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儿童健身运动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儿童健身运动的身心特点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儿童的骨骼由约25%的水、30%的有机物和45%的矿物质构成。另外,青少年儿童的肌肉占体重的比重要比成年人低。此外,少年儿童的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其心率较成年人的快。研究表明,肥胖的青少年儿童多属于不爱运动的类型。所以青少年儿童期应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免肥胖延续到成年。青少年儿童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较成年人的低,机体抵抗力差,所以进行体育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

一、青少年儿童健身运动的身心特点

(一)青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

青少年儿童的身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各种化学成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能及时把握身体形态和功能处于急需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了解青少年儿童体内的生化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则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否则,将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削弱身体的活动能力。

1.骨骼和肌肉特点

青少年儿童的骨骼由约25%的水、30%的有机物和45%的矿物质构成。有机物主要为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还有少量的脂类、肽类等。矿物质主要为碳酸钙和磷酸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年龄越小,骨组织中水分和有机物的成分就越多,矿物质比例较少,骨骼密度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中矿物质含量逐渐增多。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少年儿童不易承受过大强度的力量训练,以免骨骼畸形。对于儿童来说,要更加注意。所以这个阶段适当多做些四肢运动和跳跃练习,有助于骨骼的生长,但不易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耐力练习,要少进行静力性练习(如举过重的杠铃等)。平时饮食中要注意钙、磷和维生素A及D等胶原蛋白食物的补充。

另外,青少年儿童的肌肉占体重的比重要比成年人低。8岁儿童的肌肉总量占体重的22.2%,15岁增长到32.6%,17~18岁时为44.2%。少年儿童的肌肉占体重的百分比相对成年人的低,主要是体内水分较多,肌肉蛋白质、脂肪少,肌纤维较细长,肌肉中磷酸源总量和糖元等含量也相对少。肌肉力量弱,易疲劳,但恢复较快。总之,少年儿童的肌肉收缩和耐力都比成年人的低,因此不宜过多、过早地进行负重和力量练习,而应多做一些发展全身协调性的四肢运动及柔韧性、灵敏性训练。

2.心血管系统特点

青少年儿童的心脏重量及容量比成年人小,心肌纤维短而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因此收缩力相对较弱,心输出量较少,主要体现在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上。此外,少年儿童的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其心率较成年人的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肌纤维变粗,心脏机能逐渐完备,心率也趋于稳定。少年儿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大概在15岁达到成年人水平,在耐力训练中要注意这一特点。

3.呼吸系统特点

青少年儿童的呼吸道狭窄,黏膜较薄弱,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但淋巴管黏液分泌不足。因此,青少年儿童的呼吸系统比较容易感染,易造成呼吸道充血、发炎和损伤。尤其是在寒冷气候中运动时更要注意防止吸入太多冷空气影响呼吸系统机能。

4.体脂细胞的特点

健身运动对保持理想的机体成分十分重要。研究表明,肥胖的青少年儿童多属于不爱运动的类型。事实证明,积极的体育锻炼能改变体内脂肪增加这一过程。体内脂肪增加是因为脂肪细胞的体积、数目或两者都增加造成的。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加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此后,体内脂肪主要由细胞体积增大而增加。脂肪细胞一旦生成后只能减少体积,并不能改变数目。通过控制饮食可以影响脂肪细胞的发育,采用体育锻炼的手段能更好地减少脂肪,增加体质。所以青少年儿童期应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免肥胖延续到成年。

5.蛋白质合成特点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特质基础。由于青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体内组织的蛋白质合成速度远超过分解速度,处于人生正氮平衡阶段,因此,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每天蛋白质的供给量可提高到每公斤体重2.5g。

6.血红蛋白氧合能力特点

少年儿童身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未成熟的红细胞)发生变化,到15~16岁,血红蛋白就达到成年水平。研究证明,少年儿童阶段的最大摄氧量和负氧量的能力低于青、成年人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氧合能力也较低,加之能源储备少,导致少年儿童的有氧氧化能力低,所以在长时间的活动中应注意这一特点。

7.免疫球蛋白水平特点

免疫球蛋白是血浆球蛋白的一种,受刺激后产生变化,并具有防御机能,即与病原体起免疫反应,从而阻断病原体的危害。人体免疫球蛋白主要有5类,即IgG,IgA,IgM,IgD,IgE。其中IgG是人体的主要抗体,占血清抗体总量的70%,不同年龄的人,血清中IgG和IgA的含量不同。青少年儿童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较成年人的低,机体抵抗力差,所以进行体育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

(二)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1.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儿童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身体急剧地生长和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急剧生长,生殖系统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儿童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平衡发展,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会有大幅度的徘徊。此时,如果解决不好这两方面的平衡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2.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第一次出现在幼儿时期,大约是1~3岁,以儿童能够用“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自我意识仍能继续平衡地发展。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初中生的身体变化很大。这种突然的变化导致了他们自我意识尤其是独立意识的高涨。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初中生的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另外,自我意识的高涨还导致了反抗心理的出现。进入高中之后,他们开始考虑以后的人生道路,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的发展。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及价值观有决定性作用。高中生自我意识的成分分化,表现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分化,强烈地关注自己个性的成长,自尊心增强,道德意识高度发展,而且自我评价成熟。

3.思维方式的变化

初中生思维活动的主要特点就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进入高中之后,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占据优势,辩证思维迅速发展。到了成年初期也就是青年晚期之后,辩证逻辑思维就占主要地位了。

4.自我同一性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心理观,青年晚期是个体确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的时期。青年晚期的个体虽然已经有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但往往感觉没有持久地承担义务的能力。因此,他们在作出某种判断的时候往往进入一种“暂停”的局面,用以延续承担的义务,以尽可能地满足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在心理需要。由于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这一时间内,青年可以合法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青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有了这样的社会心理延缓偿付期,青年就可以利用这一时期参加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接触和了解更多的社会风情、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形成独特的认知方式,同时尝试着选取一些适合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确定自我同一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