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制度力评价

学校制度力评价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各要素在制度力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比值,笔者认为:制度效能应该摆在第一位,其次是制度执行,再次是制度品质和制度氛围。1.本评价体系重点在于评价中小学校制度力现状及其形成特点,属于形成性评价。考察一个学校的制度力状况,可以参照上表所呈现的三级指标和赋值,形成一个客观化数字化的评价结果。2.中小学制度力评价方式可以是自上而下的评价,如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专家调研评价,也可以是学校自我评价。

第六节 学校制度力评价

对制度力的评价我们关注制度品质、制度执行、制度环境、制度效能、制度保障这五个维度,它们构成了制度力评价的主要要件。对于各要素在制度力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比值,笔者认为:制度效能应该摆在第一位,其次是制度执行,再次是制度品质和制度氛围。

我们将评价要件分解设计成5个维度24个子项,对每个子项的内容进行筛选并描述,得出下列评价体系。A级指标和B级指标都有具体的分值,总分100分。

表3-4中小学制度力评价体系

img27

关于中小学评价体系的说明:

1.本评价体系重点在于评价中小学校制度力现状及其形成特点,属于形成性评价。考察一个学校的制度力状况,可以参照上表所呈现的三级指标和赋值,形成一个客观化数字化的评价结果。

2.中小学制度力评价方式可以是自上而下的评价,如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专家调研评价,也可以是学校自我评价。

3.评价的结果可作为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表彰的依据,如颁发“制度效能奖”“制度管理优质单位”等,也可以作为研究部门发现制度管理成功典型、推介成功范例的依据,还可以作为单位自身衡量制度效率、改进制度管理的参考。

4.中小学制度力状况,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界面,除了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得分外,建议适当给予描述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李继星(“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J]

[7]王海传.论制度和制度力,山东社会科学[J],2007.6

[8]赵豪迈,白庆华.一个基于技术力与制度力的组织管理力模型.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2006.4

[9]寇亚辉.城市核心竞争力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褚宏启.中国教育评论第2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2]庄江山.《制度的哲学思考》[博士].复旦大学【DOI】CNKI:CDMD:1.2007.168914

[1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41

[14]杨国荣.道德和价值[J].哲学研究,1999.5

[15]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第224页,第107页

[17]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18]李军梅.浅谈制度的重要性[J].河南鑫山.com

[19]韩登亮,车丽娜.理性与伦理双重规约中的学校制度建设.中国教育期刊[J].2009.1

[20]王本陆.学校制度建设的伦理基础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J].2004.7

[21]吉标.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必取之径.山东师范大学[J].2007.2

[22]章结明.试论学校制度文化.现代教育科学[J].2008.12

[23]林岗,刘元春.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本质的两种解释的比较.经济研究[J].2000.6

[24]李江源,王蜜.教育自由:教育制度建设的价值维度.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0.1

[25]叶文梓.论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特征.教育发展研究[J].2004.8

[26]张建党.学校内部制度过程性管理的思考.教学与管理[J].2010.2

[27]闫德明.学校内部规范体系的生成与评价.教育发展研究[J].2009.11

[28]曲正伟,孙艳.我国教育政策实施困境的学校制度解答.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2.3

[29]黄乔新,胡利红.学校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0.2

[30]萧宗六.教育管理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2]汉密尔顿.制度社会科学大百科全书[C].剑桥,1932

[33]张贯一,任慧军.组织行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4]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6]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7]刘星原.管理智慧制度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11

[38]张京宏,沈宗南.从案例浅谈“管理制度化”和“操作人性化”[J].价值中国网,2008.6

[39]沈玉顺.走向优质教育[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40]王本陆.学校制度建设的伦理基础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J].2004.7

[41]张彦玲,叶文梓.论教育制度创新.中国教育先锋网.2006.10.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