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学数学说课范例
《认识东西南北》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教材第三册86~87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意义
在学习课本之前,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认识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做支撑,但是还是比较容易混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在亲身经验中理解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形成方位观念。这一内容是学生以后认识平面图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并培养其初步的空间概念。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2)学生能主动与同学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发现东南西北排列规律,用所学的确定方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使其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1)编排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呈现夜晚确定方位的星空情景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借助北极星、太阳、年轮、指南针等事物,正确、迅速地辨别方向。这样安排,意在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归纳、整理出确定方位常识,把经验系统化、数学化。“想想做做”加强了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加深对方位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
(2)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3)教学难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并在实践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时注重活化教材,注重强化体验,注重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参与中寻找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在课中探索中发现新知,构建新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在课后延伸中提高知识应用的意识,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故事引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子在大树林迷路,天黑还没有走出大树林的动画情境)
设问:小兔子只记得外婆家在北边。你们有办法帮小兔子辨清方向,找到北方吗?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能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且把问题情境故事化,符合儿童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的心理,利于集中儿童的注意力,诱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孩子更多的联想。]
(2)学生交流
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索、了解到的有关辨别方向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击“看太阳、看年轮、看北极星和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等相关课件,和学生一同归纳、整理出辨别方向的常识,完成板书。
(相关资料:①看北极星辨别方向。闪烁的北斗七星及北极星课件;②看太阳辨方向:国标本语文教材儿歌;③看年轮辨方向。《蓝猫淘气三千问》片段;④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的使用常识。)
[把教材中的练习提到前面教学,活化了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探索空间,也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从而让他们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3)评价反馈
综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询问学生各种信息的来源。通过语言激励和奖励知识书签,肯定学生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具导向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体验感知,辨清方位
(1)在教室找东南西北
①操作:根据辨方向的几种方法,学生灵活选择运用,然后在墙上贴上东南西北。
②观察:黑板、宣传画分别在哪一面墙上?
③发现规律:让学生身体转一圈,指说东南西北。
④应用规律:正确定位。
a.学生面朝一方,闭眼猜猜三个方位。
b.完成练习书上的说一说和填一填。
c.游戏:机器人(教师做遥控器发出指令,学生当机器人指出方向)
找朋友(说东道西、说南道北)
[通过学生最熟悉的场景——教室来观察东南西北,并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活动促进儿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2)看指路牌做小导游
瞧,这是我们学校的指路牌。你知道哪面是北?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当一位小导游介绍学校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吗?
(3)找座位
小明拿的是东区3排6号,小军拿的是西区3排5号,他们两人能坐在一起吗?为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
3.总结延伸,实践应用
(1)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知识延伸
课件:知识姐姐介绍其他辨别方向的知识。例如,我们的房屋一般门都是朝南开的;积雪先融化的一面是南,后融化的一面是北;蚂蚁的洞口大都是朝南开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用上小眼睛多观察,开动小脑袋多思考,我们一定能掌握更多辨别方向的本领。
[这是知识的延展,有使用性,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确定方向的乐趣。]
(3)实践作业
完成“小眼睛找一找”
小眼睛找一找
小朋友站在操场上,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把它记录下来,填在下面。
(操场观察方位图,略)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相关作业大多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并有层次的步步推进,教材安排的练习来源于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小眼睛找一找”的作业是一项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确定东南西北,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交流观察成果,并在相互评价中修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确定位置的实际能力。
(本范例选自陈元红:《新课程教材说课系列——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生日快乐》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践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苏教版)第24~25页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是安排在“年、月、日”单元之后的一次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教材首先呈现一副同学过生日的场景图,引出过生日的话题,通过猜想几个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基本知识。然后通过想一想为什么小华12岁只过了3个生日,复习了有关闰年的知识。最后安排小组活动:猜猜各人生日到统计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等,围绕生日,综合地运用了年、月、日的知识和统计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在实践的过程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的参与和合作意识。
(2)渗透孝敬父母、热爱家庭的思想教育。
4.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个、生日蛋糕一个、每小组一张统计表、每位学生作业纸一张、年历卡一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时注重活化教材,注重强化体验,注重深化应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边解决问题边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师出示蛋糕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老师带这个蛋糕来干什么吗?今天我们来过一个集体生日。首先,老师衷心地祝大家生日快乐!
