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口吃的心理调适处方
口吃又称“结巴”,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其表现是说话时频繁地不自主地言语重复,发音延长或停止。
口吃现象大多发生在2~4岁的儿童。据统计,约有10%的儿童曾一度发生过口吃,但其中50%~80%的儿童不经治疗也会自愈,9岁以后很少看见口吃现象,而延续到青年期或成年期的只有1%,男孩比女孩多2~4倍。
1.产生的原因
对口吃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综合各种研究报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生理原因。有人认为口吃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障碍有关,与语言神经末梢缺陷有关。
(2)心理原因。这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口吃是一种精神不健康、不稳定的表现。大量事实表明,儿童口吃是儿童受惊、被严厉斥责、惩罚、嘲笑、环境突然改变、父母死亡或者离异、家庭不和睦等情境下引起恐惧、焦虑情绪的结果。
(3)整个语言神经功能有障碍。即与发音、对语言理解甚至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发生障碍。
(4)生理疾病。如儿童脑部感染、头部受伤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红热等传染病后也易引起口吃。
(5)模仿和暗示。儿童期正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儿童心理特点之一是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儿童由于好奇、顽皮去模仿口吃患者的语言,也易患口吃。
2.主要表现特征
(1)难发性。在说话时,对开头的一个字的发音感到特别困难,给人一种非常吃力的感觉。
(2)重复性。反复重复发出的某一个字的发音。
(3)中阻性。在说话过程中拖长某个字的发音或停止某个字的发音,表现出语言极不流畅,对话不能顺利进行,听话者也特别吃力。有的患者在说话时还伴有挤眼、面部歪斜、唇颌颤抖、歪脖子、摇头晃脑、踏脚等症状。
3.调治方法
儿童在2~4岁时出现口吃现象,这是暂时性的口吃,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成年人不要特别予以纠正或指责,因为这无形中起了一个强化作用,儿童越注意、越担心和越紧张就越口吃。到了幼儿晚期或学龄初期,儿童还有口吃现象,则要采取治疗措施,主要采取心理治疗和言语矫正法。
(1)消除社会因素。父母、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们不要过分地注意患儿的言语缺陷,不要模仿、讥笑、指责患儿说话。因为口吃患儿一般都存在恐惧感和自卑感,在说话前就焦虑不安,担心别人会取笑他,倘若不消除以上因素,会加重儿童的口吃。所以,教育者应多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采取正确的方法,提出恰当的要求,尽量减少和消除引起儿童精神紧张的因素。
(2)言语矫正法。其简单步骤如下:①安排一个环境让儿童产生口吃,然后大人立即模仿他口吃,并向他说明,这不是嘲笑他,而是要他体会口吃时的感觉。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患儿拒绝说话或只说一些他容易说出来的词,那么大人要和蔼地对他讲口吃没什么关系,不要怕,鼓励他说话;②了解与口吃有关的因素。比如在什么环境和情绪下儿童容易产生口吃?口吃通常伴有哪些表现?人们对儿童口吃反应如何?等等,尽量设法减少或避免不利因素;③安排口吃儿童在自然环境下和程度不同的恐惧情形下练习讲话。例如,先和熟人朋友说话,逐步与陌生人讲话。老师先在课前单独向他提问,要他回答,如果能顺利地回答不口吃,就立即表扬;进而老师在课堂上向他提问,鼓励他回答,使他相信自己能答好。这个步骤是让口吃儿童自己体验到各种情境下讲话并不可怕,对别人的反应能够忍受,不致紧张;④设计特种练习。让口吃儿童在某种情境下不总是产生一种反应。如果儿童在口吃时有歪脖子或低头的动作,就要他站在镜子面前端正脖子或抬头说话。只要儿童能做到这点就给予表扬、鼓励,再通过多次训练将这种正常反应巩固下来;⑤治疗者与患儿一起口吃,然后作出“容易的”口吃和流利的讲话,让患儿跟着学说,逐步过渡到不口吃。
(3)语言训练:①教口吃儿童用唱歌的方法说话,训练发音的节奏感和力度感;②教口吃儿童慢慢地说话,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③对已识字的儿童,让他阅读文字,一字一字地大声朗读,等等。
(4)树立矫正的信心。例如,古代希腊天才演说家德蒙西尼斯原有口吃病,他坚信口吃这个毛病一定能治好并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克服,如他口含小石子练习说话;一边爬山一边朗诵。由于坚持长期的刻苦练习,终于成为有名的演说家。
(5)放松训练。实验证明,口吃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当患儿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时口吃现象较严重,因此可通过放松训练来消除儿童的紧张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