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长的过程是孤独的

成长的过程是孤独的

时间:2023-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终生学习不仅是完善自身、开发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和谐同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通常我们刻意地、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种种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父母注重自我发展、终生学习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 成长的过程是孤独的

成长的烦恼无处诉说

青春期是每个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时期不论是生理、心理、体貌还是性格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样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最常见的例如青春期的女生胸部发育很明显,有很多女孩子总会因为这个而害羞,所以,走路的时候都不能够做到抬头挺胸,久而久之,这些女生们就变得驼背起来。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下,他们又无法倾诉和交流,于是秘密产生了,孤独感也随之而来。

去年夏天一个家长茫然地向我咨询:一向听话内向的儿子在暑假里特别热衷于外出向同学借书,在家里整天沉默不语、精神恍惚,除了吃饭就是躲在房间里看书。几天前,趁着儿子不在家时,她偷偷地在他抽屉里,看到一本人体结构的书和一本描写男女之间性行为的书,最令她难堪的是,床底下竟还有忘了扔的卫生纸团。这位家长感觉自己简直像被惊雷轰击了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对于这些情况,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觉得如临大敌,也不要回避。青春期的孩子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渴望了解性的有关知识。父母应有意识、有目的地看一些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的书,然后适时、适度、适当地与孩子进行私底下交流,也可以谈一些自己身体状况发展的情况,帮助孩子了解身体结构、生理卫生、心理需求,并引导他能正视自己,有些想法是正常的,要会克制和疏导自我,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心理知识教育与心理发育同步进行。

当然,这种青春期的躁动还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很暴躁,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谁要是让我不满意,我就会暴跳如雷,有时候甚至会摔东西。那时候父母对我这一瞬间的改变感到很惊讶!后来我变得不爱与人沟通,自己有什么事都搁在心里,要么就是写在日记里。有一次妈妈看到我一连几天都不是很开心,脸色阴沉沉的,多次问我也不说。就借着各种机会来开导我,给我讲道理,最后我想通了,把郁结在心里的烦恼说了出来,瞬间觉得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轻松了不少,也感受到了那种一吐为快的滋味。所以,我想提醒各位家长应该随时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不及时纠正,也许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令人烦恼的过渡阶段。父母若指导不当,会严重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其实,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不听话”。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成长阶段的。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心理上,女孩子比以前更害羞。男女孩子开始以一种新奇的目光注意异性,开始注意打扮自己,开始在乎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开始在乎异性的感受,也开始了想人非非。

因此,他们逐渐变成了-个小大人,开始自傲,自我欣赏,再加上身体急剧变化的不适应,他们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听父母、老师的话了。其实,这时候的父母更要意识到,孩子是你一个很好的朋友。只是你要讲究方式方法,在生活上把他们看作你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他们,在心理上给他们发挥的空间,欣赏他们,赞扬他们,鼓励他们,多说些肯定的话,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就可以使他们的孤独感逐渐减少,暴躁的情绪也就很容易平静下来。

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幅非常有意思的漫画,题目是《女儿的日记》。漫画上,一位想偷看女儿日记的母亲,正趴在计算机键盘上敲敲打打,想看女儿写在电脑里的日记。结果却很令母亲失望,她累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找到,父亲也在一边帮忙,还临阵磨枪地翻看着一本厚厚的电脑书,而他们的女儿则隐藏在房门后,得意洋洋地看着父母的窘态。一幅小小的漫画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父母往往感到手足无措。过去,父母还可以对孩子指指点点,还可以在孩子面前显露一下威风。但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许多的父母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孩子知道的事情往往比父母还多,每天在餐桌上发布最新消息的不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孩子。

这仪仪是一方面,在生活中父母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进步。不进步自然会出现漫画上的场面。父母的落后,当然还不仅仅是时代的冲击,还和做了父母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一些父母总觉得有了孩子,就应该以孩子的发展为主,平日里关注的也是孩子的成长,而很少考虑到自己也需要学习。

有一些父母望子成才甚至逼子成才,但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读报,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他们对自己、对孩子执行两套截然不同的行为标准;孩子每天放学后必须看书做功课,而自己下班后可以打麻将,泡舞厅……一句话: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

在一次开家长会中,我和父母们交谈,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心态大多是:为了孩子,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受多少苦都值得。还有位母亲坦白地说:“自从有了孩子,我们没有了原来的娱乐和爱好。”我认为这样的心态就是典型的不再学习,不再成长的父母心态,有的父母不是不想发展自己,而是对未来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已经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前途?不如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更可靠。因此,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和孩子混为一谈,以为孩子发展得好,就是自己的荣耀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社会,挑战多、机遇多、发展的可能性大,如果父母爱惜自己的生活,爱惜自己的事业,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这一举一动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首先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自己首先应天天向上。父母终生学习不仅是完善自身、开发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和谐同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说,学习是每个人进入现代社会大门的钥匙。

