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谋发展 产业富民谱新篇——静宁县新店乡发展农村经济工作掠影
刘 峰 陈海霞 田鹏飞
以农业为主的新店乡,过去素有“七沟八梁九面坡,穷得没治塌倒挦”之称。“种一坡、打一车、收一箩、蒸一锅”——就是当年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店历届乡党委、政府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使这个穷山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梯田绕山树满坡、幢幢校舍溢欢歌、村村通电不夜天、户户水窖满清波”的喜人局面蔚然形成。
新店乡地处静宁县西南部,与通渭县陇川乡毗邻,金牛河穿乡而过。全乡辖8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9251人,区域总面积64平方公里,有耕地3.8万亩(约2533公顷)。近年来,该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优势产业、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为目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狠抓落实,使全乡经济社会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乡党政几届领导班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基层领导“怀爱民之心,守为民之责,办利民之事,谋利民之策”的深刻内涵,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该乡先后被静宁县委、县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道路建设先进乡(镇)”、“排危建校先进单位”等荣誉。
办实事 优化环境促发展
荒林沟、白草湾、大沟梁都是新店乡出了名的穷社,当地有民谣说“进了荒地湾,眼泪哭不干;来到大沟梁,包谷当干粮;住在赵家沟,吃水贵如油……”就连临近乡镇的人家在吓唬孩子时,也是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荒林沟去。”其贫穷落后便可想而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新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新世纪的第一届党委领导胡耀国调任该乡党委书记时,乡上负债达64万多元,乡干部连续三个月没能领到工资,职工思想涣散、纪律松懈,群众上访不断。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乡党政一班人在胡耀国同志的带领下深入村社农户,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提出了“抓基础设施改善条件,抓支柱产业富民富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思路就是出路,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规划下,全乡把道路建设作为改善基础条件的首要工作,提出了以“两横四纵”为主干道的村村通公路方案。2002年,春节刚过,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时,乡党政一班人已早早来到工地。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新店乡终于打响了修筑新(店)—田(堡)公路的第一炮。该路经过的大沟梁社,因地势特别险要而远近闻名。乡村干部群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终于使天堑变为通途。当说起修筑新(店)—田(堡)公路时的壮观场面时,甘坡村铧尖社70岁的老农谢玉魁激动地说:“这条8公里多的路连接了十几个村社,翻山越岭工程大啊,每天参与施工的人有1100多呢,动用各种车辆好几百台,我们山里人从未见过这种阵势,乡上的干部跑前跑后照料,不容易啊!如今路一通,大班车也开到了家门口,进城串门做生意,样样方便。”新田公路的开通,不但解决了新店、陇川、田堡3个乡镇10多个村社1000多村民的行路难问题,而且为田堡、四河等乡镇通往通渭开辟了一条捷径,使金牛河畔两岸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北部乡镇,临近百姓亲切地唤这条路为“致富路”。首战告捷调动了全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接着,长6公里的新(店)—任(刘)公路修通了,近10公里的新(店)—孙(山)公路通了……
2006年,魏小良、屈稳强同志调任新店党政领导后,他们紧抓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接力棒”不放松,先后修建、拓宽了新(店)—孙(湾)公路、新(店)—杏(湾)公路、任(刘)—小(湾)公路、任(刘)—荒(林沟)公路、新(店)—赵(沟)公路等20多条乡村(社)公路,随着一条条乡村、村社公路的修通,一辆辆农用车、大汽车开进了全乡的村村社社、沟沟峁峁,把山里的东西带到了山外,把山外的商品运进了山里,新店乡从此结束了货物人背驴驮的历史。同时,在2007年对新店街道进行了改造,使三四十年的老土房子变成了平房和楼房,使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同时争取项目对新店通往甘沟的公路进行了铺油,使新店进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新店村民为了感谢魏小良书记,特意编了一曲快板“自打有了新店乡,调来个书记魏小良,魏书记真能干,拓宽道路把楼建......”
