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小学信息技术说课范例
《创意小比拼—“金山画王”中几何图形工具的应用》
——华景小学 侯林英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侯林英,来自华景小学,我说课的内容是《创意小比拼—“金山画王”中几何图形工具的应用》。
(一)说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对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分析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加入了《金山画王》这一模块内容的学习。“几何图形”工具是《金山画王》中的学习内容,主要结合“画板”中的各种工具展开学习。本节课就是在学习了“画板”中笔、倒色桶等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对“画板”工具的应用进行延伸和拓展。
(二)说教学对象
接下来我谈谈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他们已掌握了正确开关机、鼠标的操作、简单的W INDOWS操作及《金山画王》中“画板”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活跃。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金山画王”有很大的兴趣,但综合应用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目标
1.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画板上几何图形工具,能够在画板中利用各种图形(直线、圆、矩形、圆矩形、五角形、六边形)工具进行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工具,结合笔、倒色桶和橡皮擦等,绘制图形并合理搭配,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对获取、筛选、加工、表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在动手制作、欣赏、品味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内在美,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艺术素养。
2.由教学目标我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几何图形(直线、圆、矩形、圆矩形、五角形、六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2)“画板”工具的合理使用。
3.教学难点:熟练操作几何图形工具。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数学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情境教学。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有机结合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
学生在“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提高课堂40分钟的战斗力与生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学目标和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是情境导入。播放一幅画“温暖小屋”让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这幅画由圆形、正方形、矩形等组合成。
老师点评,并补充圆矩形、多边形(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几何图形时没学过这两个概念,所以要解释一下其特点)。
接下来提问:这些几何图形在《金山画王》中也能画出来,比一比谁能找到这一工具?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热烈地反应,由此揭示课题——“几何图形”工具的应用。
2.进入新课
任务一:探索“几何图形”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
①5分钟让学生动手探索工具操作方法及特点。
②学生小结探索内容。
③老师点评,并示范讲解重要步骤,加深学生印象。
④学生自由练习,深刻体会每个图形的画法。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的示范操作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要领,有利于进一步的探究学习。
3.第三阶段是巩固练习
(1)学生利用工具探索完成任务二:“绘制漂亮几何图形”(播放几何图形)
这部分主要是笔、色彩和几何图形的初步结合,要突破的重点是:各项工具的合理使用。
①老师巡视学生对工具的选用情况,发现大部分画出来的效果跟老师的不一致。(播放同学的画)
②接下来学生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情况并尝试找出解决的方法。
③接着学生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点评,并做重点突破:绘制几何图形时,不能在“画板”中先选择笔工具,正确的选择顺序:几何图形—>几何图形中的笔工具—>颜色、粗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掌握工具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二的基础上,进入了思维拓展阶段
(2)任务三:“创意小比拼”——“画板”基本工具的深入结合
①老师和学生玩一个图形组合的猜谜小游戏。老师说,学生分小组画,充分发挥想象力。完成一个像“温暖小屋”那样由几何图形组合成的作品。
②各小组按老师口令绘制下列图形并进行想象组合:
a.画一个大圆;
b.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小圆;
c.画一个小三角形;
d.画三个直线;
e.画一个小椭圆;
f.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小圆矩形;
g.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小半圆。
③老师边说边巡视各小组制作情况
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在说步骤时要从工具的选用、图的组合、色彩的选择等给予意见,鼓励学生学习、思考、讨论,自己动手操作尝试。
给学生提示:画圆和矩形,除了用几何图形,还可利用什么呢?(倒色桶);半圆可以由圆怎么处理呢?(橡皮擦去掉一半);可以根据心中的谜底搭配不同的颜色(例如,你觉得是小车的话,那平时你见到的小车颜色怎么呀?)
④揭示谜底并评价作品
各小组互评,说一说其他小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应当怎样修改。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讲讲各小组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如何可以使作品变得更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任务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动手实践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体现了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动脑、动手,练得自觉,学得主动,小组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能力,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用学生的眼光,同龄人的知识层、审美观去评价一幅作品,更多地发现优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下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最后总结及思考问题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工具的使用,肯定同学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许多很新颖的作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用计算机去解决,真正把计算机当做学习的工具。并提出一个小问题先让同学们思索:怎么画两个一样大小的图形呢?
