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母校,那时的故事
刘敬霞
岁月过得匆忙而零碎,作为一名医科院校的教师,身兼着老师和医生的双重角色,教学、临床和科研都要做得有声有色。生活每天都像陀螺一样旋转,但每当午夜时分,喧嚣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思绪便飘回从前,母校的一幕一幕愈来愈清晰,感慨也油然而生。回首一路的求学经历,最自豪和辉煌的不是考上北京的博士,而是在母校恩师的培养下应届考取了静宁一中。母校,在我心灵的深处,每每被魂牵梦绕,于是,总想静下来写一些文字,怀念我的恩师,我的母校,但每日庸庸碌碌地忙着,直到那一日接到张老师的电话,太多太多的思绪便一涌而来,少年时光里老师慈祥如母的关爱,懵懂青春时威严如父的教导,不断开启了农村孩子的心智,让我们能仰望北斗,寄望星空。想起那时的母校,那时的故事,那些点点滴滴渗入少年血脉的温情和感动,总是滋润和温暖着我。我的小学是在任刘读的,1982年初中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母校把大红榜贴在乡政府的门前,我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开学后分在一班,孙思明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那年的冬天来的很早,学生宿舍是校园最后面的一排土房,宿舍里盘的也是土炕。国庆节后,几场秋雨下过,宿舍的炕便冰渗冰渗的凉,学生大多是穷孩子,褥子很单薄,有的学生甚至还没有褥子、于是,学校花钱从农民那儿买了新的麦草,每个同学5斤。孙老师带队到农民的场上束来麦草,并手把手教我们铺好。新的麦草铺上去厚厚的,隔了潮气和寒气,软软的很暖和。以后的岁月,想起母校暖暖的麦草,就能在艰难困苦中越过严冬和寒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种草种树,绿化甘肃”的活动在每一个校园开展,春天里,老师带着我们在学校后的山坡上植树。1983年春天,我上初一,我们班在完成植树任务后的返回途中,我一不小心被滑倒了,从山坡上摔了下来。走在队前的教英语的张老师听见我的哭喊和同学们的惊叫,回过头来迅速拉住还在往下溜的我,并让同学们扶着我趴到他的背上。老师一路小跑背着我到新店乡卫生院,包扎了伤口后又背我到宿舍。看到老师的汗水和急切,我的伤痛也减轻了很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我做了老师后,每年春天植树的时候,都会想起老师的关爱,心里的感动于是一次次涌起。
那个时候,学校没有学生食堂,我们这些住校的学生都是下课后才用吊桶打水自己煮饭吃。学校有一口井,炎热的夏天,学校的水井供应不了那么多学生的用水,水位下降明显下课晚了就连混黄的水也打不上,没有水做不了饭,就只能拿干馍馍充饥。母校对面的单位是新店乡卫生院,人少水多,就成为我们经常“偷”水的地方,但要躲开看水井的大爷,否则他会拿上扁担追打我们并报告学校的。有一次正在“偷”水的时候,大爷出现了,他毫不留情的把我们带到班主任刘老师跟前,要求学校给我们处分,否则决不罢休。刘老师给大爷倒茶敬烟,并连连陪不是,说孩子们没有水吃不上饭,下午就得饿着肚子上课,要大爷别生气……大爷被刘老师感动了,以后很多时候都会留些水给我们,那个夏天偷水的故事让我铭记了老师的爱护,在心灵深处珍藏了感动。
我上初中的时候,生活还很清苦,住校的生活更苦,吃的菜就是家里腌的酸菜,一罐酸菜一周不够吃,经常吃到周四就没有了,每周剩下的几天只能吃一丁点儿菜都没有的饭。那时学校有一个菜园,专门种菜供给教师食堂,也作为福利发给不上食堂的老师。秋天的时候,菜园里真是喜人,青红的辣椒、紫色的茄子、圆圆的包包菜、撑出土来的洋芋……菜园就在学生宿舍门前,因为实在抵制不了青菜的诱惑,有天晚上,我们宿舍的人商量好了,等查夜老师走后就去偷菜。当晚偷了菜,第二天就“东窗事发”了,食堂师傅循着撒落在地上的菜叶就追查到我们宿舍,把整个事件报告给校长,并要求在全校大会上对偷菜者逐个点名通报。当时的校长是刘自礼老师,他对我们进行了严厉的教育,但第二个周一晨操后的全校大会上,他并没有指名道姓的把我们揪出来。可敬的校长,他为几个花季少女保留了做错事后的自尊。后来,听说老校长因罹患肝癌而去世,远在他乡的我,心里是深深的悼念和满满的敬意!老校长让我懂得,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被感化、能明理,并尽量保护孩子的自尊不要被伤痛。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那时的母校,那时的故事,那时的少不更事,那时的温情记忆……母校的四季,因为有了恩师的关爱,便有了温暖一生的感动,并让每一个从母校走出的孩子都能更行更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