2011年,薛仁杰、李留学调任新店党政领导后,新一届领导班子更是不辱使命。他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实施了秦王村赵沟土地整理项目和任刘、荒沟坡改梯项目。在赵沟土地整理大会战中,乡上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其他党政成员为成员的土地整理领导小组,他们每天天不亮就来到了工地,书记、乡长既是组长又是施工员。该社是新店最艰苦的社,千百年来,当地村民就生活在大山沟里,和通渭陇山乡的绝湾社交叉居住,这里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今年争取的土地整理项目给赵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10多台装载机、推土机连续作战,不到10天时间就完成了工程,使以前一块块不到2分地的陡坡变成了10多亩的水平梯田。据统计10天时间新修高质量梯田40多亩(约2.7公顷),道路2.2公里。工程实施期间附近的几个乡镇的书记、乡长,还有在新店曾经工作过的四届书记、乡长都来到了现场,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指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推掉了一个又一个小山头,填掉了一个又一个沟壑。在推地现场有七八位老人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他们每天天一亮就早早来到工地,一直陪到推土机收工。李世华老大爷告诉记者:“这是奇迹啊!我们想都不敢想,这么几个大家伙几天时间就把地推平了......”施工的几天时间里赵沟社就像过节一样,八十高龄的李大爷一家忙里忙外,为了给推地的人做饭、烧水,他还特意把几个亲戚都叫来了。工程完工那天下午,县交通局和新店乡党委、政府还专门举行了通车剪彩仪式,不少村民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省国土部门一位领导在新店检查指导工作时说:“赵沟社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不但使土地得到了很好利用,同时也为静宁、通渭乃至周边市、县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正是这样一届届的“接力赛”,10年间,全乡累计新修乡村道路达100多公里,扩建、维修和铺砂1.3万多方。道路通,百业兴。原来连自行车都没有的小湾村陈嘴社,50多户人家中有49户买了摩托车,成为远近闻名的“摩托社”。道路通了,但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仍是新店乡党政领导干部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新店乡,由于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8万亩(约2533公顷)耕地,90%以上悬挂在20多个梁峁和80多条沟壑之间,90%的耕地都是陡坡地、“三跑田”。为了让这些瘠薄的土地变成高产稳产田,历届党政领导把梯田建设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从上世纪开始,他们立志削山造田,开展了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土地整治工程。新店人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大湾就势,小湾取直”的要求,统一规划,全面整治,将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坡式阶地改造为水平梯田。进入新世纪以来,该乡主要是采取人机结合的方法,先后完成了段岔梁系、孙湾梁系、小湾梁系、新店至任刘梁系等20个的梯田改造工程,机修梯田2.2万多亩(约1467公顷),使全乡实现了梯田化。如今的新店,“沙棘戴峁顶、梯田缠山腰、刺槐封沟底、坝库锁沟道、道路网纵横”,田里种上了苹果、全膜玉米、全膜洋芋,地里建起了田间水窖,坡上长出了优质林果、蔬菜;原先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的标准稳产农田;层层叠叠的绕山梯田,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镶嵌在黄土高原的梁峁上,如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卷……
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刚吹响时,新店乡党委一班人就敏锐地认识到这是改变面貌、摆脱贫穷的大好机遇,于是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对全乡25度以上的坡地进行了退耕还林,使全乡的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达2.7万亩(1800公顷)。仅此一项,农民可年增加收入140多万元。新店乡和其他乡镇相比较还是比较困难的,要靠自身的潜力改变贫穷面貌是很难实现的,于是乡党政一班人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基础设施的主要途径来抓。通过向上级申报和动用一切在外地工作人员的关系,近几年,全乡已争取20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群众用项目资金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6年,争取国家投资227万元,先后完成了秦王人饮工程建设项目、赵沟社人饮工程项目,解决了秦王村3个社200多户近千人及数百头大家畜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增加灌溉农田220多亩(205公顷);建成了新店村玉家洼山流域治理示范等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和产业项目的有机结合,改变了项目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脱贫首先要脱愚。为了切实改变贫穷面貌,从根源上消除贫穷该乡把发展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治穷致富的重点工作来抓。乡上在一无资金、二无劳力的情况下,经过多次协调,上争下筹资金和动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10年间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了秦王、小湾、段岔、任刘等8所小学和1个教学点,从而使全乡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得到了改善,教学质量不断上升。
调结构 产业富民奔小康
“发展就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更没有止步之时。特别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和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新店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千人问卷调查问计于民”活动,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以抓普通农作物种植为根本,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的思路,提出了“川区果园,山区洋芋花椒”的产业布局。10年间全乡新植果园5000多亩(约333公顷),改造3000多亩(约200公顷),使果园总面积接近万亩,成为全县有名的“苹果之乡”,为新店群众增收打造出一个坚实的“支柱”。目前,川区10余公里的果园带全面开花,山顶山坡的洋芋、花椒、仁用杏等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也搞得红红火火。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如今的新店,层层梯田绕山铺叠,沟壑梁峁间呈现出五彩斑斓、气象万千的田园画赋——春有层层绿带、夏滚道道麦浪、秋呈一片金黄、冬日银装素裹,四季各有神韵的和谐新农村景象。黄土地绿了,苹果红了,红在田间,红在小院;村民们的生活富了,底气更足了……
(原载于《甘肃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