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言运用题对有效作文的促进作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题
全面剖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意蕴(内容)等方面的特点,能使我们的仿写神形兼备。
例1:(2008辽宁卷)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部漏光。
[例题分析]两例句都含有暗喻,其中一个例句的分句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复句,另一个例句的分句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两个例句的“有所收获”和“全都漏光”形成对比。
[答案]知识,是大地的绿树,只要你不断浇灌,总会参天茂密;知识,是山中的清泉,如果你截断泉源,就会逐渐干涸。
例2: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三个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知己,是一把伞,晴朗时轻轻收起,阴雨时豁然张启。
[答案](1)朋友,是一杯清茗,闻起来清淡无奇,入口时余香满口。
(2)母爱,是一个港湾,晴朗时送你远航,狂风暴雨时拥你入怀。
(3)家,是一个港湾,晴朗时是欢快的起点,阴雨时是幸福的终点。
例3:(2009四川卷)依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例题分析]①剖析例句,明确特色。(比拟:袅娜地……羞涩地……;比喻、排比:正如……正如……又如……)②善于联想,生动表达。(要合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做到既准确又新颖,语言要流畅,要富有文采。)
[答案]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至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例4:(2009海南/宁夏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漫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例题分析]答题可分三步走,先确定对象,这里我们最大可能地激活思维细胞,要大胆想象和联想,发掘思维潜力。例句对象是“桃花”,新选的对象可以是花,也可以是草、树、山、水。其次将这段话用指定的辞格写出来。最后将修辞一一落实到位。有些考生想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欠佳。因此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答案]这清凉爽肤的秋风,吹得满地金黄,硕果累累,是一副动感的书法,一曲悠扬的音乐,把成熟展现得酣畅淋漓。
以上四个例句修辞手法运用最频繁的是比喻、排比、比拟等,前面已讲了这三种修辞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这些语言文字运用题也可以帮助考生提炼自己的作文语言,丰富想象力,提高思维能力,用这些富有文学气息的语言装点自己的作文,融入名家名言的精髓,富有哲理的启迪的精彩片段,让阅卷老师为之感动;写出融入了名家人生感悟的文章,展示才情取悦阅卷老师,提高自己作文的文学水准,多读、多仿写、多背诵,使自己的作文语言更显个性色彩,使自己在考场中更好地进行有效作文。总之,老师讲好了前六大题中语言基础知识部分,都可以为作文服务。每堂语文课都离不开阅读教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读”与“写”孤立起来,不能单一地讲解阅读理解题,而应侧重于“读”到“写”之间的迁移、延伸,做到每堂语文课都离不开写作,引领学生从文本到写作技巧的探讨,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在阅读教学中始终渗透作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形成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形成鉴赏写作能力,最终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树立语文阅读能力即作文能力,作文能力促进阅读能力的理念,学生语文成绩提高大有可为性。
语文老师如果把语文课堂利用好了,讲析的字、词、句、段、篇都可以给予学生在作文上很大的支持。这就要看老师生动的分析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了。老师要作正读和破读,不能误读;要有引导的阅读欣赏,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洞察事物、描述对象的优美的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讲练,可使学生作文具有文化精神、文化情怀、文化作文的特点,从而达到有效作文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