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49年起,林耐开始使用自己创立的新方法即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给物种定学名。所谓“二名法”即在属名之后,辅以种名;属名、种名都要用拉丁文表示,且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动植物的学名用意大利体即斜体字表示。1751年林耐在其《植物哲学》(Philosophia botanica)中说明了二名法命名物种的优越性。1753年在其《植物种》(Species plantarum)一书中,植物的命名一律使用了二名法。同时林耐以花器的结构[fructifi catio vegatabilium(拉丁文)与英文fruit-body相当]作为分类之依据。他非常重视花的雄蕊与雌蕊,特别是前者。林耐指出,美丽的雄蕊不仅是花的装饰品,而且是花的雄性生殖器官。雌蕊乃是花的雌性生殖器官。雄蕊、雌蕊乃为花之本质。他并以雄蕊的数目、着生位置、与雌蕊结合的状态以及隐花性作为纲的分类依据。他把全植物界划分成24个纲,前23个纲是显花植物,第24纲是隐花植物。凡有一个雄蕊的植物,他称之为单一雄蕊植物纲(Monandria),具有两个雄蕊的,称之为双雄蕊植物纲(Diandria),以此类推(表5—1)。
表5—1 林耐性分类体系之纲的分类
(续表)
按雌蕊的数目划分的话,一个雌蕊的植物称为单雌蕊植物(Monogynia),两个雌蕊的植物称双雌蕊植物(Digynia),以此类推下去。除去雄蕊、雌蕊外,林耐把花的其他部分如花萼、花冠、果皮、种子、花序等作为区分纲下等级:目、属、种、变种的依据。林耐把苔藓植物、羊齿植物、菌类、海藻、变形菌等看不到花的植物归于“看不到结婚的一群”,即隐花植物纲(Cryptogamia)。林耐把没有明确特征的微生物归结为“混乱”(chaos)一类。这种分类方法显然是人为的,其片面性与弊端在当时就已暴露出来。但是话说回来,林耐的性分类体系虽然不能把所有植物包容在内,但还是把绝大多数的植物包括进有规则的体系里去了,而且在操作上有两个明显的方便处:第一,凡能数数的人就能使用这个分类方法对植物进行分类;第二,可以很容易地把新发现的植物种安放到该体系内的适当位置上。这种分类体系及其方便的优越性是不容贬低的。他的《植物种》的第二版在1762年面世,二名法进一步得到运用。
林耐产生将雄蕊的数目之变化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的想法,也是受时代的影响。法国学者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不仅是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笛卡尔认为数量变化是区分事物的重要依据之一。笛卡尔的此种观念曾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流行思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笛卡尔的变数是数学中的转折点。”林耐提出以性为基础的植物分类体系与二名法在欧洲诸国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应用。欧洲在18世纪后半叶依然处于大发现的时代中。从欧洲以外的很多地方特别是从新大陆源源不断地攫取到新的未知的植物种类,通过考察雄蕊的数目就可很容易地将其安放到分类体系中的适当位置上,同时使用二名法为物种命名也极其规范。故而,林耐在分类学上的建树是非常有价值和富有魅力的。
林耐在《自然体系》的第10版中也将二名法应用到动物的分类上。自林耐始,统一使用二名法和拉丁文描述动植物种类,从而彻底结束了从前物种名称因国度、民族、个人而异的混乱状况。林耐一生用二名法命名了约7 700多种植物,4 236种动物。林耐建立的分类范畴、体系以及用二名法命名物种的规则,为分类学及生物学其后的有序大发展奠定了基石,林耐被誉为“分类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