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他心中有座“金字塔”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童洪波同学发明的‘护士手中三用器’获全省青少年科技竞赛一等奖,已被推荐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话音未落,同学们一下欢呼起来,而童洪波对这突然而来的喜讯简直不敢相信。当时,他还只有12岁。
童洪波是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矿工之子的童年,是艰苦而匮乏的。他常常坐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向矿区凝望。朗朗的晴空下,一座座煤矸石山,像一座座黑色的金字塔,高耸入云。这些“金字塔”成了矿山的化身,成了他从小珍藏在心中的一幅美丽图画。
矿山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对洪波来说,也是充满各种乐趣的。爸爸妈妈没有给洪波买过玩具,说真的,像魔方、变形金刚、电动汽车、火车,不要说玩过,有些就是看也没看见过。
但是,买不起有买不起的办法。他和小伙伴们一样,把一截竹筒掏空,筒壁上挖一个窗洞,在竹筷上细细地缠上绳子,一拉,叶片便飞快地旋转起来。伙伴们高擎着这自制玩具来回奔跑,就像高举着玩具飞机那样。这大概是洪波的第一件小制作:转筒。
他遇事爱琢磨。什么时候你见他嘴唇紧闭,两只大眼睛骨碌骨碌转,就准是又琢磨开了。
还是光屁股的时候,每当他的父亲,一个“自学成材”的木匠干活的时候,他就常常蹲在一边有滋有味地看,常常竟能一蹲两个钟头。有时,父亲遇到难题,不免停下手来,眉头紧皱。这时,他往往站出来“出谋划策”,说不清楚还比比划划,惹得父亲和家人哈哈大笑。
后来,他不蹲在旁边看了,而是自己动手。他们做了转筒,还做了射水枪,甚至还做了风筝。至今,他回忆起当自制的风筝飞上天空时还有些兴奋。洪波觉得矿区生活充满了乐趣,既丰富又愉快。对一切他都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而这一切观察、思考、行动,都给他的心灵注入了智慧。
在学校里,他是科技活动小组的成员。他们常常出去采集标本,精心制作标本,有时直到深夜。指导老师刘老师常常陪着他们,辅导他们,讲发明家的故事,讲那些天才发明家都是经过了怎样的长久试验和艰苦努力。刘老师还经常鼓励他们:“你们要有志气,从小锻炼自己,注意观察和思考,做个有心人。我敢说,你们就是科学家!”
在刘老师的指导下,他制作的工艺品《蝴蝶》、《蜻蜓》获华东地区中小学昆虫考察竞赛三等奖。但是,童洪波并没有激动,也没有陶醉。《少年科技报》上登过,别的同学的创造还多着呢,巧着呢!金字塔还高着呢,这才刚刚开始攀登。他期望成功,期望更大的成功。他知道,要想成功,不观察、不思考、不付出努力和代价是办不到的。
一天中午,洪波照例准备饭前吃点蜂乳。因为从小瘦弱,爸爸妈妈总担心他身体不好,常为他买些蜂乳之类的补品。他取出一支瓶装蜂乳,用小砂轮片在瓶头上转着切割。一不小心,“啪”地一声瓶碎了,手指上立刻渗出个小血珠。洪波懊恼地把瓶扔在一边,手也没洗,就倒在床上生气:这不是第一次了,不是切割时破,就是掰的时候破,总是小心翼翼,可总是不保险。他出神地看着指尖那慢慢变大又慢慢凝固起来的血珠,脑子又转开了:有没有一个更简易安全的办法呢?直到吃饭还在想,午睡也在想,一个中午折腾得够呛。
下午,洪波放学回家,准备做作业,一眼看见桌子角上放着奶奶常用的木衣夹。不知为什么,木衣夹两个半圆合成的圆孔使他心中怦然一动。他转身取出蜂乳和砂轮片就比试起来。对,用圆孔可以夹着瓶颈,但砂轮片怎么固定呢?他比划着、思索着。嗯,有办法了!
后来,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又对这件小发明进行改进,并正式取名叫“护士手中三用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