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做理念与思想的践行者
中小学校是实施基础教育的基地,我们一直在探索办好中小学校的成功途径。南昌市教育局熊晓武局长与他的团队关于“中小学校软实力的研究”让我感慨万千。细读深研他们的研究成果,体会他们的“思”与“行”,我感悟到一群“教育人”在“思想”和“行动”间不断“穿行”留下的“实践、思辨、发展”的足迹。
目前,教育界存在两种重要缺失:一是学校主体矮化。有不少地方的学校表现出没有主体意识,缺乏独立的思想,制定不了好的规划,不会主动谋划发展,不能形成自主、自为、自律的文化主体,学校成了一种工具存在,“学校自主办学”成了一句空话。二是教师个体动力缺失。虽然教师培训如火如荼,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到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等,内容丰富多彩,但唯独忽略了教师个体的内在动力,培训没有成为教师们普遍的内在需求,当然会影响教师个体的文化素养,影响学校团队的文化精神,弱化了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南昌市的这群“教育人”早在2007年就提出“提升软实力,打造硬品牌”的主张,这是理性的追求。他们追寻的“中小学软实力”就是强调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软实力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够促使学校成为自主、自力、自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主体的能力,是一种促使学校充分开发办学资源,积极利用办学资源,并使学校资源转化为学校能量,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能力,可以说,就是学校这个生命体的基因。作者研究了软实力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文化力是软实力建设的奠基工程,它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软实力得以生成、发生、形成的基础,是学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同时文化力又是学校软实力及其诸元素产生、发展的最高形式和最终价值取向,是软实力建设的显性目标和隐性成果,学校软实力及其包含的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终将表现为文化形态,形成学校文化内涵和文化标签。学校创新力是学校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目标,是学校发展和创新实践的核心能力,是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软实力各种元素综合作用下的显性成果。而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践行学校价值观的过程和途径,更直接地说,是构建学校文化力、打造学校创新力的方法和手段。在学校软实力体系中,从价值意义上分析,文化力、创新力是目标和结果,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是过程与手段;从作用过程上分析,文化力是基础,制度力是平台,凝聚力是动力,执行力是保障,创新力是工具;从概念的逻辑性上说,文化力属于观念层面,创新力、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属于工具层面。它们虽然逻辑层次有不同,但共同构成学校软实力体系却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实践操作的必要性:文化力建设需要设定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创新力,要实现目标就需要方法与手段,而且还要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和机制,这就是制度力、凝聚力、执行力。尽管这个过程中方法与手段还有很多种,但从实证的角度看,至少这几个要素是必须的,所以学校软实力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们可能发现更多的方法与手段,但处于软实力起点和终点的文化力、创新力两个要素基本上是固定的。他们从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切入,通过对这一切活动的形成与发生过程的审视来构思研究的话语体系,从学校软实力的逻辑起点——文化力出发,找到这个起点的目标和归宿——创新力,再到起点与归宿之间寻找途径、方法和手段,通过辨析和归纳发现其中重要的元素加以分析研究。研究的方法很朴实,研究的视阈很新颖,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主体意识,始终关注教育的前沿,抗拒人云亦云,保持一种理性办学者的姿态。他们植根于学校教育实践,他们满怀远大的教育理想,向往和追寻着教育“理想国”。
思想来自责任感,践行要把握关键;思想在思辨中产生,践行在选择中付诸行动;思想在追寻本质,并寻求载体去践行。他们的研究成果体现出:对问题提炼的明晰,对问题见解的深刻,对问题的分析敏锐,充满着教育者的良知和责任感,有很多智慧。给我们很多启示,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种思想、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更给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2010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