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梦游症患者
推荐理由
这组漫画里发生的故事,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看了都会发出会心的笑声。挑战在于孩子们要站在父亲的角度,来揣测面对儿子的雕虫小技时的心理变化。这样的换位思考,非常有利于促进父子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交流。
阅读材料
([德]卜劳恩:《父与子》,第36页,洪佩奇编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
互动式分享阅读
双胞胎姐妹小言和小午,还有男生小政,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三个人和志愿者卓缘姐姐住一个小区,每周六上午四个人一起读一个小时书。
这天,例行的读书时间到了,卓缘姐姐将一本《父与子》放在孩子们面前:“今天我们来欣赏《父与子》中的故事,你们看过这本书吗?”
“看过!看过!”话音刚落,三个孩子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
“那你们对哪个故事印象最深呢?”
“嗯……嗯,反正很好玩的!”
卓缘姐姐也不深追,问了第二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关于‘梦游’的故事。你们都做过梦吗?”
小言不假思索地说:“我很少做梦的。”
做梦,特别是做噩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性心理事件。分享阅读给小朋友一个机会,他们在述说自己的噩梦的时候,就宣泄了紧张、害怕的情绪,当他们得知大姐姐和其他小朋友也害怕噩梦的时候,压力就会减小。无疑,这种交流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只要看了恐怖的东西,晚上就会做噩梦。”小午说着,眉头也慢慢皱了起来,似乎又想起了那些可怕的噩梦。
小政说:“我做噩梦的时候很难受,醒不过来,而且我会梦到很奇怪的东西。”
“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梦游吗?”卓缘姐姐开始切入正题了。
小午立刻抢着说道:“我知道!就是做梦的时候突然起身走来走去,好可怕的!”一对大眼睛瞪得鼓鼓的。
小言连忙点头表示赞同:“而且千万不可以叫醒他哦!这样的话会有很可怕的事情发生的。”边说还边紧张地摇着手,警示大家千万不要这么做。
小政挠挠头赞同道:“我猜,梦游的人会像木乃伊一样行走。”
卓缘姐姐点点头:“看来我们都没亲眼见过梦游,那我们就来看看书里的小朋友是怎么梦游的。”
孩子们纷纷凑到书本前,小政反应最快:“我懂啦!他梦游是假的!”
小言、小午也不甘示弱:“他想吃糖啦。”
“你们都好聪明呀!可以把这个连环画的故事完整地讲一遍吗?”卓缘姐姐设法让孩子们静下心来,一幅幅地品味画中的故事。
串讲故事能练习小朋友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他们的讲述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小政十分专注地看着连环画,缓缓讲起来:“一天晚上,小明睡觉前觉得很饿。他走到书桌前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把它贴在木板上,挂在身背后,像梦游一样走出去了。爸爸觉得很奇怪,仔细看了木板上的字:‘梦游者,不得惊醒,免发危险!’爸爸没有叫醒他。小明拿着糖回到了房间,痛痛快快地吃起来:‘真好吃,下次还可以用这个方法!’”小政的表情也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微笑,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思绪当中。
小政的叙述,完全支持了小言的观点,她立刻兴奋地大声说道:“你们看,我说得没错吧!真的很危险!”
不过,在卓缘姐姐看来,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没有表达清楚。“讲得真好!今天我们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好吗?”卓缘姐姐提议道。
三个孩子立刻兴奋起来:“好啊!好啊!我们最喜欢演课本剧了!”
表演故事,是阅读之后一个重要的反刍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加强人物内心的体验、仔细推敲事件的发展逻辑。如果有角色分配等过程,还能培养孩子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小政第一个报名:“我演儿子!”
小言转头看姐姐:“多了一个人,怎么办?”
还是小午机灵:“你演爸爸,我们增加一个妈妈,我演妈妈!”