(多媒体显示“生日快乐”)
(2)会唱生日快乐歌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多媒体显示过生日情景图,师生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齐唱生日快乐歌。)
(3)过渡:照理唱完生日快乐歌就该吃蛋糕了,可今天这个蛋糕暂时还不能切。老师遇到了一个与生日有关的问题,你们愿意一起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一起高高兴兴吃蛋糕,好吗?
(4)这些问题被设为一、二、三、四共四个关,让我们抓紧时间,先来闯第一关。
2.闯关解决实际问题
(1)第一关:猜一猜
①师:有几位小朋友听过我们在过集体生日,也赶来凑热闹,让我们来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②多媒体逐一显示第24页上面的四幅图,配音如下:
a、同学们好,我是小红。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
b、同学们好,我是小明。我的生日是8月的最后一天。
c、同学们好,我是小芳。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
d、同学们好,我是小亮。我的生日是第三季度的第一天。
③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先独立想一想,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反馈,结合学生的回答,复习大月、小月、闰年、平年和季度等知识。
⑤你能模仿刚才的几位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变成一道猜一猜的题目,也让其他同学来猜猜你的生日吗?
⑥指名几名学生交流,猜一猜。
⑦在小组里猜一猜。
⑧小华今年12岁,她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他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为什么他只过了三个生日呢?
a、学生猜一猜,并说说猜测的理由。(若有困难,可启发思考:小华12岁只过了3个生日,可以推想小华的生日应该是每4年过一次,这只能是闰年的2月29日。)
b、你还能猜一猜小华是哪一年出生的吗?你是怎么想的?
⑨小结:第一关顺利通过。
(2)第二关:问一问
①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我们班有些同学的生日在1月份,有些同学的生日在3月份,那么,到底有几位同学的生日在1月份,几位同学的生日在3月份呢?我们不知道。下面我们就通过相互问一问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分布情况好吗?请各组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按组号依次报生日,填好统计表。
出生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 0月 11月 12月
人数:
②各组统计。
③交流汇报。师根据各组的汇报完成汇总后的统计表。
④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汇总数据,完成作业纸上的条形统计图吗?
⑤反馈评议。
⑥你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反映出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提出哪些问题呢?在小组里交流。
⑦反馈交流。(以一小组为主,其余组可补充)
⑧小结:顺利闯过第二关。
(3)第三关:算一算
①根据条形统计图中反馈的数据,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填入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②反馈校对,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再一次明确季度的含义。
③小结:顺利通过第三关。
(4)第四关:小小设计师
①做两个调查:
a.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吗?
b.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②结合调查情况,教育学生要关心、热爱爸爸妈妈。
③为爸爸妈妈做一次生日的活动设计。
④课外作业:回家写一个小练笔,把自己的设计写下来。
3.在优美的《生日快乐》音乐声中共享生日蛋糕
【范例点评】
本课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实践活动课的特征。全课以“生日快乐”为主线串联起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单位目标的达成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程度。结构上,全课营造的学习氛围比较轻松活泼;内容上,有有关年、月、日及统计等纯数学知识的综合,也有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课堂上学生不仅尝到了精神食粮,还品尝到了物质食粮(生日蛋糕),精神上、心情上都很愉悦。
课堂实录与点评,略。
(本范例执教者:江苏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周晓萍;评析者:江苏无锡市东湖塘中小学陆胜新)
《生活中的负数》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陈桂琴,来自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生活中的负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材准备、教学过程这五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生活中的负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小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负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地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上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才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拓展正负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示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将两课时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并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根据教学目标的导向,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是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四年级学生学习负数,无论是从知识的积累,还是认知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自然数已经非常熟悉,接触并简单了解与正数相对应的负数,可行又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非常高。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紧紧扣住生活实例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还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如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温度计教具、学习记录表。