另外,父母带头学习是给孩子营造的最理想的家庭学习氛围。因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不仅仅是父母直接对孩子的,教导或者是唠唠叨叨,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通常我们刻意地、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种种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父母注重自我发展、终生学习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不努力学习,面对每天在进步的孩子,父母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只要父母能调整观念,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学习,那么,父母就会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孩子的孤独你了解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体验最深的就是孤独,他们对于生死,对于人生都有了朦胧的认识,然而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往往会将事情想得很糟糕,容易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信。他们希望像一个大人那样拥有自己的天地,然而却得不到支持,于是就会觉得干什么都不被理解,就连平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难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没人理解我,”“我好孤独。

随着生理的变化,孩子有了许多的小秘密,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有了种种的不解和困惑。但这些又无法和家长、和他人沟通,孤独感就更加的深了一层。

北京某研究所发布了一项最新调查结果,发现34.9%的孩子对“孤独”感到担心、忧虑。负责该项调查的研究员纪秋发介绍说,在这项历时一年,共访问了北京市1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很多孩子经常提及“孤独”、“郁闷”之类的词。

“别看我老和一大帮人一起唱歌、聚会,可我还是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没有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感受。”同事的女儿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你孤独吗?你害怕孤独吗?”16岁的她几乎每天都要上网,在她的网络圈子里,这句话已成为朋友间的暗号和彼此的问候语。在家人看来,她其实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是家里的独生女,在旁人看来她应该特别幸福才对,然而她最好的“朋友”就是博客和日记。

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校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学生、家长也对考试排名、班干部竞选等极为看重,甚至是彼此防备。

“我抬起头,看见所有人都在疯狂地学习,转过头想和别人说话,四周没有一个人理我,同学们都憋着劲儿互相拼名次。回到家,妈妈拿着新买的习题,告诉我几天之内必须完成。”一个初中女孩在自己的日记本上用凌乱的字迹写道:“谁能救救我!”然而,由于对“孤独”的看法不同,不少父母并不能理解孩子们内心的渴望,这导致两代人的交流减少,甚至形成更大的鸿沟。其实,每个孩子在内心中都会期待和家长交流。但是,如果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觉得迷茫、害怕,进而产生心理上疾病。

青春期,是孩子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需要他们经过不断地思考,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在这个过程的一开始,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不仅要做子女,还要当学生,在同学中想成为被人接纳和喜爱的人;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对于孩子来说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他们又想表现得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又不愿意敞开心扉。

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人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这种孤独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他们会逐渐获得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有把握的感觉。那时,他们就既能够独立思考,也会乐于与人交流了。

作为家长,当我们看到孩子陷入孤独之中时,既不要无意义地叹气,也不要进行严厉的责骂,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孤独。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消除孤独,走出自卑的泥潭呢?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你可以告诉孩子,自卑如同作茧自缚,不冲破自卑这层茧,就难以走出孤独的沼泽。一个人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能使别人相信你。只有钻出了自织的茧,才能克服孤独的产生。

2.鼓励他们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小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3.“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小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你应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

作为青春期的孩子,你也应该明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的存在,有孤独感并不可怕。但是这种心理得不到恰当地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为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变成孤独症,这就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了。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应更多地学会与他人交往,消除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和烦恼。帮孩子度过“心理断乳期”

青春期的孩子从表面上看,虽然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并不是真正地达到了成熟的状态。所以,处于这阶段的孩子情感起伏非常大、难于驾驭。他们有了喜怒哀乐,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还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置不当,如对孩子的表现刨根问底、妄加指责或是漠不关心,都会增强他们的反抗情绪。是以,也有人把这一阶段,称为孩子的“心理断乳期”。

一位家长曾经这样向我诉苦:“我的孩子今年14岁了,在初中二年级读书,在小学时是非常听话的孩子,上初中后完全变了,无论做何事需要自己拿主意,让他好好学习,他偏看武侠小说或打电子游戏机,有时我们说多了,他就发脾气,甚至想离家出走,还口口声声说:我长大了,我的事,我自己处理。我们感到困惑,孩子为什么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这属正常吗?其实这正是孩子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征兆。孩子在小学阶段,往往需要依从父母,以父母为典范,进入初中阶段后,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生理迅速发展,而产生了“成人感”,另外在心理上,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孩子进入了“心理断乳期一,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求自己独立,要求父母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讨厌过分的关心、监护、说教,对父母的说教十分反感,常视为唠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下面就是一位母亲对此发出的感叹:

