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家长本身有攀比心理。这种补偿心理是非常危险的,家长一定要克服自己不正确的观念,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迁就心理非常要不得,这实际就是一种纵欲,纵容孩子的物质欲望。孩子的物质要求,凡是过分的,一概不满足。这个时候,每位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这时每位家长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妻子路长琴身板硬朗,现担任吉林省政协委员职务,一天忙忙碌碌,儿孙绕膝,她感到无比欣慰。

二、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家长心里入手导正

1.克制攀比心理,还自己一个平常心态

有些家长本身有攀比心理。某些父母,喜欢把牌子货堆砌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享受亮到校园里,从而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打扮得漂亮、时髦,自己不甘心落后于人。这样,孩子很容易产生“我家有钱”的观念,对钱的要求也容易得到满足,因此造成孩子日后追求无度、虚荣的基础,也容易让孩子模仿。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最好的榜样。程氏虽然出身在家资巨富的豪门望族,但从小不喜奢华,甘做贫小姐。养育儿女时,从不在邻里卖弄家里有钱,不仅教育苏轼兄弟植树造林,而且到学校读书时,总是比其他同学吃得更差。她教育子女说,粗食布衣为养性之本,经得住磨砺,方成得了人。同学带的菜总是各式各样,但是苏轼兄弟碗里总是只有白米饭、几块白萝卜和一撮雪白的盐。人称“三白之宴”。苏轼家里是很有身份地位的,他兄弟吃得如此清淡,不是家里比别人家穷,实在是成长的需要啊。物质上不攀比,却成就了精神上的富有,苏轼兄弟是同学当中文品、书品和人品的“三佳”。

没有了物质上的束缚,才有了精神上的腾飞。

2.克服补偿心理,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为弥补自己童年在物质需求上的缺憾,对孩子的要求不加限制地满足。离异夫妻更是用钱来补偿孩子。一些留守儿童父母总觉得自己远离了孩子,委屈了孩子,认为对孩子没有尽到教养的责任,因而对孩子怜爱有加,也是用物质满足来补偿。这种补偿心理是非常危险的,家长一定要克服自己不正确的观念,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3.克服迁就心理,敢于或善于说“不”

很多父母怕伤害孩子,只要孩子要什么,就一定不会拒绝,哪怕不愿意,明知没有好处,但还是满足孩子要求。迁就心理非常要不得,这实际就是一种纵欲,纵容孩子的物质欲望。

(1)不该买的坚决不买。孩子的物质要求,凡是过分的,一概不满足。要善于讲清道理之后给予回绝。切忌因为孩子哭闹心软,就同意孩子的要求,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把哭闹当成与父母“斗争”的武器,让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2)就算要求合理,也要看是不是急需。善于在满足时设置一些必要的“障碍”。

(3)在孩子面前,宁可装穷也不要露富。

(4)家长要统一步骤,不能有“堵”上的漏洞,以给孩子可乘之机。

(二)主动出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例如:当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绝不会有家长对孩子说:“孩子,如果你现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给你十元钱。”这个时候,每位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这时每位家长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然而孩子长大了,家长却忘记了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了。指导孩子合理消费,就是在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是在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作风。有句老话:“苦子出勤子,勤子出富子,富子出败子。”就是这意思。

精神激励孩子的方法有语言和行为两种,低层次上的激励是语言,高层次的激励则是行为上的表达。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善于讲道理,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正当需求,什么不是正当需求。很多家长不会讲道理,在孩子的无理要求面前,总是无奈,想拒绝也没有办法。

【例子】

蒋筑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那是一个冬日的晚上,女儿路平放学回来,又赶上满屋是烟,她噘着小嘴跑到外面生闷气。蒋筑英见了,忙问:

“乖女儿,怎么了?”

原来放学后,路平去一个同学家,见人家住房宽敞,烧的是煤气,一点儿烟都没有,心里很羡慕,可自己家窄小不说,还挨烟呛,连个呆的地方都没有,便没好气地跟筑英说:“爸,亏你还是个干部,房子住得这么小?”

筑英听了,知道女儿长大了,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有些偏颇,应该帮助她提高认识。他不但没恼,反而笑了:“孩子,心宽不怕房屋窄,少年有志不比家啊!”

接着,他给路平讲了岳飞和安徒生的故事。宋代名将岳飞自幼家境贫寒,但他立志精忠报国,练字习武,训练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岳家军,使金兵闻风丧胆,连连大败,从而成为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再看世界著名的大作家安徒生,他出生在一个鞋匠家庭。当时,他父亲身无分文,连一块床板都买不起。恰巧有个富人在办完丧事后,扔掉了一个放棺材的架子,安徒生的父亲捡起来,权当新婚的“卧榻”,小安徒生就是在这块放棺材的木板上出生的。长大后,安徒生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过了今天,不知明天怎么过,可他仍发奋学习、自强不息,写下了《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许多著名的童话,成了伟大的作家。一个人不能选择出身,但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家境贫寒更能激励自己成就事业。筑英对路平说:“你还小,千万不要跟人家比吃、比穿,更不要比谁的爸爸官大官小、住房的大小,要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比家庭、比父母算什么本事?自己学习出类拔萃,有真才实学,才算真本事。”

——扬州市网上家长学校网

我们可以告慰蒋筑英的是,他的一双儿女现在都已大学毕业,女儿路平是某大学教师,儿子路全也是一名地税干部,双双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而且都有了孩子。妻子路长琴身板硬朗,现担任吉林省政协委员职务,一天忙忙碌碌,儿孙绕膝,她感到无比欣慰。