以上所有的分析和准备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服务的。为了全面、准确地引导学生认识负数,实现教学目标,我努力以学生的思维生长点为教学纽带,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感受新知,沟通联系、丰富认识,回归生活、内化理解,总结全课、拓展延伸五个环节。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他们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而新课伊始,我就抛出几组思维价值较高的问题,如这个学期,我们双峰小学四年级转进学生8人,五年级转出学生5人;文具商店买进2箱铅笔,卖出了2箱铅笔;公交车在烟水亭站上了7人,下了4人等,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老师将转进和转出、买进和卖出信息及上车人数和下车人数记录在学习记录表中,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用符号√×来表示负数,还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左箭头和右箭头表示,还可能用笑脸、哭脸,正号或者负号等方式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着本质上的联系。紧接着,我又追问:刚才大家表达的意思,只有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种统一的表示形式让全世界的人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认识负数,也就是用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进入了学生的视野,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体现了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感知新知
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索出用正号或负号的方法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水到渠成的引出并板书课题负数,适时教学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利用课件播放古今中外的有关负数资料,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前年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比咱们中国晚了数百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负数的历史,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数学是现实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渗透符号思想,从史料中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名族自豪感。
第三个环节:沟通联系,丰富认识
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温度。首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相关知识,接着课件播放,用温度计显示的海口、九江、哈尔滨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交流、感悟,并正确说出零摄氏度的含义和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还特别要求学生借助温度计说出海口的最低气比零摄氏度要高,哈尔滨的气温比零摄氏度要低,从而使学生体会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零为分界点的,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
活动二: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海拔高度。在课件播放直观图以后,学生对什么是海拔高度可能会不明白。首先,让学生明确虚线表示的是海平面,海拔高度就是与海平面相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观察图,从中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讨论,明确标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的方法,为学生初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再次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
活动三: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体会正数和负数与0的大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小白鸽回家的练习。请学生将课件出示的身上写有数字的小白鸽送回标有正数和负数的房子。最后,可能有学生对0和8拿不准。于是,我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辨析0到底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有了前面的认识,温度计是以零摄氏度为临界点的,零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相信一定能理清0与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既比正数小,又比负数大。我适时板书这个结论后,追问:那8是什么数呢?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正数前面的“+”号可以省略不写的。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深化学生对负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当然,生活中除了温度、海拔高度,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负数。
第四个环节: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在课堂数学和生活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利用课件出示三道练习题:
1.电梯中的正、负数。李叔叔和张阿姨都从联盛购物广场地面一楼乘电梯,李叔叔去六楼开会,张阿姨到地下一层超市去购物,他们分别按电梯里的哪个键?
2.银行存折中的正、负数。小明爸爸的存折上显示:2011-3-30工资2600,2011-4-3,水电费-180,请你说说2600元和-180元表示什么意思?
3.方向中的正、负数。在课件出示的图中,每一个小格代表1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米处,(1)小华从0米处向东行5米,表示+5米,那么,小华从0米处向西行3米,表示为多少米?如果小华的位置是在7米,说明他是向什么方向行了多少米?如果小华的位置是在-8米,说明他向什么地方行了多少米?
当学生完成了以上的练习,老师再次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数和负数呢?你能说说吗?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经历了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过程,并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情境中加深了其对负数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感受着负数丰富的现实背景和数学价值。
第五环节: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课堂活动进行到此,已经接近尾声了,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对全课进行回顾总结。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题板书完整:生活中的负数。
教学不仅仅止于课堂,应该延伸至课外。为此,我对教材进行拓展,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后就小学生应该收压岁钱吗这个问题发表观点并进行统计,认为应该收的用正数表示,不应该收的用负数表示,保持中立的用0表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呈现出了不同的趋势,借助正负数他们就能表示出自己的态度,再次回眸,学生对正数又有了系统的认识。接着,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拓展了负数的应用范围,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用正负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是教学内容的缩写。本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教学重难点突出,可以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记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既充分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老师、评委指正。
谢谢大家!