“女儿是在我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中逐渐长大的,可她上初中后,与我的交谈逐渐少了,问她学校的事,只一句‘你不知道’就打发了我。有一天,我发现女儿的抽屉上了锁,难道年仅13岁的女儿就有了隐私?有一次,我趁她不在家砸开了抽屉,发现里面只有一本记着学校生活的日记,几张明星照片,一本琼瑶写的小说和一些小玩意儿,并没有什么‘出格’的秘密。为此,女儿却与我大吵了一场。望着抽屉上那无言的锁,那个乖巧听话的女儿似乎飘然离我远去。我的心隐作痛……”

这是一个母亲无奈的诉说,她实在不明白以前乖巧听话的女儿为什么会因为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和自己发生那么大的冲突。告别童年步入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内心世界变得异常丰富,虽然有了独特的想法,但又担心被人视为“幼稚”、“可笑竹,便成为深藏在他们心中的“隐私”。所以,这是孩子心理日趋成熟的一个拆志。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着很大作用的父母,究竟应如何正确引导“心理断乳期”的孩子呢?

l.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行为和心理上进行引导,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宜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让他把心里话说出来,然后家长把自己的观点、经历讲给他听,让孩子自己进行比较,家长切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因势利导。

2.要理解信任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孩子这一想法,把家里的一些事情和孩子一起商量处理,听取、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去解决。当然,家长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告诫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和安慰,成功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家长自己有缺点和错误,应勇于承认,尽量改正,使孩子从中得到启迪。

3.家长应尽量避免与孩子正面冲突,在孩子发火时,家长应保持冷静。争论激烈时,家长应转移话题或采取冷处理方式,以免孩子萌发对立情绪,使逆反心理更强烈。事后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应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使孩子积极克服幼稚、爱冲动的毛病。

4.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于身心的集体活动。广泛结交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发展“自我”意识,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真诚待人的品德,顺利度过孩子心理发展的这一重要时期。

不要让孩子独自走过青春期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脸上总是一派阳光,可他们的心中却同样也存在着许多的迷茫与困惑。对此,许多父母往往视而不见,学校教育也浅尝辄J卜。使青春期的诸多问题都被当成禁区,孩子有了困惑不愿意和家长谈起,家长也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和孩子谈一些所谓敏感的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也许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遗精,甚至会对此感到惊惶不已。也许你还不明白自己的生殖部位、腋下为什么会长出密密的浓浓的毛来,也许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长胡子、要长喉结、要变嗓音等。

如果你是一个女孩,也许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月经,甚至会对此恐惧万分,也不明白自己的胸部、臀部等为什么会逐渐丰满起来,骨盆为什么会逐渐宽大起来。这些困惑,会使你担心自己,有时还会使你想到疾病及死亡等。

其实,这些都是完全正常的。你的这些第二性征的出现,说明你已进入成长的重要阶段,并已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人际关系上,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无论与父母、老师还是同学的关系都在悄悄发生变化,甚至你的变化也常常会使你的父母、老师大惑不解:为什么变得如此古怪、不听话,又爱提出各种大人想不到的问题,在一些问题上还经常与父母、老师发生冲突?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反映了青春期的一些自我困惑。

面对青春期的种种变化,有的孩子欣喜,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有的孩子烦恼,体验到成长的苦涩,然而更多的孩子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时而如涓涓溪流般清爽,时而又犹如狂风暴雨般让人难以应付。因此,焦虑、紧张、喜悦、烦恼、兴奋等多种心理构成了青春期独特的风景线。就像必须经过产前的阵痛才能诞生的新生命一样,一个人必须经历青春期的“动荡”时期才能走向成熟。

我朋友家有一个孩子去年从郊区考入市重点高中,她平时埋头读书,学习上是“尖子”。但性格较内向,与人交往不多。近半年来,她头脑中反复出现与男女亲热有关的念头,她觉得这样很不好,但越想排斥它,这种念头却越是强烈和出现频繁。有时上课也会突然出现,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她开始回避男同学,与老师的关系也疏远了,上课不敢看男性老师。因为她害怕自己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她认为自己灵魂肮脏,她甚至想到了死。

显而易见,朋友家的孩子是产生了严重的青春期困惑,这种困惑妨碍了她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和理解。当她步入青春期这个敏感的阶段时,随着生理发育上的逐渐成熟,性心理的发展也走向成熟,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但她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传统的观念以及个性特征又使她觉得男女交往是不好的事,会带来不良结果。

