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家务事的做法
“我也知道,让孩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处,但问题是,现在叫孩子干一点家务事很困难,孩子不是躲就是拖,你说我该怎么办?”一位家长向我诉说和求助。
为此很多家长会实行金钱奖励,这肯定不行,因为这种交易性质太强。要告诉孩子做家务跟学习,跟爱妈妈是同等重要的,这是人生必备的东西,必备的东西是不能谈价钱的。生意上可以进行交易,但是感情、家庭关系是绝对不能用金钱进行交易的。
做法1:何不试试在家务事中让孩子来点承包,为孩子在家务事中开辟一块“责任田”呢?
当家长提供给孩子家务劳动的岗位,适当地“逼”和引导孩子做些家务事,拖地抹桌、整理房间时给孩子留一块“自留地”;洗刷餐具、浇花喂猫时为孩子开辟一块“责任田”;甚至,买菜购物也让孩子经营经营,让孩子当当家,算计算计家中的柴米油盐事。孩子对自己的“承包对象”,总是会苦心经营,尽情爱护,力求规范。
这样,通过家务事“承包”,激发了孩子学做家务事、喜干家务事的兴趣。
通过承包,孩子会变得更勤快、懂事,生活的自理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做法2:拓宽学习空间。
周末孩子的时间多些,我引导一位家长这样做:
带孩子到工厂里,要求孩子与工人一起工作和生活,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这是工作的环境,是教人体验艰辛的环境,也是培养民生意识的环境,是叫人善良的环境。孩子坚持不了,就看,看工人的工作,观察工人的表现,哪个好,哪个不好。可是他看不出来,说都好。怎么好呢?专心,都埋着头干活,没有一个看我的。专心有什么好呢?质量有保证了。工人为什么能专心呢?说到底是生活所迫。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孩子回到这种生活状态,而是要教育孩子有更高的生活追求。工人拿多少工资,就要承担着多少责任,一份工资一份责任。我跟他开出药方,或者让你的孩子跟着你,体验你的工作,爸爸有钱了,但是都是辛苦挣来的。
也可以叫孩子亲近更大的老板,看这些大老板怎样生活。所以我问这位家长,有没有让孩子效仿的老板朋友?有,有一位身价上亿元的食品加工业的富翁。一个星期天,这位老板朋友很“大方”地请这位学生在希尔顿大酒店边吃边聊,也不过是在大堂吃100多元一位的自助餐,“我平时都是这样,你别介意”。为他开林肯车的司机还不参加,在外面等着,吃一个5元钱的盒饭。吃完中饭后,一起上工厂看看。这里原来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厂房,被他买了下来,准备建造成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副食品加工厂。夜色中,这位老板向工地走去,让司机送这位学生回去。路上司机对这位学生说,老板到了工厂就住下,就住在民工的隔壁房子里,从来不住酒店。平时都是与工人一起在工地吃粗茶淡饭……
做法3:大兴公益事业,要求社会各方通力合作。
教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事,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社会的教育。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一直没有重视学生的成长环境。
比如各地都要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尽量不收费或者低收费。
制定名胜古迹旅游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青少年优惠力度,尽量不收费或者低收费。
制定厂矿企业配合实验的阳光政策,让青少年有实践基地,有实践时间,有实践保障措施。
制定社区相关教育责任制和考评制。对青少年成长承担起指导、监督和落实责任。
制定领导干部相关教育责任制和考评制。像抓经济一样来抓教育问题。
这样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等结合起来,开拓了新的家教空间,让学生有事可为,有事大为。
【海外风】
据调查,在美国的各个幼儿园,都设有美劳角、木工角等,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节约和保护森林、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
在韩国的学校中,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民,珍惜粮食的教育,那里竖着汉字条幅“农者天下之大本”。
在德国的法律中,明文规定不同年龄的孩子,应当在家帮助父母亲完成什么样的家务活。
最近,在德国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参观工厂,家长们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喜欢同孩子一道到工厂去。
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华人们继承了祖先的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的好传统,在当地成了富民,但是,他们仍坚持“子女不沾父母光”的教育,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在巴黎维莱特科学城三万平方米的园区内,有一家专门为15岁以下的儿童开辟的“少年儿童工艺厅”,让孩子们模拟工业生产中现代化的操作程序,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
在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中,很重视“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爱国心和园林艺术”等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培养孩子,就已经将书本学习和生活视野、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起来。
在日本的城市中,由于住高层和超高层的居民多,他们的孩子到户外活动以及同小伙伴们交往的机会少于其他孩子,因此,在家里做些培育花木、饲养小动物等家务活,也可以收到多方面的教育效果。他们说:“家务活能使孩子意识到他是重要的家庭成员,能获得成年人的成功和幸福。”
你也许不相信,现在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最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橱具”;电视台正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
小朋友进厨房,在许多父母眼中是危险、麻烦的事。那么日本为什么兴起教子干家务的风气呢?这股风气的兴起来自社会各界的推波助澜,包括幼教界、媒体、社会学家、烹饪学校及儿童产品厂商,他们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务对小朋友和家庭的好处。
近年来,英国兴起一种家庭教育的新概念——家庭学习。
“家庭学习”一词所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是指各种类型的家庭在一切可能环境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家庭教育,英国的家庭学习主要有以下特征:
首先,它强调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学习者,而非仅仅是儿童个人。“家庭学习”认为在家中所有人都有不足,都应抓住机会发展完善自己,都应是学习者。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家庭的母亲、老年人以及缺乏教育的年轻人要获得特殊的知识技能学习。
其次,家庭学习特别强调儿童、父母、教师、社区等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研究表明,当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同学习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然而只有学校、社区与家庭进行多方合作,才能为儿童、父母提供广泛的共同学习的机会,使课堂和学习无处不在。学校应是家庭学习活动的主要发起者,社区也应是重要的组织者和资源提供者。
再次,家庭学习强调使儿童获得成功感,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调动儿童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始终尊重、理解、信任儿童,让儿童主动地发展;强调使儿童在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芬兰开展“家政体验”,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学会和掌握一点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家政体验的内容包括:烹调、针织、洗衣、烫衣、缝纫、整理房间、擦皮鞋等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还要学会“哄小孩”这门学问。
中学生每周要体验家政两至三个课时,其程序是:老师讲理论知识后自行操作、自行总结,如果是体验烹调,要把食品全部吃掉。有时还留家庭体验作业,根据经济、营养、味道三项标准,在家做一顿饭,由父母食用后做出评价,将结果报告学校。
家政体验除了学习生活知识外,还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对相互合作的认识,这对于学生们日后组织家庭,同家庭成员分担家务与合作极有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