【范例点评】
纵观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陈桂琴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说课,她的说课给人以“清——平——实”的感觉。她的设计是老师追求简约求实的境界,是学生感受数学魅力的课堂。
陈老师说课设计,条理清晰,论理有据。教材分析透彻,教学目标定位准对教材有机整合,特别是她的教学过程设计采用“问题与探究——探究与感知——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方法,教法与学法紧密联系,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增进学生对负数的理解,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人际认知环境,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注重课堂资源的开发,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家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本节课中,陈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很好地诠释了“周围的世界是数学课程之源”这一理念,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如“电梯中的负数”、“包装袋中的负数”、“方向中的负数”等等,整个设计从“生活记录——史料介绍——发现生活——构建新知——运用新知——深化新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面对教材就像一本十分吸引人的故事书,一气呵成地去完成解读,随着知识向纵深呈现,心理不觉得累,而是抱着依着期待的心态,获取“真知”,从而印象深刻。
2.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需要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中,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数学活动机会,从本校“这个学期四年级转进来8人,五年级转出去5人”引出为了明确表示转进和转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然后又通过出示“三个城市的温度”及“珠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进一步进行负数的学习,运用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使思考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真正经历了“负数”的形成过程。这种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深刻体会到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之,陈老师的说课设计注重数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相信按这种设计实施教学一定会使课堂充满新气息和新活力。
(本说课稿选自江西省中小学优秀教师说课示范录像,说课教师:九江市双峰小学,陈桂琴;评课者:九江市教科所,朱菊。)
《激情奥运(一)》
——王燕妮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8页。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本节课是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是以“奥运会”为主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本课分两个课时,根据教材的难易度分析,我估计学生最熟悉的运动员是刘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教材适当调整。在本课我以“刘翔夺得世界冠军”为主题作为第一课时,充分地利用有关素材,开展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乐趣,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数学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和位置的猜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激情奥运”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猜一猜、论一论等教学活动。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五让”的特色:
1.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
5.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习课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2.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3.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4.憧憬未来,迈向2008;
5.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教师激情导入:“这是中国奥运健儿在世界赛场奋斗拼搏的画面。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奥运的赛场上徐徐升起,当嘹亮的国歌声在你耳边响起,作为一名中国人你们激动吗……”
引导学生围绕“奥运”充分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这里预计课堂的气氛会热烈起来。)
(2)出示课本2004年雅典奥运奖牌榜(略)
让学生思考,从这个奖牌榜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再出示新中国在1984年第一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成绩:(略)
引导学生再观察讨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表成绩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展开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引出本课的课题:激情奥运(板书)
2.演示导练,综合应用
(教师引入和放录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的录像。)
(1)综合应用,提升基础
①出示书本的表格,计算: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这一练习是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应该不难算出。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答。让然后小组互评,得出:
刘翔比特拉梅尔快:13.18-12.91= 0.27(秒)
刘翔比加西亚快:13.20-12.91= 0.29(秒)
特拉梅尔比加西亚快:13.20-13.18=0.02(秒)
小结:“同学们!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②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会再次提问学生,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奥运110米栏的记录是12.95秒,你们知道,刘翔破了奥运记录吗?”“刘翔的时间比奥运记录缩短了多少秒呢?”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很容易脱口算出:12.95-12.91=0.04(秒)
③看谁判断最准确
出示书本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
“下面的两幅图,哪幅是男子110米栏的冲刺画面?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准确判断,为什么?”
这一道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实际数据去判断。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我估计不少学生会猜错。这时,我会引导学生把第一小题表格中的数据与两幅图联系起来,进行对比、推理和判断,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知:第一名刘翔比第二名特拉梅尔快了0.27秒,而第二名比第三名只快了0.02秒,那么相差时间的多少与实际相差的距离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会展开争论,达成共识:原来相差的时间越少,相差的距离就越短;相差的时间越多,相差的距离就越长。)
依照以上的引导,学生会推导出第二幅画才是正确的冲刺画面,最后我播放刘翔在奥运会决赛的冲刺画面进行验证,并且表扬判断准确的同学,以及进行小组评价。(小组评价)
(2)加深情感,巩固提高
①唐功红是本届奥运会的75千克以上级举重冠军。在决赛中,亚军韩国选手张美兰抓举成绩是130千克,挺举成绩是172.5千克,张美兰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比唐功红少了2.5千克。唐功红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说多少千克?