于是,在思想上极力排斥与异性交往的想法,而内心深处的异性意识又使这种想法反复出现在脑海中,形成了内心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其实,这种青春期的困惑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它是人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世界每一个青少年都要经历的阶段。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家长自己首先应该镇定下来,不要对孩子的差异感到惊骇。孩子对丁自己的变化是迷茫的,内心是孤独和无助的,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帮助。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对他的关心与指点,帮助他们走出青春期的困惑。作为父母,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犹豫不决的呢,赶紧把孩子的小手轻轻地牵起吧。不要让迷茫的孩子在困惑中摸索,不要让失落的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和他一起微笑着面对青春,面对人生!青春期不是“危险期”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孩子进入青春期,不但身体的生长发育变化剧烈,而且,心理变化也非常明显。突出的表现有:孩子开始不愿承认自己是小孩子,遇事总、是摆出一副“大人”的神态,当家长以对儿童的态度对待他时,他会嘀咕一句:“还把我当小孩子看呀?!”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原先那个“听话”的好孩子不见了。他不愿再接受大人摆布,希望家长尊重他的发言权。有时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还故意顶撞家长,甚至表现得蛮横无理……

由于此时孩子身心的急剧变化,这就给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难。如果家长教育不得法,孩子就会不接受家长的教育,而经常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甚至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来表示对抗。许多西方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看作是个体发展上的“危险期”,他们认为个体发展到这一时期,此时孩子身心发展充满着矛盾,这个时期可塑性大,同时也是极易形成不良品质的阶段。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这个时期的孩子就特别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掌握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正面疏导,尊重、保护他们的独立性,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面对孩子的变化,家长应改变观念,不能再把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当作“小孩子”来看,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渴望在家庭中扮演“独立的一员”的角色,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由于认识水平、能力有限,他们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反抗”只是反对家长仍然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看待,反对过多、过细的照顾、监督或父母的包办代替。此时的孩子常常把反抗和不服从作为争取改善与成人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手段。

做父母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孩子这种独立性的需求,孩子的这种反抗情绪和反抗行为就会逐渐演变成逆反性格,对孩子的发展带来困难。相反,如果家长珍视孩子这种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倾向,实事求是地支持他们的愿望、想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适当地创造有益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和独立活动能力的环境,不过多地约束孩子,不包办代替,则可以促进孩子的自我感、独立性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在采取措施来充分发展青春期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独立性、自觉性的同时,也不能完伞把他们当作成熟的青年人来看,家长适时、适当地给予孩子以热情的指导也是必要的。

因为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需要交流与解答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忽视和孩子的交流,则有可能使青春期变成“危险期”。

我有一个正在上高二的侄子,今年17岁。他在小学、初中时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去年升入一所重点高中后,因班上高手云集,竞争激烈,自感心理压力很大,出现头痛、失眠、焦虑、烦躁的情况,并易与同学发生冲突,回到家里也常常发脾气,甚至摔东西、骂人,对父母态度很凶,轻则顶撞训斥,重则施以暴力,扬言不读书了,要出家当和尚。他的父母为此忧心如焚,和我一起商讨要怎样做,才能使他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于是,我便和他的父母进行分析:从初中到高中,从优秀学生到厌倦学习,这个孩子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强烈的反差,主要还是因为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竞争压力大的原因所造成的。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后,我告诉他们,回去后,既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也不要和孩子发生冲撞,相反,而是要帮助他化解压力,使他明白,搞好学习并不一定就是要拿到多好的名次,最重要的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生活中,得到满足。

此后没多久,这个孩子就在他父母的谆谆诱导下,很快恢复了对学习的兴趣,成绩也一跃而上,自卑感也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对此,多数学者认为,青春期心理危机并不是一种疾病琳中而是一组过渡时期的心理适应困难。因为这一时期是人生中最具有特殊性的时期,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已渐趋成熟,但尚未完善,内分泌系统功能也尚未稳定,并且面临着升学、就业等人生的一切基本问题,故常常会因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或打击而产生许多苦恼。

这种苦恼若不能及时得到解脱,就会诱发心理危机。不过,在正确引导下,这种危机状态绝大多数可自行缓解,恢复成为健康的正常人。因为青春期并不一定是“危险期”。只要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有较深的理解,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科学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的本质,正确诱导和发挥孩子的独立自主性,避免和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教育孩子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避免和剔除社会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完全可以顺利度过这段“心理断乳”期,健康地进入成熟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