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儿童游戏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是否运用得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研究学前儿童游戏时,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本节将从研究原则、研究程序、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基本原则
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学前儿童游戏,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相比较,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其一表现在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近十几年来,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对游戏的定义已达到59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为大家一致认同的游戏定义,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游戏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其二表现在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学前儿童游戏研究是游戏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由于幼儿正处于一生中发展变化最迅速、依赖性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随着身心的发展,幼儿的游戏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研究幼儿的游戏就不得不考虑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与心理特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即影响幼儿游戏的多种因素。正因为如此,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必须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既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思想,也是学前儿童游戏论的方法论原理。针对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在研究时应特别注意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也称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容许带有价值偏见。因此,研究者在搜集、描述和解释事实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证实假说而任意剪裁、有意忽略甚至歪曲实证材料。任何结论都要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研究者应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资料,细致分析全部事实材料,包括相互矛盾的资料,从中抓出本质的东西,切忌随意取舍和加上主观臆测。
坚持客观性原则,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一项游戏课题的研究,从课题的提出、研究类型的选择、变量的控制、到结果的处理,都要贯彻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它表明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取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加以分析,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游戏特征,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客观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幼儿的心理及其与心理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形式——游戏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幼儿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游戏活动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状态。我们在进行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中,首先必须把学前儿童游戏看作一个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用辩证的观点考察学前儿童游戏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规律,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态势;其次,必须系统地分析和综合研究各类游戏与周围现实生活,特别是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游戏的指导策略及教育方法上,应具有前瞻性,“教育先行”是坚持发展性原则的行动。发展性原则强调研究者应具有历史的观点,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的准绳之一。
(三)教育性原则
对儿童游戏的研究,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所谓教育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和谐统一,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发展,促进游戏的发展。不允许进行损害被试,尤其是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游戏研究,同时也是研究者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施予的一种干预或影响,其结果既可能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又有可能起妨碍的作用,研究不当还有可能损害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开展游戏研究,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从游戏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的设计等都应考虑到是否有利于被试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教育这一重要原则。贯彻教育性原则,首先应牢固树立“研究者即是教育者”的信念,注重游戏研究道德,尊重婴幼儿的权利,不能强迫他们从事不愿做的事情,不使他们在研究中感到焦虑或压抑;其次,研究中所设计的活动或任务不能与教育中所倡导的行为规范相悖,不允许向被试呈现与教育目标相矛盾的图片、问题或作业。避免产生与正面教育结果相矛盾;再次,研究活动应尽量保证学前教育机构正常的教育活动,尽可能将游戏研究与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中,对于由观察或实验获得的数据与事实,必须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与分析,才能揭示其本质、意义,形成科学的理论。学前游戏论作为一门科学,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是必要的,但纯理论的研究往往会出现“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前儿童生活在一个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其游戏活动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学前儿童的游戏发展的水平、特点和变化规律,都是该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游戏研究中,只有研究真实环境中的儿童游戏,从社会环境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幼儿园教育背景下,才能真正揭示儿童游戏的发展、变化规律。
许多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儿童游戏研究来源与研究程序
(一)课题来源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前游戏论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需要不断提出研究的问题,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的研究课题来自哪里,如何选择研究课题,选择什么样的研究课题,这是每一个学习和研究学前游戏论的人首要考虑的问题。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问题来自两个源头:
1.关于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
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游戏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如学前儿童游戏如何发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影响儿童游戏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等等;二是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如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游戏的动因在于愿望的满足,儿童的愿望是什么?儿童是如何通过游戏获得满足的?游戏又是如何解决儿童在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危机?这就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对这种理论进行检验。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按着一个不变的发展顺序向前推进的,而游戏的发展与儿童智力发展的顺序相一致,也是按照一个不变的阶段逐渐提高。那么儿童发展的机制是什么?这一过程是如何演进的?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幼儿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深入幼儿教育现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索儿童游戏和发展的课题。比如,如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幼儿,以及不同类型的游戏进行指导,不同的游戏活动区需要什么玩具和游戏材料,教育目标如何在游戏中得以实现,游戏评价如何实施,不同游戏区的教育功能是什么,等等。这种取自于教育第一线,来自于儿童游戏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其研究的每一点进展,都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推动教育改革与儿童发展为目标。这类研究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能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由于学前儿童的游戏研究尚存许多未知领域,研究中或许会出现在一些方法论或是结论性的问题,但只要在实践中反复调节和实验,总会得到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
学前儿童游戏是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交叉点,我们在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发展时,必须同时把握这两个方面。
(二)研究程序
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程序,通常有六个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
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研究设计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理清研究的思路。研究目的的不同,直接影响着被试的选择、研究变量的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法。例如,“民间游戏与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与“老师行为对幼儿游戏发展的影响研究”两项课题,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其研究变量与指标、初试的选择等方面自然随之不同。
在研究目的确定后,虽然研究对象的选择范围大致界定的,但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此外,还需要根据统计学的知识估算样本容量的大小,即应选取的被试的数量。其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提高研究推论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减少研究者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浪费。如果研究需要,还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建立一个除研究因素外各方面条件与研究对象都基本相同的对照组。