130+ 172.5+ 2.5= 305(千克)
②奥运会男子跳水3米板比赛,中国选手彭勃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金牌,总成绩是787.38分。比获得铜牌的俄罗斯老将萨乌丁高了34.11分,而萨乌丁比获得银牌的加拿大选手德斯帕蒂少了2.7分,那么德斯帕蒂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787.38-34.11+ 2.7=755.97(分)
③在雅典奥运会上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分别如下:
问:刘翔四次比赛的平均成绩是多少秒?(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3.27+ 13.26+13.18+12.91)÷4≈13.16(秒)
【设计意图】前两道题计算的难度稍微增加,分别是有关举重冠军唐功红和跳水冠军彭勃的题目,主要巩固应用小数加减法。第三道题是刘翔由预赛到决赛四次的比赛成绩,既让学生了解刘翔的比赛情况,又进行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为深入开展本专题练习做好铺垫。在教法上,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练习,再进行简单的评说,对全对的同学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展开小组评价。
(3)活学活用,提升能力
播放刘翔取得世界冠军时,记者访问他的片段。教师结合片段中刘翔感慨的话,再激情引导,更加激发学生对刘翔的敬爱,对学习的热情。
①练习第78页的第四题的图:“已知第1栏至第10栏,每栏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这道题有两个意图:第一是考查学生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第二是让学生明白十个栏架之间共有几个间隔。我会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进行汇报。
正确的解答是这样的:(110-13.72-14.02)÷9= 9.14(米)(板书)
我估计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课件显示:(110-13.72-14.02)÷10= 8.226(米)】。不少学生会认为从第1栏到第10栏有10个间隔,所以会除以10。这时,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一格一格地数出来。原来:第1栏到第10栏是有9个间隔距离,正确的应该除以9
②为了检查学生的巩固情况,我还设计了以下两道练习题:
A.女子1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1栏的距离是13米,第1栏到第10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相等,第10栏到终点的距离是10.5米,求每两栏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图略)
(100-13-10.5)÷9= 8.5米
B.男子400米跨栏,从起点至第1栏的距离是45米,第1栏到最后1栏,每两栏之间的距离都是35米,最后1栏到终点的距离是40米,求400米跨栏共设置了多少个栏架?
(400-45-40)÷35+1=10(个)
设计意图:以上的专题练习,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会灵活运用,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我的教法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计算、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与评价等数学活动,学得深透、练得扎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3.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数据,自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在小组中解答。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憧憬未来,迈向2008
教师激情导入:“千年文明史,百世奥运情。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屏幕上闪烁的倒计时,听到这催人奋进的奥林匹克进行曲,你们有没有想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呢?”
出示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动画和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统计图(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竞猜。猜一猜,我国在2008年的奥运会可能取得第几名?可能会取得多少枚金牌,哪些项目可能会取得金牌?……
再次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把竞猜的结果与今天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把这篇日记保存到2008年,见证北京奥运会。
5.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所练内容,质疑问难,归纳总结,提高本课知识的通过率和巩固率。最后,我布置第二个课后延伸的作业,要求搜集奥运会或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综合应用。
课外学习网址: http://www.beijing2008.com http://www.sport.org.cn
(四)说板书设计
(出示课件)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既结合学习内容,又突出奥运的特色以五个吉祥物——“福娃”来进行小组评价,体现板书设计的美观、实用和特色。
(五)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奥运圣火,点燃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激情奥运,释放着同学们对奥运的激情,更激发着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欢快而丰富,紧张而充实,将真正感受到奥运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008,我们期待中国健儿更加辉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就让这飞翔的五环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飞向2008,飞向奥运赛场吧!
【范例点评】
王燕妮老师的这份说课稿堪称完美,是一篇堪称典范的说课稿。其具有以下几大优点:
第一,教学准备充分。课前教师准备第28届奥运会有关的数据、110米跨栏决赛的实况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同时,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第28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和有关运动员信息等。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课堂上播放小学生非常熟悉的奥运会运动员,特别是刘翔的竞赛片段,有效地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情境。这种安排不仅能引导学生全情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而且同时渗透了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第三,学法上突出“五让”特色,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课是综合练习课的特点,富有创意。
第四,教学程序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激情导入,激发兴趣、演示导练,综合应用、合作探究,提高能力、憧憬未来,迈向2008、课堂总结,课后延伸。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此外,说课教师还对重要的环节设计阐述了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说课要重视说“理”的特点。
第五,特别说课最后的“说预期效果”,教师激情结语,让听课者充分感受其“心”其“情”。听课者的情绪与之产生共鸣与共享。
《灵动的课堂,和谐的发展——位置与方向》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灵动的课堂,和谐的发展——位置与方向》说课。