【案例点评】
本说课稿是一篇竞赛获奖说课稿,除说课教师本身表达素养外,该说课稿呈现的以下几个特点是其获奖的主要原因。
第一、在说课稿中,说课教师将学生已掌握的美术、数学和信息技术教育等三门课程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创设了一个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了小学教学综合性特点。
第二,说课教师设置了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有机结合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激发、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
第三,重视了学生的能力训练。任务的设计难易有度,有利于学生探究,使学生有“事”可“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了能力,训练了思维。
第四,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说课教师明确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意图,不仅让听课者明确了其构思意图,而且充分体现了说课要说“理”的特点。
本说课稿美中不足的是在说教学过程时,结构板块不够明晰、完整。
彩色世界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邵胜峰
注:为方便点评,已对原说课稿进行了局部合理调整
(一)教材分析
注:从学生分析的视角“说教材”,既重视了宏观上说出对教材整体感知,理清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前后联系,又体现了微观操作上,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教学目标导向思维,体现了作者设计本课的独具匠心。
《彩色世界》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13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图画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利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要求让学生学会设置前景色、背景色和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色彩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在受到美术教育后最感兴趣的,它蕴涵了许多感性和理性的内容,如黄色象征宁静,绿色代表生命,蓝色象征高尚等,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到理性美的熏陶。
尤其重要的是,按实践经验,学生在掌握了应用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会产生“我也行”的自豪感,学习热情与创作欲望空前高涨,产生适合创造力发展的良好契机,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图功能的使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彩色世界”的丰富内涵——色彩的自然美、人性美,从而使学生通过这节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实验课,体验创造美的快乐。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网页上的知识帮助自己研究或通过学习交流中心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
注:“三维目标”的设置可操作性强。目标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课标精神。目标指向的学习主题明确、行为动词可测、行为条件清楚、目标达成有可预期性。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的功能,学会利用IE浏览器和学习交流中心获取帮助,了解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应用“画图”的功能作简单创作,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感情目标:让学生在自我鼓励、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建立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学习活动,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难点:“彩色世界”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和表现。
(四)教学阐述
注:教学选择从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出发,与课标要求吻合,体现现代教学思想,有创意。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注意将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保持课堂教学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注:学法设计与教学设计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绩效。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了解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环境
注:教学环境设计具有独创性,资源指向性强,有助于确保学习成功。
制作画图学习网站(网址:http://www.huatu.com,提供音频、视频、文字等方面的技术帮助以及部分素材、作品上传、学习交流等)。
(七)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步步为营,导学达标;归纳总结,完成建构。具体阐述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有疑”的状态,便于生成探究学习“问题”,产生学习“任务”。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可用Flash模拟一个场景:美丽江南);接着出示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未涂色的作品由于缺乏色彩而显得单调、不“美”。师生共同生成问题:“怎样使我们的图画更美丽?”教师顺水推舟提出探究任务:请你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给它涂上你认为最恰当的颜色,比比谁画得最漂亮?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诱导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其巧妙之处在于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使学生产生心理冲突,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动手做一做的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注:说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严谨。学习过程细致真实,具体有效,重点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将自主学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选择图画练习涂色,教师巡回指导色彩搭配。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
第二层次:
(1)教师指出画面内容的不丰富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德育教育,集体讨论,引导拓展“彩色世界”的意义——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自我创作一幅体现各种“彩色世界”的图画。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学习网页(提供网址:http://www.huatu.com)。进行比赛,优胜者发奖品:软盘和书签。
(3)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者为A等,操作技能薄弱者为B等。A等学生可让其充分自主学习,B等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个别指导。
(4)集体讨论交流、评选优秀作品,优胜者发放奖品。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线”,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即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效果)。
3.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注:任务驱动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总结,也是教师比较容易疏忽的部分。这里应用归纳与总结的方法,澄清使用画图功能的要点,有特色。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画概念图,互评互助。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八)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于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境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境,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5.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
【案例点评】
邵胜峰老师说课稿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
他的教学思想:既教信息技能,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画图功能的使用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他的学法指导,讲练结合;
他的教法改革,情境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他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评价设计、评选优秀作品都十分优秀。
更重要的是他整篇说课中体现出来的以信息素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激励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篇说课中,我们也可感觉到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达到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和思想品德课程的自然融合,没有为整合而整合的生搬硬套的弊病。
整篇说课可以改进的地方在于: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设置还可更具体一点。
(刘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