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在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中,可采用的收集事实与数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实验法,谈话法、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而每种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如观察法有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的方式。这些不同方法与设计方式各有特点与局限性,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在研究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被试的特点(如研究被试是幼儿还是成人)、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如研究的时间、人力、经费、研究者的素养、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条件等,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去解决课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
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
无论采用哪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方式去研究学前儿童游戏,都是为了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并以研究假设的形式对其性质与程度进行预测。因此,确定研究方法和设计方式后,应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进一步明确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变量有哪些?研究变量的性质是因果的还是相关的。为了避免认识、观念上的分歧,保证研究结果的确定性、可比性,应给研究变量下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比如,在研究玩具对幼儿游戏发展的影响时,就应对“玩具”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使之可以被客观、科学、可靠的观测指标测定,也便于以后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的工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选用现成的研究工具和材料,二是自行编制,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特殊要求,自己编制有关研究材料。如为研究幼儿园游戏实施现状而编制的老师问卷、为探讨游戏中文化的影响而设计的访谈题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确定研究材料与工具都必须全面考虑到研究目的、被试的特点、研究的条件等,以保证所用材料与工具的科学性、适宜性。
5.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
制定研究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研究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顺序。二是操作变量的有关方法和程序安排。三是拟定指导语。指导语是用来向被试介绍研究的有关情况,说明被试在研究中所要遵循的程序和完成的相关任务。四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研究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外部效度较高。与此相反,在非自然环境中(如实验室环境)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内部效度较高。在具体研究中,尚需根据研究目的及上述特点等做出恰当选择。
6.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在研究设计时,就应初步考虑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资料等进行整理分类,用何种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对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例如,如果研究结果将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则在问卷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如何使数据录入更为快捷、方便。如果在设计前不加以考虑,就有可能找不到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从而影响研究工作。
三、儿童游戏研究的基本方法
为了揭示儿童游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者必须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研究学前儿童游戏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主要介绍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的基本内容。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并由此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是研究儿童游戏的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这是由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有限,其心理活动的外显性突出,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学前儿童游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动作性和语言,即游戏伴随着大量的动作和语言进行,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可以比较真实地得到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资料。这使得观察法成为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
进行观察研究必须首先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三个步骤:其一是确定观察内容。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常用的观察策略有参与观察策略、取样观察策略以及行为检核策略等。最后是制定观察记录表。目前,在制定观察记录表时,通常采用观察代码系统,它们是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的一些代码系统。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1.明确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前要做好准备,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题目确定观察目的和记录要求。如果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就难以把握观察的重点难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取舍,更难以控制观察的过程,观察的结果难免零乱、琐碎。一旦明确了观察目的,观察者就要确定观察内容,计划观察的时间、空间、过程、对象、记录方法与表格等,保证观察的科学性。下例是一个按时间取样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水平的观察记录表。
2.在自然状态下观察
所谓自然状态是指对观察对象不进行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能使研究者考察到学前儿童在日常现实生活与幼儿园学习等活动中真实的、典型的和普遍的游戏行为及其规律。因此,观察时应尽量使儿童处于正常游戏状态,最好不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观察者也可通过单向玻璃、摄像等设备进行观察,使儿童的真实游戏行为不受影响。
3.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4.观察者除了观察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行外,还应分析其他与游戏有关的材料,如玩具、游戏材料、手工制作等。
观察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儿童游戏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得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当然,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有时,研究者希望观察到的行为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卷法和访谈法都是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基本方法,它们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是问卷法的问卷比结构访谈更具目的性、内容更加详细完整,设计更为缜密科学。问卷法的突出特点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是严格按照统一设计和固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问卷法的另一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由于问题和答案都预先进行了操作化和标准化设计,因此,所得资料也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目前,这些定量分析工作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准确方便。问卷设计是误差研究的关键环节直接涉及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研究学前儿童游戏的问卷一般包括题目前言和指导语、问题、选择答案和结束语等几部分。
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游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问卷中试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必须紧紧围绕所研究的主题。
2.问卷中试题的内容应是学前儿童熟悉、并能理解的。
3.大规模的问卷研究,必须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中出现的答案是充实正式问卷试题的来源之一。应及早删去预测中难以区分等级或水平的试题。
4.问卷法的形式应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答案要便于归类、统计。
作为研究学前儿童游戏的常用方法,问卷法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它的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简洁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费,取样较大,对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在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中,因研究对象尚不识字,因此无法进行问卷调查。如确需使用问卷,通常是将问卷上的问题与答案读给幼儿听,等幼儿回答后,由主试代为填写在问卷上。
(三)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在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其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学前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争取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访谈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访谈法的这些特点说明,访谈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观察法获得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的信息,同时,也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于掌握。近年来,访谈法在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为了得到学前儿童的积极配合,取得客观、全面的材料,在进行访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访谈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尽可能了解儿童的背景情况,选择好访谈的地点和时间,带齐进行访谈所需要的材料,如访谈研究的简要文字说明、记录纸等。
2.访谈开始时应提一些非研究性问题,以便建立合作友好的交流气氛。如,“你喜欢玩什么游戏?”、“最近妈妈给你买玩具了吗?”