《位置与方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确定位置的感性认识,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已经能够知道上、下、左、右等方向和行列来描述位置。本节课,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立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这一知识对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全面的感知和体验事物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在单元主题图中呈现了公园定向原野赛的情境图和“公园定向运动图”,通过现实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安排,使学生了解、确定位置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1体现了在确定1号检查点位置的情境,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立物体的位置。“做一做”则呈现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新知。例2呈现了小组合作制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建筑物的位置。通过集体展示和汇报交流绘制方式,使学生知道在途中标出物体的位置。联系三当中的4个练习则是分别针对两个例题而进行安排设计的。通过不同的层次和深度,让学生在训练和活动中,达到巩固和反馈新知的目的。根据对教材的反复咀嚼和深入品味,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为如何根据方向和位置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则是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学习,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活泼,富有新鲜感。随着年龄增长,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有所提高。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此,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进行合作与交流。
一堂好课,目标是根,主线是枝,细节是叶。下面,我就从目标、主线、细节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运用,掌握通过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大胆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概念。
3.了解确定位置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精心的预设和鲜活的生成才能构成灵动的课堂。
为实现上述三维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预设了以下五大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三分钟)
2.深入探究,确定位置(约十分钟)
3.动手操作,内化新知(约十五分钟)
4.分层训练,巩固运用(约十分钟)
5.全课小结,畅谈收获(约两分钟)
接下来具体进行介绍和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弗鲁登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根据课程标准对第二学年段数学教学的要求,我预设了一个“喜迎南昌七运会,定向越野赛”的情境。教师适时介绍定向运动的概念,运用地图和指南针到访地图上所指示的各个坐标,并且告知学生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接着,让他们明白,要参加定向运动,我们要具备看图的本领才能准确地找到目的地。此时,教师相机进行课题板书,这样通过创设活动情境,顺势导入新课,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确定位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源泉。在越野赛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如何准确地找到1号点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地形图,借助尺子量角器等工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说给组内同学听。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当学生汇报时,我要求说出他的具体操作方法、怎样量的、怎样想的。估计学生会说: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度的方向,或者1号点在起点和偏东60度的方向。教师强调,一般我们要从角度比较小的方向来说,通常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紧接着可以再次安排强化环节,让学生量给同桌看说给同桌听,这个时候顺势小结,只有在明确方向和距离时,我们才能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同时板书:方向、距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设计使我们的数学更注重体验学习。在确定了1号点的位置后,课件播放画外音:“同学们太能干了,我想邀请你们去我家玩,你们愿意吗?”然后,安排教材中的“做一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说出游泳池、学校、邮局、书店的具体位置,这里采取先独立填写,再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当今社会是以合作求生存的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2的教学我按照“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程序进行,将例题内容改为“我为学校画张像”。课前搜集一些本校的建筑物的位置,如教学楼、实验楼、跑道、篮球场、花坛等,让学生画自己的学校,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恩格斯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明确需要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学生在绘制时可能有很多种方法,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展示和交流,再比较各种方法,并说一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可以用一条注有数段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并引导学生按通常使用的方式绘制示意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一般画法绘制学校平面图。
(四)分层练习,巩固训练
在练习环节,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巧用、妙用、创造性的用。通过练习,让学生成为捕捉数学信息的人、探究生活奥秘的人、运用数学知识的人。南昌在今年十月份将要举办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为此,对于练习3的第一道题,我通过“喜迎七城会”的形式来呈现,让学生做城运会志愿者,在地图上进行确定方向的练习。练习的第二个层次是第4题,我安排了一个竞赛,那就是“谁是作图小能手”,让学生运用新知进行绘制、交流、展示、评比,最终选出作图小能手。
(五)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最后两分钟,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谈谈学习的收获、学习的启发,甚至由这节数学课想到的种种。既对新知进行了回顾,又而且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我力求做到在情境中导入,在探究中求知,在关键中操作,在练习中提升。我坚信这样的数学学习,一定会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就像我今天说课的题目一样,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灵动,学生的发展会更为和谐。
谢谢!
