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四步曲 提高教学有效性
——五年级语文教学心得
打开五年级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文章俯拾皆是:有描绘名山大川的,有讴歌中外名人的,有重温峥嵘岁月的,有探索自然科学的……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不少作品还出自国内外名家之手,有中国文学巨匠老舍、巴金,也有新加坡的尤今、德国的柏吉尔……
对学生来说,阅读这些作品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不仅能一饱眼福,欣赏到各具特色的文学风景线,还能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运用能力,陶冶情操。
不过,这些美文佳作的篇幅也是比较长的,许多一线的教师困惑着、思考着:一星期6~9节语文课要教4~5篇课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怎么把课文教扎实,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在学习、实践与思考中,我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称为“长文短教四步曲”。
第一步曲——阅读文本,准确分析教材、学情
准确分析教材、学情是实现长文短教的第一步。教材是每堂课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浅出地阅读。
阅读文本——我们要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阅读者,放松心态,静静地阅读文章,获得一种比较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感觉。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对文本内容表面而浅显的理解,还应该沉浸到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去,发现它的特色,把握它的内涵,领悟它正确的价值取向。
阅读文本——需要我们去翻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再进一步地分析,这能给予我们对文本更多的了解,更立体的认识,使我们能更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的互动及课堂的生成。
阅读文本——需要我们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文本,看他们能看到的,想他们想知道的,感悟他们能感悟到的。因为学生的年龄与经历,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多事情,很多情感,他们根本没有体验,不可能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们心中却是一片茫然。所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现有水平,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这样才有助于找准教学的起点。
比如读了《坐在最后一排》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是作者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回忆了小学五年级时,新来的班主任白老师关心她、鼓励她的三件事,塑造了一位充满爱心与责任心的老师形象。作者在白老师的帮助下,渐渐地由自卑转为自信,由自暴自弃转为自强不息,由一个落后生转为一名优秀生,并赢得了全班同学认可。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只要自信自强,就能赢得成功。
我又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了文本,分析了学情。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他们能比较简练地说出课文写了什么,能使用工具书解释不理解的词语,能比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也会对课文内容产生一定的理解。但是,他们缺乏这样的体验:一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一直被同学们看不起,冷落在一旁。然而新来的老师使她一下子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先被白老师赞赏,再被白老师重视和关爱,这一切都令她喜出望外,终于乔小叶攒集了能量,在语文测验中独占鳌头,离开了最后一排。这段经历是多么令她刻骨铭心啊!可是,学生会感同身受吗?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困,就能准确地把握学情,利于我们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第二步曲——制定目标,体现科学、合理
阅读了文本,读懂了教材,分析了学情,就可以开始进行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就是制订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直接决定课堂的走向,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标制订要科学、合理。
制定目标——要体现大目标观,实现目标整合。我们要认真地思考单元目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导语,《教学参考》中对每个单元的学习要求也有具体说明,我们在制订某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孤立地就课论课,而要结合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把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单元的教学目标整合起来,树立大目标观。
制定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我们不能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孤立地分割开来,因为它们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只有将目标有机融合,才能教得实,教得活。
制定目标——要体现以生为本。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出发,在制订目标时拉近课文和学生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或是情感距离,使学生能比较顺畅地走进文本。
比如《坐在最后一排》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制订的: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遐、懵,掌握“倔强”的读音,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懵懵懂懂、汹涌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简要地概括课文写“我”的三件事。
(3)圈画白老师的话语和作者的心理活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师的关爱温暖了作者的心田,逐步使作者摆脱自卑,走向成功。
(4)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懂得只要自信自强,就能赢得成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白老师的话语和作者的心理活动,理解“我的热泪汹涌而出”的原因,体会老师的关爱温暖了作者的心田,逐步使作者摆脱自卑,走向成功,作者对老师有一股强烈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白老师的话“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懂得只要自信自强,就能赢得成功。
《坐在最后一排》是第一单元“童年多彩生活”主题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以感受童年的珍贵为主题,分别呈现给学生五篇各具特色的回忆童年的文章。结合教参和书本上的导语,我明确了这个单元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句义的能力,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以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在制订本课教学目标时,我有意识地把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单元的教学目标整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体现有序性、递进性、整体性。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勾勒,但又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机交融,整体推进,把课堂教学直接指向课文的重点:由理解“我的热泪为什么会汹涌而出”入手,把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到作者叙述的三件事情中,走进其中,在圈画语句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细细品读白老师的语言和作者的心理活动变化,并穿插部分课文内容(描写“过去的我和白老师帮助我”的句子),去慢慢体会白老师的关爱如阳光雨露一般滋润,温暖了作者的心田,打开了她的心结,使她——一个一直待在角落里被忽视的特殊孩子回归课堂,正视自我,走向成功。所以她的热泪才会汹涌而出,因为积聚在心头的感激之情越来越强烈,无法控制,无法阻挡,汹涌而出的热泪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突出表现。
所以,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
第三步曲——立足文本,合理确定教学重点
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在‘教学’,但病根在‘语文’……”如果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开去,王老师这里所说的“语文”就是“教学内容”,意思是当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扭曲错漏的时候,我们教师却在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这样会使教学越来越糊涂,使学生的包袱越来越重。因此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很重要,如果面面俱到,只会产生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效果。
因此长文短教,我们要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把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的内容,把最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内容确定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花大力气集中教学,使学生学得更透彻一些,更扎实一些。这样做,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
