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创新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学校创新力要素的观察视角和分析原则
学校创新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多元共轭的动力机制,其构成要素是极为复杂的。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组设计的学校创新力包括价值目标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制度与管理系统、校长领导力等4个特质、9个分析单元、24个要素。[9]这是目前看到的较为完备的我国中小学学校创新力评价体系。从分析视角来看,这个体系是以组织结构分析为基点,从上往下进行的,这种分析方法结构严谨,体系完整,便于操作。但它过于注重组织性和结构的严谨性而忽略了教师、学生的创新主体地位,使之从属于制度管理系统、从属于课程、课堂、班级;过于注重正式的教育行为对创新力的作用而忽视了“草根形态”的各种非正式行为的作用。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分析视角,采取“从结果找原因”的方法,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的能力、成就、性格养成等方面,看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多少创新能力,进一步分析是哪些因素造就了这些能力,再反过来看这所学校有多少东西让学生记住并且影响了他的一生,能够让学生一辈子记住并引导他创新的东西,就是学校值得坚持的创新力要素。
我们对学校创新力要素的分析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学校创新不仅要关注学校组织创新,同时也要关注学校师生个体的创新。肖川认为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后者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10]个体创新力是学校组织创新力的重要内容;第二,学校创新既要关注学校的当下性也应重视传承性。学校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空中楼阁,它必定是在学校对现有条件的改革、变革。有一位研究者说得好,对学校优秀传统的回归也是一种创新(当然这种回归不是纯粹的照搬),本章第四节 收集的案例说明了传承优秀办学传统对于学校保持创新生命力是多么的重要;第三,既要强调正式的组织结构和正式的组织活动形式对学校创新的促进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组织及非正式活动形式对学校创新的促进的作用。李约瑟分析中国的科技发明并比对欧洲的科技进步后指出,基于个人爱好的民间的创造发明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而中国封建大一统的皇权统治恰恰扼杀了这种自由的创造。钱学森回忆北师大附中“同学们每天午饭后,在教室里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的生活,无疑也是他知识积累和思维碰撞的重要途径;第四,课程、学科、知识、智力固然是学校创新力的重要来源,但个性、情感、注意力、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同样重要,有些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对创新、创造的作用还更大。李永胜认为“创新能力不单单表现为智力素质,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非智力素质”,并提出“发展创新能力教育,就要着眼于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教育的统一,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11]学校创新力要素分析应该从教师和学生经历中发现有利于创新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学校创新力构成要素分析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总结长期对学校教育创新活动的观察,特别是在本研究开始以来,与课题组同仁多次探讨,并且对身处一线的校长、教师进行访谈,以对学校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形成与发生的完整过程的审视来构思研究的话语体系。我们的研究试图从“学校战略”、“学校特色”、“学校教师”、“学生经历”以及“学校历史”的视阈来厘清“中小学校创新力”的内在核心要素(见图6-1)
图6-1 中小学校创新力要素环状图
中小学校创新力要素分析研究的话语体系是围绕5个视阈,20个分析单元构成(见表6-1)
表6-1 中小学校创新力要素分析研究的话语体系
学校战略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出发点,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主要依据,就学校教育的整体创新发展而言,对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在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上实际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过程。在这个视阈中,战略人物的学术造诣和品格决定了这所学校是否具有敢于突破、勇于改革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胆识,是否具有目标设计与决策认证能力,以及学校资源整合与经营的能力。正确的目标认知和战略行为决定了这所学校倡导的价值模式及价值成长的形态。学校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否通过构建科学的行为体系,和谐形成的公关形态,有效地沟通和传播促使全体员工趋于共同的认知,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有机体,成为一个具有较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教育生态系统,以期达到学校创新发展、持续发展、有序运行的效果。
学校特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外显形态,指的是一所学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学校特色就是和优化的学校个性。具有特色的学校,具有合理的教师结构,各个学科具有出色的领军人物;具有特色的学校,具有本校独特的课程结构及颇具特色不断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特色的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各学科的领军人物的带领和指导下,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与时俱进,寻求实效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具有特色的学校,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投入体系,让学校设施最大效益地为实现学校战略发展服务。
学校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本力量。教师职前与职后的求学经历及治学品质,会集中表现在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社会视野以及职业操守等方面。一所具有创新力的学校,从制度伦理的角度来说,应该匹配利于培育与生成教育创新的人事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对于教师不同水平和范围的创新,应当受到什么样的组织、激励、制度的维护以实现持续发展,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消弥创新面临的不确定环境,提高他们对于自己创新成功甚至回报的期望。教师团队才可能有创新的冲动和行为;教师个体创新的行为才有可能逐步积淀优化为教学风格,形成优良的教学思想。
