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化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又称正常化选择(normalizing selection)或向心选择(centripetal selection)。稳定化选择是针对生物的连续性状起作用的选择,是使群体中具有中间值个体的适应度变为最大化的选择(图8—1)。在环境条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自然选择的一般性格是维持对环境适应了的生物群体的现状保持不变。可是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生物个体也总是发生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畸变或从别的群体流进基因来(水平转移),因而生物群体的适应必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群体的基因库处于波动状态则是绝对的、必然的。由于突变基因的适应值一般都比野生型基因的低,群体的适应值如果不能维持不变,群体就会逐渐灭亡。
稳定化选择的作用就在于使群体中连续的量的性状处于平均值或接近平均值的状态,使平均值或近于平均值的个体的适应度变得越来越大。群体初始状态时的基因频度多呈常态曲线分布,可是由于稳定化选择的作用,具有平均值或接近平均值的个体的基因频度会逐渐增加,而远离中间值的不论是正方向或反方向的个体的适应度低下而被逐渐去除掉。结果常态分布的曲线会逐渐形成以中间值为中心的幅度狭窄的顶峰曲线。
援引进化综合学者举过的一些例证。英国学者调查过伦敦3 000个新生儿的体重与出生后1个月时死亡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生存率最高的,即死亡率最低的是体重居于中间的婴儿。过重的或过轻的婴儿死亡率高。出生1个月后的平均死亡率为4.5%,而体重居于中间(7.5—8.5磅)的婴儿的死亡率不过1.5%。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的。
图8—1 稳定化选择
1898年初春,在英国的一个名叫Bumpus的地方下了一场夹着雪的大风雨,把许多麻雀吹落到地上,调查者拾到136羽,其中72羽活着,64羽死亡。学者对136羽麻雀的体长、体重、翅的长度等9个性状进行了比较考察,发现8个性状明显表现出较平均值大的或小的个体死亡得多。说明稳定化的自然选择在于维持群体中平均的、标准的或近于平均的、标准的个体的适应值,而超过了或达不到平均值的个体则处于被淘汰的状态。
以上这两个例子是从生活力(vatility)的角度来说明稳定化选择。稳定化选择也适用于受胎能力(fecundity)。有学者用鸡卵为材料做实验,发现从中间大小的卵孵化出的鸡雏是日后受胎能力最强的。而从大于或小于中间值的卵孵化出的鸡雏其日后受胎能力不如前者。
在环境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稳定化选择的作用在于保障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个体在群体中占优势。人类群体也是如此。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说过一句名言:“上帝一定是喜欢平凡的人,要不然,怎么创造出这么多平凡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