(三)积极行动,丰富孩子的精神养料

现在带孩子的条件好了,不仅大人可以陪孩子的时间多了,而且图书市场很繁荣,孩子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也多样化。唯一需要的是大人能静下心来教育孩子。

一般来讲,孩子一出生,就要注意教育了,特别是言传身教。

从科学来讲,孩子越小,教育越起作用。有专家研究,孩子3岁前的语言接受能力最强,10岁前是大脑发育最快时期,也是记忆力最好时期。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遗憾的是,这也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时期。如果这时抓住了教育机会,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我们已摆脱贫困,但是,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不可能实现小康福裕的目标。因此,聪明的父母们应该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消费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习惯。

北京的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出4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女儿买回晚报,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我们能不能很快卖完。女儿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费了不少时间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小女儿去问卖报的老爷爷,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赚几分钱。她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挣几毛钱,而且费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妈妈,我以后可不能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时表扬了她。这个女孩后来很懂得节俭。

点评:

这是用身体力行的体验法让孩子懂得节俭的道理。

何厚铧生于名门望族,由于自小家教甚严,在他的身上,没有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习气。他的母亲陈琼,端庄得体,不怒而威,相夫教子,颇受人敬重。陈琼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勤俭助人,以礼待人,不要铺张浪费。虽家境富裕,但孩子们碗里的饭都要吃完,不许浪费粮食。孩子每有犯错,母亲绝不纵容。何厚铧小的时候,比弟弟调皮,少不了多挨母亲的打。后来何厚铧到加拿大读书,每有假期,母亲陈琼都会乘飞机去探望儿子。故从小至今,何厚铧都对母亲非常尊敬、孝顺。

据说,何厚铧的父亲何贤,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老早就为每一位子女出外留学准备了一笔钱,但钱不多,有一个限额。他并没有像有的父母那样,给出外读书的子女买车买房,而是注重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子女临行前,何贤都会跟他们讲相同的一番话,大意是:钱就是这么多,你可以花完,也可以用这笔钱来完成学业,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结果,子女们都不负所望,将这笔钱全部用在学业上。何家家教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点评:

始终控制物质需要,同时精神上不断帮助,道德上不断塑造,从小事做起,每件事都不忘教育。

怎样教孩子懂得花钱?父母应让孩子明白: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钱来之不易。乱花钱,不合理的花钱,就是对父母的劳动不珍惜。孩子明白了钱与劳动、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懂得不该花的钱就不花,买多余的东西就是浪费,浪费就是不珍惜父母的劳动,爱父母的孩子是不乱花钱的。从而培养孩子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故事欣赏】

据1986年统计,印尼的草药厂有350家,其中最大的有7家,雄鸡牌草药厂排名第三。这个厂是华人潘宗观于1920年建立的,而今担任公司总经理的是他的第三代传人潘国强。潘国强生于1949年,少年时在印尼的三主垄上中小学。

潘国强4岁时迷上了音乐和绘画,父亲固然很富有,但儿子仍是只能用盘子和桶作乐器;长大一些,父亲才给他买了一架钢琴。潘国强1967年至1975年在西德进修时,仍不知父亲是位大企业家,因此,从不敢向父亲多要钱,靠自己半工半读糊口费用。在上学时期,潘国强当过车工、水泥工、售票员和音乐教员。半工半读的艰辛糊口教育了他,使他懂得了自力更生的主要意义,养成了勤奋、俭朴和谦虚勤学的好品德。他当时曾对人说过:“若是我其时知道父亲很有钱,我决不会在西德那样勤劳任务,我还会成为一个很骄傲的人。”

潘国强的父亲不只在经济上从严要求,在对儿子才干的培育上,也倾注了很大心血。潘国强上中学时,父亲就寄望培育他管理企业的才干,在留学归来后能秉承父亲的事业。潘国强当总经理之前,主动扩展国际市场,积极加入在澳大利亚、瑞士、西德以及西方列国召开的印尼草药展销会,致使雄鸡牌草药屡次获国际优秀奖,从而翻开了在国外的销路,产品畅销全球。

一个企业家要想胜利,必须具有优秀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是从小培育起来的。潘国强的父亲教育孩子从小学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躺在父亲的财富上坐享其成、养成游手好闲的恶习。不然长大了不但不能继承父亲的事业,恐怕还会成为一个败家子,潘家的事业就此败落其子手中也未可知。

我们培育的是革命事业接班人,创的是国家大业,守的是群众财富,更需要具有勤奋、勤俭、勤学的企业家。这就需求家长从小增强对孩子这方面的培育。

【海外来风】

让我们看看国外的一些“穷养”的教育方法:

美国重视劳动教育:美国青少年从小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帮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从小就开始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独立生存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

德国重视义务教育:父母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日本重视自律教育: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名人轶事】

比尔·盖茨:“我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因为这样对他们一点也没有好处。”

对此,有记者好奇地追问他:“难道你不担心将来孩子们会因此而记恨你们吗?”盖茨夫妇笑了笑回答道:“我们相信,如果父母教育得法,孩子们对待财富的看法不会和父母不同。财富不能给孩子们带来财富。”

沃尔玛是世界最大的零售业集团,它的创始人塞姆·瓦尔通在自传中写到:“子孙当中要是有谁胆敢玩弄纨绔子弟的那类奢侈品,我到地狱里也要起诉他。”以此来警告他的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