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自杀心理(倾向)的调治处方
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自杀率目前在全世界呈增长趋势。这引起了全社会及家庭的普遍关注。在我国,这种情况也较严重,自杀,成为了青少年(18~30岁)的主要死因,青少年自杀者多正值求学、就业良机,为何要选择死亡之路呢?因此,研究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自杀行为于是成了首当其冲的重要课题。
1.产生的原因
自杀动因不仅取决于内部因素(如个性、模仿心理等),还取决于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即外界环境及带有某些共性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因此,分析自杀原因尤为必要。
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点。
(1)挫折和失败。这是我国青少年自杀因素之一。如高考落榜升学无望、考试失利等。这种人自尊心较强,家庭父母期望值较高,因此自我估计不实,一旦遇挫,便感觉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加之受挫后父母不理解,外人讥嘲等,自尊心受到创伤后,往往走上绝路。
(2)家庭关系不睦。家中父母管教过严,又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较强,一旦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便心生悲凉或离家出走。若能得到亲友及师长的及时安抚劝慰,可迷途知返;若无人抚慰,孤立无援,就会加重其失望心理,以致走上自杀的绝路。此种情况往往见于离异或父母不睦的家庭。这些孩子自小感受到“世态炎凉”,无论在性格、气质上,都感到自卑、压抑。自幼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加之受挫,自杀的可能性极大。
(3)失恋和失身。据《日本警察白皮书》报告,自杀的青少年中16.2%的直接原因是失恋。在英国52%的青少年自杀与失恋有关。其中失身导致自杀仅见于女性。一些青少年对爱情缺乏深度了解,失去恋人后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失身后所遭受的身心摧残以及别人的另眼相待,也会使他们走上绝路。
(4)精神疾患。如躁狂抑郁症、慢性烟酒中毒、精神分裂症、药瘾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因精神疾患而自杀的青少年占13.2%,因此也不应忽视。一些不明原因的自杀或“意外死亡”,在排除他杀后,应首先考虑自杀者的精神疾患因素。因精神疾患而产生自杀的行为中,抑郁症表现最突出,其一般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学习工作效率低、不明原因的食物减退、不时产生轻生意念等。严重抑郁症患者,其自杀率约为10%~15%。因此,在青少年中如发现抑郁症倾向,应及时疏导,可减少或预防自杀行为。但由于此症状较隐蔽,轻度患者一般生活正常,所以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5)从众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为首者一念之下,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自杀。
2.主要表现特征
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保护”手段。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按其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前者如宗教中的绝食坐化,为坚持某一信念的示威性、赌气性自杀;后者如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其心理行为过程一般为: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普遍泛化曲解,对人、事怀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产生自杀行为。
3.调治方法
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黑格尔语),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但同时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努力。
(1)解除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可导致青少年发生情绪危机。如父母离异、家庭不睦等。国外的研究表明,约有50%的青少年自杀与家庭破裂、家庭功能缺陷有关。而且父母有自杀行为,子女自杀的可能性极大。事实上,体验过家庭成员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其自杀可能性将是同龄人的9倍。
因此,要求父母及家庭成员应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及时给予开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稳定情绪或诱导宣泄等,从而排除忧患。还可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
(2)社会各方要进行危机干预。自杀者从遭受挫折、产生绝望到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即自杀先兆。自杀心理先兆是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它表现为一种疯狂的宣泄行为,一般分为身心反应和“动作化”倾向两个阶段。怀自杀心理的人常表现紧张不安或不悦,生理上也有诸如头痛、恶心、呼吸短促、手脚发麻等反应。由于青少年的情绪具有冲动性、爆发性、极端性等特点,往往有过强的情绪冲动,而用“行动”来表现其心迹。因此,社会各方要成立心理咨询小组,帮助有自杀意念的人解除心理矛盾。还应组织人力对自杀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加以防范。据统计,从自杀预警到行为实施,历时半年以上者达81.3%,故有充分的时间来预防。
(3)少年应提高心理耐挫力。青少年自杀多与个体的性格有关。性格严重内向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杀心理;性格执拗者,一旦受挫便易产生轻生念头。因此,青少年必须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性格,掌握自我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一旦遭受了挫折,可以改变策略,或降低目标,或重新选择手段,再作尝试;可以暂时放弃当前目标,从别的方面获得成功来予以补偿;可以采取妥协折中的办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要有点“酸葡萄”精神和“阿Q”精神,悦纳自我、悦纳现实。俄国作家契诃夫在《生活是美好的》一文中对企图自杀者说:“为了不断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于满足现状;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他举例说,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因为,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求取心理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