《一颗小豌豆》这篇课文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豌豆》改编而成的,课文共有21个自然段,先写一个豌豆荚渐渐长大,再写它被别人摘了下来,当它们在各自打算未来的时候,被一个男孩当成了玩具枪的子弹,被一一射了出去,最后写最小的一颗豌豆飞进窗台的裂缝中,在那里安家落户,渐渐长大,给屋子里躺着的一个病恹恹的女孩带来了快乐与生机,使她恢复了健康。
课文的第三部分最重要,因为这部分内容最能体现童话的写作特色,最能表现“童话之父”安徒生的写作风格:语言生动、自然、流畅,既反映生活,又温暖人心,启迪人生。此外,这部分内容生动地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情感:为别人做一件好事,能带给别人快乐与幸福,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其中所传递的一份美好的情感,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大有帮助。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备课时把第三部分作为集中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描写小豌豆渐渐长大,带给小姑娘快乐,使她的身体慢慢恢复健康的段落。
由于我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有限的教学时间被充分使用。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不仅深入地了解了童话这一写作体裁,学习了真挚、朴实的语言,还对安徒生的作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获得了写作上的启示,使他们在续编其他四颗小豌豆的故事时,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的认识与体验,通过童话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并携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为学生自由、欢畅地写作提供了帮助。
第四步曲——选准切入点,优化教学过程
崔峦老师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这就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切不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篇幅长的文章也是如此。
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舍弃其他,因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文章是一个整体,前后都有关联。因此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从课文整体入手,抓住教学重点,设计一些思考点,引导学生精读细品,而非重点的部分我们就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不要字斟句酌。这样教,不仅能引领学生整体感知,细处落实,还能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旋律一——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课文的题眼往往是对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括,有时它是浓缩课文的要诀,是理解课文的捷径。那么在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把“题眼”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可以让教学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不失为长文短教的好办法。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是一篇记叙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在洪水中保护并挽救自己受伤的母亲,用“妈妈,我们要活下去”这句话鼓励自己,鼓励妈妈,终于在第二天的凌晨成功脱险的故事。
显然,题目《妈妈,我们要活下去》正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的一条捷径。在课堂上,我直接从题目入手,先请学生比较这一课的课题与以前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再请学生读一读这句感人的话语,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作者用话语——“妈妈,我们要活下去”做课题的意蕴,它在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接着请学生静下心来细读课文,了解小洛迪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妈妈,我们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边读边动笔,找到表现当时情况危急的句子,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并用比较简练、概括的话来回答洛迪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要和妈妈一起活下去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随后,重点研读描写小洛迪行为的语句,特别抓住“在冰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整整3个小时”这句话,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体会这个小小男子汉的英雄气概。最后,我出示了一首精心准备的抒情诗,这些诗句就是课文中洛迪的话“妈妈,我们要活下去”和表现洛迪勇敢的句子,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再次深情地朗读、感悟。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我又一次让学生齐读课题,孩子们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感动,对文本的思想内涵感悟得更深了,知道是男子汉的英勇气概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这堂课由于我把题眼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整体入手,抓教学重点,进行一番精读细析,既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品味了其中的语言,还揣摩了文本的表达方法,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旋律二——抓住一句,串联一篇
一篇文章的中心句就是“文眼”,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有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句子。这些句子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还有的在课文当中以过渡句的形式出现,这类句子常常能统领一篇课文或一段内容,它与课文的各个部分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抓住一句,串联一篇”的方法,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一句话来展开的。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这句话,把全文的内容串联起来教。首先让学生带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阅读全文,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请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课文围绕这个重点句,写了几件事情?其中哪件事写得最具体?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请学生划分段落。然后采用变序的方法,先教“鲁迅先生救助车夫”这个事例,因为它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我紧扣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中的一个“少”字和一个“多”字,来讲读段落中的相关词句,没有琐碎分析,大大节省了时间。随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请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其他事例。学完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课文第一段里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最后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体会这课的写作特点——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方法。
“抓住一句,串联一篇”的教学方法,就是从重点句入手,把理解句子、理解课文的线索结构和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学习。它使课堂教学的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因此在教学长文时,可以抓住这类句子,把它作为突破口。
旋律三——学好一段,带动几段
有些课文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诵读和记忆,作者常常采用反复的表现手法,安排了结构相似的段落和语言相仿的句式。如《快乐的杉树林》和《烟台的海》这两篇课文,写作方式都是总分总,两篇文章都紧扣题目,先具体描绘一年四季杉树林、烟台海的景色,再描写杉树林里孩子们活动、烟台人活动的情景。对于这种结构相似、段落相仿的课文,我们没有必要一段一段地讲读分析,也不需要平均使用教学时间,可以采取“学一段,带几段”的教学方法,即确定学生学习最有难度、语言最精彩或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段落,引导学生归纳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余各段。
在教学《烟台的海》这课时,我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归纳写法和学法,然后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二~四自然段,根据要求进行学习:①独立静心地品读句子,写下评注;②组内或跨组交流;③解决疑问;④合作读句。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来到学生们的身边,倾听他们的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结束以后,由各小组分别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则适时点评,并就疑点、难点、重点处提问、点拨、指导,既培养学生静心读书、动笔读书的好习惯,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其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还节省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我们要做务实用心的读书者、思想者和实践者,立足长文,走进作者,知文晓意,化“长”为“短”,在“短”上求精,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法、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