卓缘姐姐觉得小午的主意真好,也自告奋勇承担了一个角色:“我演旁白!”孩子们一致通过。
卓缘姐姐(旁白):“一天晚上,小明家。”
小午(妈妈):“小明今天怎么这么不乖,这么晚才睡觉。”小午皱着眉头,颇有“妈妈”的样子,边说还边拍着小言(爸爸)的肩头。
小言(爸爸):“就是啊,明天还要上学呢。”小言也很有“爸爸”的架势,压低了嗓子,用低沉的声音说道。这时,小政(小明)闭着眼睛走出来,两手笔直伸向前方,晃晃悠悠地走向糖罐子。
小午(妈妈)一脸惊讶地看着小政(小明):“你怎么起来了呀?”小政(小明)无视小午(妈妈)的问题,继续朝着糖罐子走去。小言(爸爸)疑惑地看看小午(妈妈):“孩子这是怎么了?”突然,小政(小明)拿起糖罐子,转身准备回房间,背上挂着一块大大的板子,上面写着:“梦游者,不得惊醒,免发危险!”
小午(妈妈)惊讶地捂住嘴,小声地问小言(爸爸):“天啊!他在梦游?”
小言(爸爸)也刻意压低了声音:“你说要不要叫醒他?”
小午(妈妈):“算了吧,等下发生危险就糟了。你说他怎么会梦游的呢?”
小言(爸爸)若有所思地说:“可能是最近压力太大了。”
这个表演一下子就暴露了他们认知上的一个盲点:他们没有能理解故事中的爸爸是否知道儿子是假梦游!根据我们的经验,很多五年级的孩子也看不懂这一点。
这时,回到自己房间的小政(小明)如释重负,抱着糖罐子:“哈哈!终于吃到糖了,真管用!下次还用这招!”小政说着,还当真吃了一块糖,腮帮子鼓鼓的。
卓缘姐姐觉得好笑:“你真吃啦?难怪你刚才第一个报名演儿子。”小政眼睛眉毛都笑弯了,含糊不清地说:“甜甜的。”
卓缘姐姐夸奖大家:“你们演得很棒,好有创意,快给自己鼓鼓掌!”孩子们热情地鼓起掌来,一个个都骄傲地仰着头。这时,卓缘姐姐突然话锋一转:“不过,你们分析一下,故事中的爸爸知道儿子是假装梦游的吗?”三个孩子异口同声:“不知道。”
遇到孩子们不能理解的问题,大人切忌着急或者直接指责他们“弄错了”,这样会让孩子们产生挫败感。可以过段时间再和孩子讨论,也可以温和地提示他们换个角度再想一想。
卓缘姐姐再次启发地问:“你们设想一下,一个人真的梦游的时候,会在背上写个牌子吗?”
小政似乎有些明白了,摸着脑袋不好意思地说:“不会的。”
小言和小午想办法为自己的表演“辩护”:“假如爸爸知道他是假装的,为什么还悄悄跟着,不骂他?”
小政替卓缘姐姐回答:“爸爸肯定在想,我倒要看看这个小子想干嘛!”
“小政这个推测非常好!我们再演一遍,好吗?”见小午和小言有些懂了,卓缘姐姐立刻让大家重新表演一遍,在表演中巩固正确的理解。
大家又表演了一遍,和上一遍不同的是,当小政(小明)蹑手蹑脚进房间之后,小午(妈妈)对小言(爸爸)说:“这孩子,敢装梦游,你不去打他屁股?”
小言(爸爸)低声说:“先别动,看看他到底要干嘛?”
这时候,小政(小明)舔着嘴巴从房间里走了出来,见小言(爸爸)和小午(妈妈)正在外头候着他,立马撒开腿逃跑。小午(妈妈)指着小政(小明):“你给我站住!”大家笑成一团,一直坐在一旁的小政奶奶满心欢喜:“你们玩得真开心啊!”
(作者:崔卓缘,带读志愿者、2011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
专家点评
连环画的欣赏,训练的是儿童的推理能力。推理有两个层面:第一,从一幅画到另一幅画,中间是怎么联系的;第二,人物的思维和情感是什么状态。在欣赏《假梦游症患者》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儿子是为吃糖而装梦游的,但是,他们还不能准确推测画中爸爸的心理状态。“大带小”的读书形式,可以很方便地用角色扮演来感悟画中事实和人物感情,孩子们在编写台词和表演的过程中,成功地理解了爸爸的想法。
另外,男生小政最初和卓缘姐姐两个人一起读书的时候,表现得很拘谨,卓缘姐姐很快调整了带读方法,邀请到活泼的双胞胎姐妹加盟,小政立刻爱说话了,变得活跃了。这给我们以启示:最好让孩子与同龄人一起读书,这样,他们更放松,更有表达意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