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星红旗插上南极

五星红旗插上南极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磷虾富集海域、南极圈海域、南设得兰群岛陆架海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同时,对南设得兰群岛的3个海湾进行了调查。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乔冶岛上举行了“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第一次在南极洲永久插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开辟了一条通往南极的新航线;第一次把船驶进南极圈考察;第一次用自己研制的通讯设备,接通了从北京到南极长达1.8万千米的电话通讯。

五星红旗插上南极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共591人,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舰艇,满载着建站物资鸣笛起航,驶离黄浦江码头,奔赴南极。经过37天,2万多千米的艰苦航行,考察队成功地横渡了太平洋,抵达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岛乌斯怀亚港。于北京时间1984年12月26日下午5时,安全到达长城站选址附近的锚泊点——乔治王岛民防湾。经过反复研究勘察,分析比较,最后决定在乔治岛的菲尔德半岛建立我国南极长城考察站。编队进入民防湾后,便立即使用直升飞机和运输艇登陆。12月31日,举行建站奠基典礼。考察队员在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要把500吨的物资、设备运到岸上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在卸运物资的17天中,有1/2的时间为风暴天气。风暴、浓雾、潮差、冰情给卸运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考察队员们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于1985年1月17日把建站物资全部安全地卸运在岛上。

从1月20日起,南大洋考察与南极建站工作同时进行。“向阳红10号”和南大洋考察队在战胜了12级的风暴之后,完成了对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的多学科考察。进行了1414千米的地球物理测量,获得了温度、盐度、深度测量数据6万组,进行了16项化学分析。这次南大洋考察,先后调查了4个海域。即磷虾富集海域、南极圈海域、南设得兰群岛陆架海域,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同时,对南设得兰群岛的3个海湾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多学科的大量数据,样品和资料,特别是在采到的生物样品中,发现了新的品种。

经过45天的努力奋战,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于1985年2月15日完成施工任务。长城站的主体建筑是2栋面积各为350平方米的钢结构高架式活动房屋。其中一栋为宿舍楼,可供60多人居住,另一栋为餐厅(兼图书室和俱乐部)、工作室。此外,还建成4座面积251平方米的木板房,其中一座为60多平方米的发电机房,房内备有2台柴油发电机,24小时轮流发电供暖。

在站区的南北两方,分别耸立着高24米,边长100米和高18米,边长50米的无线电发射和接收天线网。站区内建有一个拥有卫星云图接收器、气象通讯环形天线网和气象观测塔等设施的气象观测场。另外,还备有高层大气物理记录场、卫星多普勒定位点、地震记录平台、直升飞机场、储油库等科研生活设施。

在建站的同时,中国南极考察队从1月23日起,在乔冶岛上开展了地质、地貌、大气物理、地震、测绘、生物和海洋等学科的考察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样品、资料,并绘制了站区地形图。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乔冶岛上举行了“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典礼。长城站坐南面北向阳,精确位置为南纬62°12′59.3″,西经58°57′51.9″,海拔高度13.633米。

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在中国人民海军的配合下,经过历时142天的努力奋战,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4.8万多千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长城站,并圆满地完成了南极考察任务。中国的科学家们在海洋生物、水文、地质、气象、海洋化学和海洋地球物理等学科的调查中,获得了10万平方千米海域的多学科、多项目的数以万计的数据、样品和资料,为揭开南极神秘的面纱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一次在南极洲永久插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开辟了一条通往南极的新航线;第一次把船驶进南极圈考察;第一次用自己研制的通讯设备,接通了从北京到南极长达1.8万千米的电话通讯。长城站的建立也锻炼和造就了我国第一支南极科学考察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