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家长重新学习
家长都是成年人,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负担,如何学习呢?再者,有这个必要吗?这就产生了家长的成人化与重新学习之间的矛盾。
所谓家长成人化,就是指家长步入工作期,主观上以为自己主要的活动应该是赚钱养家,做自己的事业,其学习内容更多的应该是与自己的工作兴趣有关联。家长的学习行为已经职业化、固定化、个人化了。虽然有了孩子,也要学一些家教知识,但不是主要的。
重新学习,是指家长从原来以家长自身发展为中心转到必须注意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学习,注重学习育人知识,进而掌握育人道理。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就可以教育好孩子;其实,从孩子角度看,这些大人现有的知识储蓄和非智力状况,仅凭家长的自然发挥,对孩子往往不一定有用,家长有些坏习惯如果不注意表现方式还会产生坏影响。为此我强调家长至少父母双方有一方要加强学习。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做过一个家庭教育调查,数据表明家长重视家教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孩子成绩优秀。调查704位中学生家教情况,对其中的31位优秀生(成绩常排班级前三名)和237名中下生(学生成绩常排班级平均分以下)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家长的学历、家庭经济状况,孩子的性别、气质等客观因素在统计意义上不影响孩子的成绩,但家长是否重视家教知识的学习却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等生家长重视家教知识的学习,他们参加省家长函授学校学习的人数是中下生家长的四倍(20%∶5%)。在学校里,凡是有父母经常配合学校的孩子,孩子就要表现好些,凡是家长不顾问的,孩子一般都要难教些。
(赵刚主编的《家长教育学》)
我国还没有要求家长必须学习家教知识的管理规定,教育孩子没有规定必须有家教证件,因此学习家教知识依然是家长自己的事情,这就需要家长自觉学习。家长的观念也就成了家长能不能重新学习的根源所在,观念问题又来自认识水平。有的家长懂得如何教育,所以才能够科学投入。
请看一则家长的自述:
当双胞胎儿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做的最主要的一项家庭教育工作就是让孩子多听我们讲的故事,让孩子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学习的兴趣。我们讲的故事内容是非常庞杂的,但有一条选择的标准,就是孩子一定要喜欢,并且带一点点益智性。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既讲了大量的世界童话故事,也讲了像小虎队那样的通俗故事;既讲了有哲理的一些美文,也讲了报纸上那些增长实用知识的消息,例如发生火灾该怎么办等等。在那个阶段,我们很少让孩子写字、看书,主要是讲,讲出他们的兴趣、讲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讲出他们安静倾听的习惯。
实践证明,对幼小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办法。
幼儿不识字,但能够听,也喜欢动。所以讲益智性和情趣性的故事,非常适合孩子。这位家长深懂这点,所以很适时地给了孩子合理的教育。
幼儿时期,就给了孩子合理的教育,也就是给了孩子抢占人生制高点的教育。胡适、鲁迅、郭沫若、毛泽东等很多名人,他们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学习中国的经典著作;他们之所以能够赢得人生,是因为起跑时已经先行一步。幼儿时期学习知识一时无法消化,但是却可以用一生去消化。因为这个时期读书,已经养育了读书的性灵,培养了读书的好习惯。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为什么伟人这么少,是因为绝大多数家长忽视儿童教育。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重视了幼儿教育,说不定也就能够培养有出色成就的孩子。
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两个孪生女儿,她的科研工作可以说忙得令人难以想象,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忽略对女儿的教育。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她自然十分重视科学地教育孩子,尤其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在女儿不足1岁时,居里夫人为她们“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她称之为“幼儿智力体操”训练。
