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焦虑障碍的心理调治处方

儿童焦虑障碍的心理调治处方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焦虑反应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治疗儿童焦虑障碍首先要弄清儿童焦虑障碍的类型及引起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急性焦虑反应发作并较严重时,宜采用药物治疗;而慢性焦虑反应发作时,以心理治疗和教育治疗为佳。施治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对患儿来说能引起最强烈焦虑情绪的刺激以“冲击”患儿,使患儿克服对某些情境、事件的焦虑反应。佳佳对爸爸出差的害怕、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她是患了一种分离性焦虑障碍。

七、儿童焦虑障碍的心理调治处方

儿童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恐惧,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

(一)产生的原因

(1)父母的影响。父母的精神健康状况和性格表现对儿童焦虑症产生的影响较大,父母的焦虑症可直接“传染”给孩子,如父母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可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

(2)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父母亲经常吵架打架、父母离异、亲人生病或死亡等都易使儿童产生焦虑反应。

(3)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使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一旦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社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产生焦虑反应。对孩子管教过严、要求过高、压力太大,使孩子精神高度紧张,也易产生焦虑反应。

(4)责任心过强,对自己期望太高。有的儿童,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儿童,办事非常认真,特别是老师吩咐的事,牢记在心,反复思考,细心办理,生怕有负老师的希望;有的儿童特别注意自己在老师、班集体中的位置,希望自己各方面都是优秀,都名列前茅。这种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给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常常办事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这样也会使儿童产生焦虑反应。

儿童焦虑反应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焦虑反应的患儿在病情发作时表现出极度不安、恐惧和难受,并常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痛、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尿频等;怕黑,晚上不敢一人睡觉,要大人相伴,常尿床。慢性焦虑反应的儿童则表现为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缩小、学习成绩下降、情绪易激动、难与同伴相处,并伴有睡眠障碍(易醒、做噩梦、梦呓等)。

(二)主要表现特征

根据儿童焦虑反应的表现,可将儿童焦虑障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分离性焦虑障碍。当患儿与亲人分离时产生明显的焦虑反应,毫无根据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与亲人失散及被坏人抓走或伤害。如因怕离开父母而不愿上幼儿园或学校,一说起上幼儿园或学校便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哭闹不休,有的还会说头痛、腹痛、恶心等。这种情况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过分焦虑障碍。这主要表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女孩多于男孩。患儿常常对未来的事情表现出毫无根据的担忧和过分的焦虑、恐惧。有的患儿甚至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而被父母责备、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忧虑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即使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过分在意。这类患儿的性格大都比较温顺、胆怯、多虑和缺乏自信心,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感。

(3)回避性焦虑障碍。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初期的儿童。这类儿童在陌生环境里或生人面前表现得极其紧张,难以适应新环境,难与人交往。患儿希望得到别人的欢迎与友爱,但让她到一个新环境、与生人打交道办一件事时又很害羞、恐惧,在此之前要酝酿很久,也难办成。由于长期回避交往,影响了儿童与人的社会关系,脱离了集体活动,从而形成适应性障碍。

(三)调治方法

治疗儿童焦虑障碍首先要弄清儿童焦虑障碍的类型及引起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急性焦虑反应发作并较严重时,宜采用药物治疗;而慢性焦虑反应发作时,以心理治疗和教育治疗为佳。

1.心理治疗

(1)满灌疗法。施治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对患儿来说能引起最强烈焦虑情绪的刺激以“冲击”患儿,使患儿克服对某些情境、事件的焦虑反应。曾有一位患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对考试感到紧张害怕。施治者让他想象自己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如同学对他的讥讽、失去奖学金、家庭对他的失望、父母痛苦的表情,等等。随着施治者的指示语进行想象,在开始阶段,他表现得十分紧张,哭泣得愈来愈厉害;但是,一会儿后他的颤抖便停止了。施治者指示他把可怕的情境想象得尽可能栩栩如生,以使害怕的情绪逐渐减退。这样“冲击”了一个半小时之后,他完全平静下来。休息半小时之后,施治者指示他重复前面进行的想象,想象中如果产生紧张的感觉,不必回避,要尽量体验这种感觉,越清晰越好;如果没有感到任何不适,休息半小时再进行一次。该学生的考试是两天之后举行,在此期间,他每天接受这种满灌治疗两次。到考试时,他根本不感到任何紧张,也没有任何灾难临头的感觉,过去曾经摆脱不掉的害怕情绪消失得无影无踪。

