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人教育的原则
(一)早教原则
如果我们注意趁早教育,就有利于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此所谓“开头开得好,等于成功的一半”。人的教育也是一样。
一般来讲,教育其实在婚姻决定时就已经开始了,如果单从小孩出生时算,只能说更具有现实性。因为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就开始考验着父母,只是很多年轻父母们根本没有在意孩子的哭声,没有在这时想过怎样教孩子,而这时恰恰就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时机。就像建房子一样,我们扔下的第一快石头很重要,每一块石头都是石匠认真挑选过的,然后怎么摆放,石头与石头之间如何连接,石匠都很认真。我们看不到地基,但打好地基最重要,非常关键,地基的大小、深厚和质量程度决定着以后房子的质量、高低、大小等。看不到的却是最重要的。孩子自己最早也看不到父母怎样教他(她),但就是看不见的光景就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期。
比如说孩子哭,做大人的就一定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哭,但我们很多做大人的就是不去想这些问题。一看到孩子哭,就马上行动,要么喂奶,要么抱,要么摇,拍拍哄哄,一刻不停,还好高兴。其实这些哭,有的值得我们重视,有的根本不值得我们重视,小家伙的哭很本能,也很聪明,知道哭很有用,就拿哭来命令我们,而获得满足。这种哭,一旦变得没有规则,就说明大人管教没有到位,是大人没有规则的满足造成的。其实这时候我们可以做各种学习上的暗示,比如经常播放音乐,与孩子一起感受,给非常美丽的图案,以美丽鲜艳的色调调动孩子的视觉意识,孩子被这些吸引了,可能就不会哭了,在潜意识里还获得了一些艺术因子,利用艺术安慰孩子,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有时,可以给孩子一点小小的威严表情,告诉小家伙这样可不行了,你这样不乖,妈妈不答应的。
这么小,就让他体会到不得随意哭闹,就行了。
孩子再小,哪怕他刚刚出生,对外面的世界都是有理解、有感觉的。生命非常敏感,如果孩子对外界没有感觉、没有理解,就不存在胎教了。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当然也许真的不知道,毕竟孩子小,但是脑子里的反应我们又怎能猜想出来呢?事实上,我们通常是不可能知道孩子对什么信息有感觉,对什么信息没有感觉的。但是我想,对孩子有益的信息就给他,没有意义的就不给,这样做总没错吧。从孩子出生一开始,家长就要恪守职责,规划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态度,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影响,都要有长远的眼光,做到有意识地安排。要用这样的心态对待孩子。
(二)身教原则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位塾师,当时过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生活,可是对贫穷的乡亲和邻里,却能“视人之急犹己家,虽至贫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少年时的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全都送给了一贫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忍饥挨饿。父亲还事先嘱咐他说:“伯父来,不得说我们没米吃了。”林宾日“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绝。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一想到此人在乡里的劣迹,便一口回绝了。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后来林则徐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廉洁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托尔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也许夫妻在吵架,不是针对孩子的,表面看,孩子没有什么反应,但内心里留下了亲情不和谐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爸爸妈妈是最亲的人,怎么会吵架?也许孩子小,不会想这些,但是孩子心灵的恐慌紧张已经使孩子出现了倾斜,这不是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也许正是这种看不见的因素,让很多父母不会在意自己的行为。越是看不见的东西,越具有威力。影响得好,孩子一定健康成长,影响得不好,孩子一定成长得非常坎坷。所以有调查显示大多数成长出了问题的孩子,是因为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造成的。
父母的行为总能起到一种暗示作用。
孩子出生前就要开始营造一个温馨备至、充满快乐情趣的家庭文化氛围。文化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书籍及其富有文化品味的装饰、饰品或生活用品等,也包括富有亲情的让人感到温馨的精神氛围。
拥有35年家教经验的教育顾问松永老师说:以他多年的家庭教师经验,基本上只要一进学生的家门,看看学生家庭中的摆设,感受一下其家庭氛围,就大致可以推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
其实也不止松永有这样的体会。做老师的都有一个体验,通过孩子看父母,同样通过父母看孩子。其中最有影响的方面就是父母的涵养、为人处世的方式,做事的品质。
钱学森是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他的儿子钱永刚也是著名的教授,整个钱氏家族出了很多令人仰慕的名人,很多人于是很关心钱家的教育。钱永刚的回答却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钱永刚说:回想我从小到大,我主要是看父母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们从来不会跟我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我们。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三)反复原则
一位成功人士曾经这样讲过: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母亲给我的,叫“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小时候每次跌倒了,妈妈就说,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这个声音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警句,一个格言,成为生命的本能反应。在以后的人生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这种心理逻辑都会起作用。
我在小时候,母亲说过,树要根好,人要心好。做了恶事,会遭天谴的。这样的话,母亲不止一次地讲过。时间长了,善良的本性也就具备了。
我母亲非常勤奋,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时常忘不了听母亲说,夏天的中午再怎么热,都不休息,要到野外砍柴。母亲长年累月地劳作,让我也不敢松懈。母亲时常说,总担心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所以就格外努力。母亲的忧患意识,对我的影响很大,因而我自己也格外努力。母亲看不得人闲着,一天天的熏陶,我现在也是这样,一天到晚都想找事做,也看不得玩的同事。看到有人在办公室玩游戏,我就很不舒服,虽然也学会了宽容,但是我希望他们适可而止。勤奋是热爱生活的标志,是不怕艰难的最好注脚。
这就启发我们,人在幼年时特别容易接受简单信息的暗示,进而会形成一个影响他终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家长也没有必要把家庭教育看得特别复杂,最要紧的就是自己要有涵养,就是要自己有一个好的习惯、好的品行、好的表率。当一个家长的同样简单的动作、简单的话语反复出现时,就很容易刻在孩子心灵深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