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绝不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绝不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孩子发生的突发事情或棘手问题时,父母双方还没有时间来分析问题以及达成一致意见时,首先双方要冷静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谁是谁非。要避开孩子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后再去帮助孩子。假如教育孩子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就背着孩子协调,绝不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努力在孩子心中树立对方的威信。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爱时同爱、骂时同骂,他们以为这就是密切配合。

三、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绝不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

有一项对北京1000个家庭的调查显示,引起家庭冲突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孩子教育的不一致”。一般来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就是能够夫妻统一观念、认识,步调、行动一致,那教育效果是最好的。遇到有分歧的时候,夫妻可心平气和地研究一下哪一种意见更可行,或者取两者之间的平衡,选出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不当孩子面暴露分歧,而是抓住时机或事前或事后交流意见。面对孩子发生的突发事情或棘手问题时,父母双方还没有时间来分析问题以及达成一致意见时,首先双方要冷静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谁是谁非。要避开孩子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后再去帮助孩子。在针对具体的事物时,在双方都保持冷静的状态下进行交流往往是有效的。无论什么问题都要在达成一致意见后再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夫妻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密切配合,家里可以有一个“白脸”,一个“黑脸”。

以下案例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妻子讲究卫生,喜欢家里干净、整洁,于是一看到孩子吃饭掉饭粒、做完作业后不收拾、用了玩具后不放回原处时,就会发火。我也从来不喜欢收拾东西,认为男人那么讲究干吗,同时认为这些事是妻子应该做的。妻子为这些事一批评孩子时,我就会帮助孩子说话:“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注意的。况且收拾那么干净干吗,家里脏一些、乱一些有什么关系?”孩子也就养成了不爱整洁的毛病,妈妈批评他,他就会寻求我的保护,每次总能顺利过关。孩子得到我的“保护”后,总会说:“爸爸最好!”也会在更多的方面听我的,我常常自鸣得意。

同样,我发现孩子也会寻求他妈妈的保护。比如他犯了错,不承认,我要打他时,他就会跑到他妈妈那里去。他妈妈最反感打孩子,于是为教育孩子,我们两口子就会发生争吵,越争、越吵越不服气、越不买对方的账。

就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渐渐长大。我发现,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谁对他有利他就听谁的,他还会利用我们夫妻之间教育观点和方法的不同,寻求“保护伞”,甚至有时还会故意制造点矛盾让我和妻子吵架,这样他就可以“渔翁得利”。孩子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事方式后果严重,这样下去孩子肯定会给毁了。

通过反思,我和妻子决定,统一“战线”教育儿子。假如教育孩子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就背着孩子协调,绝不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努力在孩子心中树立对方的威信。不再当着孩子说“你爸说了也没用,得听我的”,“甭听你妈的”之类的话。

自从我们步调一致后,孩子“特别”听话,不管是谁讲的都会认真听,并自觉执行和改正。

一、谁最固执谁先教,对方教不好你再教。避免在同一时间用不同的方法教孩子。面对孩子同一问题你这样教,他那样教,这种教育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让孩子更蒙。

二、当你看到爱人教育的方式不对时,不要当孩子的面指责对方教育的不是。这样能更好保护另一方的教育威信,而不会让孩子理直气壮“闹革命”,甚至更不理会父母的话而顶撞父母。孩子不在的时候,与爱人谈话时,你再谈到教育的问题,好好说说你的看法与建议,这时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方也会更虚心地接受,而不是固执争吵,在孩子面前损对方的脸面。

父母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的过错,会大大增加双方今后教育孩子的难度。

三、不要赌气。不要对方不教,你生气时你也不教——破罐子破摔。教育孩子的责任对父母双方来说不是各自50%的责任,而是双方都是100%的责任,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这是非常要命的。当对方赌气不教孩子时,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对方不理事,也放任孩子不教,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不管对方教不教,教得好不好,都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百分之百的教育责任,这是作为父母教育者的根本责任。

四、当夫妻间因两人或家庭之事吵架或打架时,如孩子在现场,应顾及到孩子的心理反应和感受,而不要只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应停止夫妻间的争吵,同时应及时给孩子谈话,告诉孩子刚才与爱人之间争吵的原因或具体事情,吵架对事不对人,让孩子能客观地看待问题。