居里夫人的想法是让她们广泛接触人和大自然。她忙里偷闲,带着两个女儿到动物园看动物,家里还养了一只猫。每当看到女儿们与猫玩在一起玩得嘻嘻哈哈,居里夫人都会忍不住也加入她们;有空的时候,她还喜欢带着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玩水,在大笑声、快乐的尖叫声中,让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就这样,孩子渐渐快乐无忧地长大了,居里夫人想:“仅仅学习大自然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她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给她们讲童话。每晚睡觉之前,居里夫人坐在女儿的窗前,用低沉轻柔的声音给她们讲白雪公主,讲丑小鸭,女儿深深迷恋上那些有趣的故事,每当这个时候,她们总是安静又听话,眼睛专注地看着妈妈慈祥的面孔。再大些的时候,就开始智力和手工制作的训练了。比如居里夫人一有空,就亲自训练她们数数,教她们识字,还不厌其烦地送她们去学习弹琴、画画、做泥塑。
平常的时候,居里夫妇都喜欢养花,孩子们自己也学着在自己家的庭院中栽花、种菜,虽然有时候院子被搞得乱七八糟,但居里夫人从来都是笑呵呵的,根本不在意。
饭后,居里夫人经常抽出时间与女儿们去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讲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总是用身边可以见到听到的东西教女儿,而且不停变换花样,孩子们就不会觉得枯燥。有时候,邻居们还能看见在林荫道上,居里夫人还教两个可爱的女儿骑车,笑声、歌声撒了一路。就这样,“智力体操”陪伴了两个女儿的成长。
居里夫人这套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终于一个女儿成了科学家,一个女儿成了音乐家。
我们和居里夫人一样关注儿女的成长,甚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比她要急切得多,但是都没有她这样的智慧。
反之,错过了幼儿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期,也就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一生。为什么总有家长抱怨孩子难教,我一听到这种抱怨,就百分之百地断定,是幼儿时期没有教好。
有些家长不懂得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以为,孩子那么小,怎么教?所以除了抱在手上,放任孩子无所事事,很难得会想点心事教孩子学文化,或做智力开发之类的游戏,或做非智力培育的活动,总以为孩子还小,从而错过了孩子教育的第一个最佳时机。很多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知道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不懂得教育孩子精神养育,以致孩子逐渐任性。甚至到了读小学阶段,也有些家长还认为不是最重要时期。
比如有一个年轻妈妈连续两年生了两个孩子。我问她:“第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准备好,怎么就生第二个?”她回答得很简单:“一个是带,两个也是带,一次解决,一起养大。”这位家长以为带孩子就是吃饭睡觉的事,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如何教的问题。还有些家长竟然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也飞不出凤凰,认识几个字就算了。
在城市,本来条件好些,但是很多家长忙,基本顾不上孩子,有的请爷爷奶奶来,有的送到幼儿园。爷爷奶奶远道而来,带孩子特别小心,生怕孩子哭闹,得罪儿子儿媳,加上对周边环境不熟,自己都有做客人的感觉,就更难以主人翁姿态带好孩子了;送到幼儿园,一般更好些,但是如何配合,也很不容易。
认识的背离,是非常痛心的。因家长的认识过失导致孩子错失接受教育的良机,那些不成功的孩子基本都打上了不成功家长的烙印。
凡此种种问题,引人忧虑。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该先教育自己,就得重新学习。以前我们所学的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学的,现在我们所学的是要根据孩子的需要而学的。这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很多人混淆两者区别,不愿意重新学习,因而总犯经验的错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不愿听父母的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难呢?我以为就是家长太自我的缘故,总以自我经验出发教育孩子,就像给孙悟空头上套上紧箍咒一样,能不反抗吗?
