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小鬼”如何当家
放暑假了,爸爸妈妈都去上班时,独自在家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意识,是否懂得自我保护?2009年7月8日,扬州市某报社记者兵分两路,走进文苑社区、康乐社区和翠岗社区,请社区居委会的同志陪同,以多种身份进行了“检测”。在调查走访中,30位小朋友竟然有19位小朋友“上当”。
今年的暑假,是筱筱的第4个暑假,为了兑现不强迫孩子学习特长的承诺,筱筱父母并没有像往年暑假一样给他报各种兴趣班。但问题随之而来,筱筱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家里待着。“电脑和电视机都不让动,还嘱咐我除了爸爸妈妈敲门,不准给其他任何人开门,自己也不准出去玩;一个人在家,太无聊了。”
那么,“小鬼”们处在这样的生活状况中,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到底如何呢?一个下午的调查,结果让记者大跌眼镜,尽管家长们都表示对孩子进行了一定的防范教育,但30名孩子中,还是有19人在调查人员的“诱骗”下,轻易就打开了家门。调查对象中,最小的4岁,最大的12岁。其中,3个孩子听到敲门声选择沉默,假装不在家;8个孩子和“大灰狼”交谈后仍能保持警惕。
即使家长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可孩子还是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马上去开门。虽然“小鬼”们在碰到陌生人时一般都不会轻易开门,但如果陌生人能够准确说出家里人的姓名或其他信息,他们的警惕性就会大大降低。事实上,陌生人要了解家里人的名字并非难事。因为在很多小区的楼梯间都贴有水电费的缴费清单,上面就写有户主的全名和地址。
5岁小男孩:有人敲门,马上把门打开
一个记者按响门铃后,过了一会,一个小男孩问:“谁啊?”调查记者回答:“我是你爸爸的朋友,能给我开门吗?”防盗门随即开启,一个圆头圆脑的小男孩出现了。见到记者,他有些诧异,又问了一遍:“你是谁?”记者称是他爸爸的朋友,要求进屋。
“那你告诉我,我爸爸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小男孩怀疑地说。“我手机丢了,正想来问你爸爸呢。你能不能先让我进去,然后告诉我你爸爸的手机号码?”记者回答。
小男孩让记者进了屋,并准备报出爸爸的手机号码。随行的社区主任此时挑明了身份,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小呆瓜,怎么能随便让陌生人进屋呢?”
一番教育之后,社区主任问这个小男孩:“以后还会不会给陌生人开门啊?”小男孩表示:“不会了”。可记者刚表示要离开,他就转身进屋,连门都忘了关。
听说陪她玩,她竟带调查记者回家在小区健身器材旁,调查记者见到一个小女孩正在玩沙子,便上前搭讪。
“小朋友,几岁啦?”调查记者问。“我6岁啦。”小女孩抬头看了看调查记者很快回答道。
“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吗?”记者又问。
“爸爸妈妈上班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我陪你玩好不好?能带我去你家吗?我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小女孩马上就答应了,并领着调查记者一路走到家门口。路上,记者问什么,她都如实回答,甚至没有拒绝调查记者拉着她的手。
在社区主任的帮助下,调查记者联系到了孩子的爸爸。听说孩子轻易就相信了陌生人,女孩的爸爸吓了一跳:“平时都告诉她不能给陌生人开门,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被骗了,还好不是真的遇到坏人。”
不管如何说,就是不开门
调查记者敲起一住户的门,过了一会儿,门上的对话孔打开了。
“你们是谁?”一个小男孩问道。
“我们找你爸爸有事,他叫我们先在家里等他。”调查记者回答。
“那你说,我爸爸叫什么名字?”小男孩怀疑地问道。
随行的社区主任报出了孩子爸爸的名字,小男孩还是不肯开门。
调查记者说:“你看,我们真的认识你爸爸,让我们进去吧。”
小男孩想了想说:“既然你认识我爸爸,那你自己去找他,叫他跟你一起回来。”
随后,小男孩便关上了对话孔。
10分钟后,另一位记者再次上门,并称自己是居委会来检查卫生的,同样被小男孩拒之门外。
孩子由于胆子大,好奇心强,有人敲门一般都会开门,即使家长交代过不要轻易给人开门,很多孩子一到关键时刻还是很容易被“忽悠”。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简单告知,一定要想各种方法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