我与我爱人之间也有过几次激烈的争吵,还打过两次架,我也是这样来处理的,因此,孩子的成长没有因此受到多少或长久的影响。

五、夫妻俩应多看一些相同的教育书籍和一起去听专家讲座,开家长会和去学校找老师也尽可能一起去,这样我们能更好地借助第三者的力量来影响家里的那一位,而不要通过自己的话语强行来改变对方。

看相同的书,听相同的课,一起参加家长会都是好办法,慢慢地两个人的看法就会趋向一致,当两人教育观念和行为一致时,教育孩子也会因此变得简单,孩子的成长就会变得出奇的顺利。

——2006年6月《健康时报》

教育孩子,父母配合上的“一致”大有学问。再提出以下做法供大家参考:

1.观点要一致,方式要互补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爱时同爱、骂时同骂,他们以为这就是密切配合。比如孩子拿了同学的一块手表,有些父母观点一致:认为这是错误的,必须立即退还、去道歉,于是对孩子一齐骂、一齐打,就像共同对待敌人一样。

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是很不恰当的。真正的密切配合应该是:观点要一致,但方式要有互补性。比如,孩子拿了同学的一块手表,父亲给以严厉的批评,甚至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母亲则需在肯定父亲做法的前提下,用比较温和的态度分析孩子的过错,分析父亲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威严,又能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2.宠严要分明,冷热要转换

我们身边这样的家庭比较多:父母的一方对孩子非常严厉,而另一方,也许为了给孩子以补偿,则非常宠爱,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这也是一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过于严厉和宠爱本身就是失当的。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始终是严厉过度,而另一方始终是宠爱有加;或者一方老是打骂,另一方总是袒护,长此以往,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也会使孩子学会用明一套暗一套的两面派手法来对付父母。

在对孩子爱与严的问题上,父母双方各自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冷热不变,不能一个一严到底,一个一宠到底。真正的密切配合应该是:一方严些冷些,另一方宽些热些,但偏严偏冷的一方,有时也有宽容与温和的热表现;偏爱偏热的一方,有时也有冷峻与严厉的冷处理。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各自的身上得到温暖,也只有这样,父母在孩子面前才是完整的,才能树立真正的威信。

3.要全面了解,又各有侧重

有的父母认为,你管孩子的学习,我管孩子的生活,这就是密切配合;有的父母则认为,大家一道管教容易出现矛盾,还不如一个人管好,要么轮流管教,幼儿时由母亲管,读书后由父亲管。

这种教育方法看起来是配合,其实不然,它的弊端在于:不能全面了解孩子,容易出现片面。孩子的表现往往是互相联系着的,学习与生活不可能截然分开,如果做父亲的只了解学习的一面而不了解生活的一面,很可能因不明真相而产生误教误导。反之,做母亲的也一样。

在父母互相配合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采取适合孩子实际的方式,尊重孩子的需要。因为再好的配合,都不能没有教育对象的得力配合。只有三方融洽,才最有效。

【故事欣赏】太原13岁少年高考书写神奇获得659分高分

6月27日,山西省本科A类第一志愿录取分数线公布,“国内顶尖”的清华大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54分,而太原市13岁少年孙天昌考出了659分的高分,高出理工类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87分。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3岁少年有如此出色表现?

1993年,天昌妈妈怀孕期间,得到了一套《0岁方案》,认真读过后,妈妈将早期教育的理念讲给了丈夫和公公婆婆,全家人对此高度认同。

1994年3月,小天昌出生了,妈妈将汉字贴在墙上,让孩子认物与认字同步进行;孩子会走路了,通过每天上下楼梯,学会了数数和加减法;孩子会说话了,家人给他一把尺子,他在家里到处量,给他一个弹簧秤,他在家里到处称,由此懂得了度量;飘在脸盆中的纸船让他了解了什么是浮力;下雨时打伞,他知道了伞还有另一种说法叫“umbrella”;生病住院时,认识了“儿科”、“眼科”、“急诊科”;家里喝完的饮料桶变成了他认识圆柱体的教具;家中四壁贴满了诗词歌赋,包装盒、硬纸片全做成了识字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了天昌知识积累的源泉。

教者有意,学者无心,孩子居然在不经意间就学到了很多,到2岁时,天昌能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并开始自主阅读。天昌的房间里,爷爷指着整整一墙壁的书说,“这些书天昌都读过,大概有四千多册”。这些书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军事、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棋类、手工、电脑等,随手拿来,竟是《时间简史》《论语》《资治通鉴》《打开原子大门》《中国历代书法》……