学生经历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果实。“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所具有创新力的学校,致力于服务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致力于服务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理解、宽容、同情”等积极的情感态度;在公共领域能否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并运用智慧、敏感与勇气去思考行动,与他在学生时代的经历呈相关。班集体是学生经历的特定场所,它的成员和构成对学生个体成长经历的影响是巨大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新型的课程生活丰富多彩……无一不是强调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课程目标,充分地尊重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弥合个体知识学习与精神构建的断裂;通过蓬勃的社团活动和成就管理及激励机制的培育和引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和解放,让我们的学校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引领学生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的过程;让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家园。
学校历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每一所学校在发展的过程总是在处理林林总总的矛盾中,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的变迁中,或发展或沦陷。当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具有一种实践的理性,注重沟通和社会关系的构建,适应各种特定条件,这种理性是可解释的、实用的,并通过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和目标确定来调整办学行为的决策。正确地理解所面对的问题,以及以有效的方式行动,这是我们之所以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善待传统来认知一所学校的创新力的原因。又因为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语境和历史背景,这就需要我们从社会资源及审视机制的角度来感知一所学校的创新力了。每所学校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所学校教育创新的历史,我们认知一所学校创新力的同时,将主要关注学校的创新积淀、创新人物、创新行为等这些更有实践价值的因子。
三、学校创新力的影响因素
学校创新力作为一项社会活动,一个综合实践行为的有机整体,难以避免地要和学校内部气候、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联系,为了避免讨论泛化,我们将目光转向学校组织内部审视影响学校创新力的因素。
1.学校文化力
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元素,在以师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和蕴涵的,内在的凝聚力,外在的辐射力,是促进师、生、校和谐发展的原动力。这里的学校文化是指隐性的学校精神、组织气候、心理定势。学校是否具备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否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组织气候,是否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创新成果、获得过成功,对当下的学校创新动力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学校当下的创新主体具有强烈的隐喻、暗示作用。在这种激励和暗示下,行动目标和期望界定得很明确,人们被给予适当的授权,以及新的创意易于被接受,人们希望能够做到最好,学校组织和师生会将求异、试验直至创新作为理所当然的、自然的行为方式而加以追求。另外,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能否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是创新力形成的重要的条件。学校营造轻松活泼的校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才能使教师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状态下充分发展其创造个性。
2.制度影响力
制度就是规则,制度把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以及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并按照一定秩序促进目标行动和运动。有效的创新制度可以吸引创新资源流入,并保证组织的创新活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流入国,也是最大的人才流动意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有目共睹的,但面对越演越烈的国际竞争,美国动员国家力量确立了更高、更全面的竞争力目标。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繁荣经济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长达500多页的咨询报告——《迎击风暴:为了更辉煌的经济未来而激活并调动美国》(Rising Abovethe GatheringStorm:Energizing and 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该报告在分析了美国创新力、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危机后,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其中有两个方面内容直接与教育有关,进而提出了非常具体的20条行动措施,多数与教育科研相关。在此基础上,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于2006年2月2日正式签署《美国竞争力计划——在创新中领导世界》(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 Leading the World in Innovation),宣称“为了保持美国的竞争力,我们的承诺是最为必须的:我们首先必须继续在优秀人才和创造力上引领世界。在我们的整个经济中鼓励创新,并让我们国家的孩子们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12]美国以国家战略的形式保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并以完整的制度体系保证战略的实施,让我们感叹之余不得不对制度影响创新力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对学校而言,学校内部制度的自我创新并且明确鼓励支持和奖赏创新的导向,对学校创新主体的创新动机激发、创新结果保护的作用是巨大的。
3.学校领导力
学校领导者对学校创新力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学校领导者的风格往往决定学校的风格。学校领导性格就是学校性格,同时又直接决定学校创新力的水平。因为领导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学校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那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的协作和融合,以确保最佳方法在学校中的推广和充分运用。有人将领导风格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强制型、权威型、亲和型、民主型、领跑型和辅导型。Hay集团总裁莫瑞博士(Murray Dalziel)认为,最具创新力的企业领导风格通常为权威型、亲和型和辅导型这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领导风格往往能够提供明晰的愿景与方向、培养团队的和谐以及关注个人的长期发展,因此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莫瑞博士认为:“一线经理很容易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结果的改变,但企业的高级经理则需要通过改变领导风格来改变团队的氛围,从而影响团队里的成员。”[13]莫瑞的分析虽然是指向企业领导,但对学校领导同样有着借鉴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