如今,日益富裕的生活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用贫困年代的方法来教育富裕年代的孩子,就好像在农业示范区最先进的温室里用“刀耕火种”的办法来种庄稼一样,其结果可想而知:家长越希望孩子有本事,孩子越无能;家长越希望孩子长志气,孩子越得过且过;家长越希望孩子刻苦,孩子越逃避困难;家长越希望孩子勤奋,孩子越懒惰;家长越想说服孩子,孩子越不爱听。家长被弄得筋疲力尽,焦虑万分,孩子却无动于衷,甚至拿家长当仇敌,巴不得立刻离家出走,永远看不到家长才好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对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使其夭折。”
要解决这种问题教育,只有通过重新学习,才能纠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地进修自己。”
当然不能否认,有些家长看起来没有付出什么,但是孩子就是很争气。
我有位农村同学,他兄弟三个,个个考上了大学,让邻居好生羡慕。为什么这一家子出了三个大学生呢?他父母都是农民,一天到晚辛苦劳作,很难得给孩子什么教育。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细究其因,同学的家风很好。父母不仅勤劳,而且从来不让孩子懒惰,放学回家,就要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上学不得惹事,同学需要帮忙的,就不要推迟;要结交好同学,凡是打架之类的事要三思而行。家长与邻里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待人有礼有节,绝不随意跟人闹矛盾;手脚要干净,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特别是在几岁时,就教孩子自己吃饭,尽量教孩子做独立的事,有时要孩子帮助大人洗脚、拿碗,等等。家长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很简单。兄弟之间也是互相学习,哥哥给弟弟做榜样,弟弟有问题,哥哥有教育责任。
其实这种纯朴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
今天的孩子成长环境不同了,社会环境复杂了,甚至学校教育也不纯了,如果家长在家教方面无所作为,孩子就容易感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性。像80前出生的人,家长无所作为,孩子或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最多不过成为普通人,但是80后出生的孩子,环境越来越复杂,家长无所作为,不良的环境教育就容易主动侵袭孩子,尤其网络文化和媚俗文化无所不在的今天,家长必须时刻警惕,并主动占领孩子教育的高地。
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个成功故事:
一位叫做宋留成的家长,6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妻子是厂子弟学校的老师。
没有想到,他的两个女儿都成了美国博士。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女儿的前途,他本来想考研究生,为调离山沟做准备。
但妻子却不同意他考研究生,认为山区教育条件本来就差,如果这个做爸爸的走了,把两个女儿扔下,会有很多困难,对她们的成长不利。经过艰难抉择,宋留成当即就做出决定,放弃考研究生。
接着宋留成又做出了第二个重要决定,放弃已经从事8年的技术工作,到学校去当老师。
为保护女儿,他以女儿作为试验对象,采取了一套有悖于现行教育观念的“自然教育”的方式,以克制应试教育的不足。以一种边学边玩的方式,使两个女儿在小学阶段的生活充满着愉快。虽然她们的成绩非常一般,但宋留成认为,学习的效果并不能完全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实际上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根本无法从成绩单上反映出来。他看到女儿的发展是均衡的、和谐的、健康的,在小学阶段她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他预言:“她们小学轻松,中学轻松,大学更轻松。”
女儿们小时候,宋留成和妻子的工资不足百元,双方父母都在河南农村,需要寄钱,所以他们在经济上非常拮据,常常入不敷出,只能省吃俭用。但对女儿的智力投资,他们却舍得花钱。为了保证女儿小时候有充足的营养,他们常常跑十几里路到村里挨家挨户去买鸡蛋,为了给女儿广泛的业余爱好创造条件,尽管家徒四壁,但1986年还是狠狠心花六百多块钱给女儿买了录音机。后来又发现女儿对钢琴特别痴迷,又下决心给她买钢琴。当时一架钢琴三千多块钱。为买钢琴,他们勒紧裤带还了两年账。
现在女儿成功了,走出了大山。他们会心地笑了。
——宋留成《博士姐妹》一书
孩子的成功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啊!宋先生把子女成功作为最大幸福,并且付诸行动,作出牺牲,因而促成了孩子的成功。
有些家长总不能放弃自己的工作,为了工作,官场上的、商场上的家长们都很“固我”,休息时间都搭上去了,很少有个完整的一天待在家里,甚至很多父母很少有一个星期天陪陪孩子,更不用说长期在外工作的,打工的。
我以为夫妻两个要商量好,至少有一个必须做出牺牲。有些家长在工作中的确担任重要角色,这些家长的确富有奉献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难能可贵。可是优异的工作表现不能成为规避家长责任的理由。
为了孩子,为了祖国下一辈,我不敢恭维家长对工作的无私奉献,因为以耽误孩子前途为代价的奉献其实不仅害了孩子,也有害于国家。做不好家长,就等于放了一个问题孩子到社会,这就影响社会风气,所以在搞好工作的同时,不要忘了教育孩子这项工作。
如果人人都关心自己的孩子,人人都注意经营自己的小家,我想从小家里走出的孩子也许都会是更健康的孩子;社会由家庭构成,健康的家庭也就组成了健康的社会。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选择了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要让孩子优秀,家长必须先优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