她是“苦命的孩儿”。在亲情的感召下,丽芳的学习也逐渐有了进步,初中毕业时考取了师范学校,这回只能每周回一次家了,在校的时候她非常想念姥姥,常常挂着泪珠睡着,每到周末,便迫不及待地回家看姥姥。可不幸又一次降临在丽芳身上,姥姥突然得了脑溢血不幸病故了,当舅舅到学校告诉她这个消息时,丽芳当场就晕了过去。当她醒来后,却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事,叫同学陪她上街给姥姥买些好吃的,仿佛压根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分析
丽芳的生活是不幸的,幼年时几乎没有父爱母爱的关怀,少年时终于有了姥姥和她相依为命,而慈祥的姥姥的去世又给了她最大的打击,这打击使她患上了心因性遗忘症。
遗忘人人都会有,但遗忘症却不是人人都得。遗忘症是癔症性精神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精神因素而引起的遗忘,故亦称心因性遗忘症。遗忘症表现为记忆的丧失,通常是忘掉一件具体事件或一段时期,而这一事件或时期往往包含着患者的某些痛苦体验。
心因性遗忘症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患者是限定性遗忘症,如丽芳突闻噩耗经受不住打击将刚刚发生的事遗忘了,这也是遗忘症的最常见形式。这种遗忘症表现为一个人在经历了一次重大打击后,会忽然对刚才发生的事遗忘得一干二净。有的患者是全面性遗忘症,患者的脑中一片空白,连最基本的常识也没有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谁,身处何方,如何说话。有的患者是系统化遗忘症,他只对某一特定事件和与其相关的事件遗忘,而同时发生的其他事件则不受影响。例如:某人失恋后凡是与先前恋人有关的事情都忘了,而在恋爱期间发生的其他事情则没有遗忘。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连续性遗忘症,患者虽然表现出清醒、警觉的样子,但对连续性的事件无法记忆。例如,某人读书时总是只读第一页,一遍又一遍,不能在记住第一页的基础上展开对第二页的阅读。
人们对以往的经历有识记,也有遗忘。遗忘,也有它本身的规律,然而,在遗忘症患者身上所表现的遗忘,是不符合遗忘规律的。当然,造成这种遗忘,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原因的。
心因性遗忘症通常是在严重的心理压力下突然出现的,这种遗忘往往是在不良刺激的情景下引起的,通过遗忘,患者可以抵御事件对心理的更深入的侵害。从某种意义上讲,遗忘症患者的遗忘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患者内心深处试图从记忆中消除某些痛苦的体验,以遗忘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如丽芳的遗忘症。小时候,她难以得到家庭的温暖,是姥姥给了她关怀和爱,姥姥,是她温暖的源泉,她不愿意失去这一亲人,而姥姥突然死亡的噩耗使她心理上难以承受,于是,丽芳便选择了遗忘这一方式进行心理上的自我保护,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总之,遗忘症的病因,从外部讲就是灾难性的刺激,从内部讲就是患者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
遗忘症的发病是突然的,而结束常常也是突然的,只要找准了方法,遗忘症的恢复也是很快的。矛盾意向法。此法应由患者的亲人或朋友来实施。这种方法是指治疗者让患者故意从事(或想象)他的不良行为,从而使患者对该行为的发生感到无所谓,达到使不良行为不发生的目的。如对待丽芳这样的患者,就可向她谎称亲人未死,她听后便有可能立即从遗忘症中“醒来”。唤醒以后,应对其进行一些有效的支持性治疗,如给她关怀、照顾等等,使她感觉亲人的故去并未使对她的爱有所降低,那么,这样便可以防止她遗忘症的再次发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