【范例点评】
张珂老师的说课能够运用课程标准的理念统领说课的全部内容,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说课的实质,是一节很好的说课示范,具体有以下四大特色:
(一)层次清楚,安排合理
说课过程中教师没有一味地进行说课环节的划分,而是将说教材、说学生、学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了很好的整合,既不拘泥于形式,又很好地落实了说课的实质。而且,各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完整性和统一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关注学生,以人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说课中,教师始终定位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情分析恰当,教学环节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越野赛的情景,安排了为学校画像的练习,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设计新颖,勇于创新
说课中的核心环节是说教学过程,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流程清楚,把全课安排成五大环节,既独立成章,又紧密联系;既叙述清晰,又详略得当。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敢于创新,真正做到了创新使用教材,如将教材的例题改为“为学校画像”,安排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环节,做到有层次的安排,有坡度的设计。
(四)语言亲和,形象大方
张老师能很好地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说课安排展示出来,各个环节的控制恰到好处,语言描述清楚自然,听者很容易清楚明白地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的呈现方式。整个说课环节,教师仪态大方,举止端庄,语速适中,语音标准,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本说课稿选自江西省中小学优秀教师说课示范录像,说课教师: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张珂;评课者:江西省教研室,宋显庆。)
《长方体表面积》
原稿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三期
(一)说教材
长方体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方体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于在计算中出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建立在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让每个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让学生标出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然后自主概括表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注:说教材是指教材地位与作用,教材的结构分析与处理要指出“为什么会出现错误与针对的教学措施是什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操作能自主探究出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2.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及创新能力。
3.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性。
注:认知目标的确定不够全面、准确。既然教法采用“探究→建构→应用拓展”的主线,那么目标就不应该仅限于探究意义和计算方法一点上。
(二)说教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与探究建构认识结构应用于拓展”的教学方法,倡导为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变化能力而教学,教学过程充满探索、合作、交流的气息。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者提供有关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获得新知识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归纳来掌握知识,这既是教师的教法,也是学习的学法,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空间的观念,本节课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教法得当,但对为什么这样教说得不够。
(三)说教学程序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教学时要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开始我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牙膏、扑克、香烟、火柴等包装盒,让学生明确包装需要计算包装纸的面积。通过捕捉生活中常见的包装问题,将学生自然带入求知的情境中。
2.给出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教材内容,围绕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牙膏盒等,问:同学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根据情境学生可能提出:(1)表面什么意思?(2)包装纸的面积是不是同一个面积、一个面积地求?(3)求包装纸的面积至少需要知道多少个已知条件?与什么有关系?
3.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有了问题就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常见的解决策略如转化、实际操作、探索发现、猜想验证等。能否真正成为知识构建活动的主题,关键取决于师生角色的转换。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发现——交流——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数学材料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归纳,通过这些数学探究活动去获取知识,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注: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手动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增强了探究问题的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在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方面有了提高。
(1)动手操作,观察感知
首先让学生将自带的纸盒拿出,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
师:谁知道表面是什么意思?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自己动手展示纸盒的表面积并归纳表面积的意义。教师板书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自我探究,发现方法
师:求长方体表面积就是求几个面的面积?(六个面的面积。)
至少要知道哪几个条件?为什么?(长、宽、高)
注: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在推导方法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引导学生从意义出发,来认识和掌握方法;反过来,又能从算法的探索归纳中,加深对意义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合作交流,总结规律
师:请同学们开动脑子想一想,能不能通过剪一剪,看一看,做一做,探索出求表面积的方法?(可四人一组互相配合,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分小组交流
各组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把长方体分成6个面3个部分,如图3-1所示。
图3- 1 第一种情况
归纳板书:长方体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第二种:把长方体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
图3- 2 第二种情况
(长×宽+宽×高+长×高)×2
[(长+高)×宽+长×高]×2
[(宽+高)×长+高×宽]×2
归纳板书:长方体的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学生汇报后,电脑动态分别演示两种推导思维的全过程。
(4)学生自学例1,并交流
图3- 3 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4.实践运用,灵活计算
(1)实际测量:量一量你们自带的纸盒的长、宽、高(保留整厘米数),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做一做。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求图3-3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高的单位:厘米)
此题可能出现以下解法:
A.(6×6+ 6×12+12×6)×2 B.6×12×4+6×6×2
C.6×6×2+ 6×12×2+ 12×6×2 D.6×6×10
注:由于数学的难点分析不足,目标的确定不够全面,练习的层次、密度,变式与拓展上明显不足,对这样的设计目的,预期的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哪些作用等方面也未做交代。
5.引导质疑,总结全课
鼓励学生针对结论质疑,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6.巩固新知,反馈信息
布置作业:略。
7.调查研究,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到市场上调查火柴盒、香烟、扑克的包装情况。请将10包火柴进行包装,你能想出几种包装方法?市场上是哪一种方法?它们的表面积各是多少?
通过研究调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到“知识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去”的道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及创新意识。
注:质疑讨论及调查研究都有较好的设计,遗憾的是没有能展开及进一步就怎么样和为什么作些说明。
【范例点评】
《长方体表面积》说课设计采用“问题与探究→建构认识结构→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方法,教法与学法紧密联系,使课堂成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构建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际认识环境。具体如下: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实物出发,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并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尝试、比较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课的精彩之处在于学生学习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课程中比较注重新传授过程的设计,练习层面层次化略显不够,联系设计目的与预期效果要进一步交代,过程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说理还不够贴切。
(马红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