3.访谈者要掌握交谈的艺术,尽量做到轻松自如,不要过于紧张生硬。谈话的主题和内容应是幼儿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的,并能从中分析出其游戏特点。
4.成功访谈的关键在于把握谈话的方向。访谈者可以用多种提问方式如设问、追问等把握好方向,使谈话自始至终围绕调查主题进行,避免离开主题的漫谈。在访谈中应注意幼儿的特点,以恰当的方式提问,了解他们真实的态度、想法或做法。
5.访谈的记录可以是现场少记、事后多记,也可以是边交谈、边观察、边记录,及时捕捉能代表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信息。比如,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幼儿常用各种动作表情来补充或表达。所以,访谈时不但要记录幼儿的原话,还要记录那些非语言表达方式。
访谈法有许多优点,它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访谈法的局限性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材料不易量化。另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四)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根据实验研究场所的不同,可以将游戏实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教育现场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室实验指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这类实验的优点在于对实验条件控制严密,可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便于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环境和条件的特殊化使研究结论的推广与应用受到限制。
教育现场实验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亦称自然实验。例如,前苏联心理学家马努依连柯(Мaнyйлeнко)曾做过“哨兵站岗”的实验[11],将3~7岁的幼儿分成5个组,要求幼儿在空手的情况下保持哨兵持枪的姿势。5个组的实验要求相同,但实验条件不同:
实验一 在实验室内,对幼儿逐个个别进行。没有告诉被试的名称,只要求维持主试示范的动作。
实验二 在幼儿园的活动室内进行。其他条件同实验一,只有增加了分心因素,因为活动室内有小朋友们在玩耍。
实验三 以游戏方式提出要求,使被试感到不是在完成成人交付的任务,而是在游戏中担当站岗哨兵的角色。小朋友们扮演工人,坐在桌旁包装糖果,哨兵则在旁边为保护工厂而站岗。
实验四 要求被试在游戏外担当角色。告诉被试让大家看看他是否能持久地维持哨兵的姿势,但是没有让他加入游戏。
实验五 让被试在大门外离开集体的地方担当哨兵的角色。
实验结果表明,幼儿在游戏情景下担当哨兵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非游戏情境下站立不动的时间。(见下表)。
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
这类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能在平静和谐的自然情景中,把儿童游戏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方便使用实验结论,较易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其缺点是对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难以完全控制,增加了形成研究结论的难度。在幼儿园进行的游戏实验研究,绝大部分是教育现场实验。
小 结
学前游戏论是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科学。所谓游戏发展规律是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它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即描述儿童游戏发展的普遍模式或共同特征,揭示儿童游戏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因素对游戏发展的影响,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游戏的策略或具体方法。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但对儿童游戏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才刚刚开始发展,迄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儿童游戏研究的兴起,始于19世纪末,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儿童游戏的动因,并出现了大批游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到50-60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精神分析学派对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使游戏理论逐渐摆脱了美学的影响,成为发展心理学理论支配下的新游戏理论。70年代后,儿童游戏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以皮亚杰(Piaget.J)、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游戏理论逐渐突破了认知理论的框架,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式,如以伯莱因(Berlyne)为代表的游戏的“内驱力”,贝特森(Bateson)的“元交际”理论等。
我国教育家很早就对幼儿教育尤其是游戏方面有了论述。以托幼机构教育实践为基础的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以说发轫于20世纪20—30年代,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开始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工作。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游戏的发展变化。陈鹤琴认为,游戏是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的活动。陈鹤琴还提出了优质玩具的标准,陈先生关于儿童游戏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游戏理论。以社会文化学派的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来自欧美的理论与研究完全受到否定与排斥。“文革”时期,儿童游戏的研究处于停顿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国外儿童游戏研究与迅速发展时期。“文革”后我国的儿童游戏研究重新起步,一方面开始介绍来自欧美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开始了中断多年的我国游戏研究工作。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已成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儿童游戏研究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是儿童游戏研究的中国化问题,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等。
【学习评价】
1.名词解释:剩余精力说;生活准备说;松弛说。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3.结合实际谈谈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意义。
4.简述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发展。
5.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6.进行学前儿童游戏研究应遵循哪些原则。
7.结合幼儿园游戏实际,设计一个观察幼儿游戏的计划。
8.结合实际,制定一个调查幼儿游戏现状的问卷。
9.结合实际,设计一个调查幼儿游戏状况的访谈提纲。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54页
[2]里姆布尔戈.苏维埃游戏理论的基本原理.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编.第937页
[3]夸美纽斯著,任宝祥译.母育学校.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1981年铅印本.第32页
[4]夸美纽斯著,任宝祥译.母育学校.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1981年铅印本.第32页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323页
[6]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10页
[7]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298页
[8]卢乐山.学前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94
[9]陈鹤琴、屠哲梅.儿童游戏新法.上海儿童书店.1936年.16页
[10]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年。
[11]转引自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3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