(2)模仿学习。治疗者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可根据模仿学习具有示范性效应的原理,让患儿通过观察、模仿以降低或消除其焦虑性反应。例如有研究者(Melameaan,1975)对如何利用模仿技术降低那些即将进行手术的孩子的焦虑反应作了调查:60名儿童等待手术,年龄在4~12岁之间,其中有30名儿童在住院后立即看了一部关于一个男孩接受手术的“实验”电影,描写一个男孩如何接受手术的示范;另外30名儿童在住院后看了一部关于一个男孩一次旅游的电影。

研究者用多种方法测量了儿童被试在手术前后的情境和特质焦虑水平,如观察者评定、自我报告和生理指标度量。研究发现,电影示范使儿童情境焦虑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看示范电影的儿童,在手术前后的评估期间,行为表现正常,与控制组儿童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其他程序都是标准的,事先作了控制,两组病人的这种差异显然与电影示范分不开。

4周之后,孩子们又回到医院做手术后检查,这无疑是对示范电影效果是否具有泛化作用的一次检验,因为在示范电影中没有在手术后4周进行检查的情节,研究者在这次对孩子的评估中,又观察到情境焦虑水平的组间差异:示范儿童的情境焦虑较控制组儿童的情境焦虑低;而且,示范组儿童在这次检查中表现的情境焦虑显著低于他们在看电影前被评定的情境焦虑水平。

(3)疏导疗法。例如,佳佳和爸爸的关系最好,简直是形影不离,可是最近听说爸爸要到外地出差,小佳佳的脸上几天都不见笑容。父母问她为何不高兴,佳佳哭丧着脸说:“爸爸,你不要出差,我害怕,你要是生病了就没有人陪我一起玩了。”母亲听了很生气,说:“小孩子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佳佳心里仍很害怕,却不敢说。爸爸走后,佳佳吃不好、睡不好,多次在梦中叫喊“爸爸”。佳佳显得愁眉苦脸,情绪烦躁,时而紧张不安,不愿玩游戏,连平时最喜欢的洋娃娃都未碰一下。一个星期后,爸爸平安地回来了,佳佳脸上虽然露出了笑容,但仍对爸爸说:“你以后再不要出差了,我很害怕。”佳佳对爸爸出差的害怕、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她是患了一种分离性焦虑障碍。对此可采用疏导疗法进行治疗,用亲切的语言对她进行安慰、劝导,告诉爸爸出差是工作的需要,这种分离只是暂时性的,爸爸一办完事就会回来的;再说,爸爸已是大人了,自己会照顾自己,不要害怕、担心,以逐步减轻、缓解、消除其焦虑反应。

(4)放松疗法。是治疗儿童焦虑障碍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患儿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对减轻、消除儿童焦虑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5)矛盾意向疗法。让患儿多次经历让她感到害怕的事情,使之由害怕焦虑到无所谓,直至焦虑反应消失。如上例中的佳佳,在进行疏导疗法的同时,可使用矛盾意向疗法,让她多次经历爸爸出差的事情,结果发现,爸爸多次出差都能平安回来,自己的害怕担心是多余的,慢慢对爸爸出差这件事就不会再感到异常紧张焦虑不安了。

2.教育疗法

教育疗法是:①为患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要给患儿过大的心理压力和过强的精神刺激;②教育思想要端正,教育方法要正确,不要溺爱也不要过分苛求,不求孩子第一,但求孩子努力,不要单纯用成绩分数来评定儿童的好坏,对患儿说话时少用批评、指责、否定的语气,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言;③加强个性的培养和锻炼,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针对儿童性格上存在的弱点和缺陷,家长和老师应帮助克服和纠正,与此同时,家长要做自身检查,如存在性格方面的问题,应首先进行有意识地纠正,起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根据患儿的病症、发作等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