有趣的是,初高中的课本,天昌都是当成课外书来读的,他一下午能读一本几何书,且读得津津有味。中小学课程的学习仅占他生活的一小部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广泛阅读,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下棋、画画、打球、滑旱冰都是他的最爱,他可以两分钟勾勒一幅速写,10分钟画出一幅水墨画,围棋下得好,乒乓球打得也好,亲手种的玉米收获了好几茬……

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没有上过任何特长班或业余班,不需要完成作业,没有考试名次的压力,一路走来,获得了比学校教育更丰硕的成果:6岁,获得太原市首届少儿英语口语大赛初中组一等奖;9岁,在全国首届少年物理化学大赛中获二等奖,得到著名科学家何祚庥的赏识;10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他将《论语》《大学》《孟子》《道德经》等经典名著烂熟于心;12岁,首次参加高考取得594分,13岁再次参加高考取得659分的好成绩……

有的人认为,天昌是神童,是天才,可遇而不可求;有的人认为他的家庭特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教一个人,一般家庭没法比。

而天昌的家人认为,孩子出生时与别的婴儿没有区别,只是后天的教育使他早慧,宽松的成长环境使他生命中蕴涵的巨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管几个人教,是孩子一个人学”,所有的知识是孩子自己学会的,不是大人教会的,关键在方法和坚持。

他们认为人生中,至要莫如教子,至善莫如读书。爷爷孙建荣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奶奶梁彩凤是一名小学老师。爷爷直言不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对人的束缚,那种一个字、一段文章抄写几遍乃至几十遍的做法,根本无法让孩子感觉到快乐,说得严重些是对人的摧残,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评价体制,把多少孩子带向了为考试而学习的境地,学习只为考试而不是生活需要,如此,孩子哪能不累?怎么能不厌学?”奶奶则说:“人们的定式思维是,孩子3岁上幼儿园,7岁上小学,真正学了多少东西,生活得是否快乐,却很少去考虑,而学校教育大多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天昌曾经上过3天幼儿园,5天初中。3岁时天昌被送进阳泉一家幼儿园,入园第三天尿了裤子,老师居然将孩子晾在太阳下,裤子晒干了,孩子也晒蔫了。7岁时,天昌到了太原一所初中,仅仅因为早晨迟到,老师让他在楼道里站了30分钟——走另类之路完全基于家人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天昌一直在家里学习,直到高三才到太原五中按部就班地接受学校教育。

13年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陪着孩子成长。1999年,爷爷奶奶退休,爸爸妈妈放弃了原来的机关工作,全家到太原宏昌学校,专职从事孩子的教育。该校倒闭后,全家人干脆回家教子,爸爸陪着孩子跑步、打球、下围棋,妈妈和孩子一起说英语,爷爷奶奶将家中的包装箱等硬纸片全制作成识字卡。孙天昌书桌下堆着一尺多高的“废纸”,拿出来一看,“废纸”上抄写着《资治通鉴》《史记》中的精彩篇章。天昌八九岁时,这些文章就贴在他床头。在经典教育还没有流行的时候,家人已经认识到从小让孩子诵读经典的益处,天昌也过目能诵烂熟于心。

孙家生活很简朴,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具外,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和家具,四壁除了满满的中英文经典文章外,没有任何装饰。然而,他们的家庭又很和睦,爷爷孙建荣患尿毒症已多年,老伴每顿饭前都要把药递到他手中,看着他喝下去。父亲孙兵出门总是用自行车带着妻子,夫妻相依相偎,恩爱得让人羡慕。一家人三代同堂,公公婆婆总是夸儿子儿媳:“他们有才华、有耐心。”儿子儿媳也常夸公公婆婆:“家中能有这样的知识型老人,非常难得。”

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孙天昌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去年冬天,孙天昌穿着一双很老旧的棉鞋去上学,同学们笑问:“小朋友,这是你爸爸的鞋还是你爷爷的鞋?”天昌笑答:“反正是祖上传下来的。”他上学这一年里,骑的那辆自行车已是破旧不堪,高考那两天,天昌照样骑着自行车去考试,来回从不要家长接送。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启示:

这则故事中,家庭成员的默契配合是重要前提,从接受0岁教育方案,到后来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陪伴方式等,都没有出现过分歧,特别是家境并不好的情况下,全家其乐融融,互相关心和鼓励,并且依然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不像有些家长耐不住贫困而把孩子的教育搁置一边。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夫妻用心和牺牲,家庭成员齐动员的氛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