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目中有人,以“学”定教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关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有这样一段论述:“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
聆听了名师们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报告,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整体发展。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诸多问题组织教学,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灌输知识的弊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激发并促进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文言文,让学生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说说自己的迷惑不解之处。学生的疑难问题显露了,教学就能有的放矢。我抓住这些问题,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讨论,集思广益,再适时地指点引拨,这样既让学生消除了害怕说错的心理,又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时某些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遥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便在做背景资料介绍之后,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坚持“做中学”。如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许多学生体会不了海伦的心理。课堂上,我让学生闭着眼睛看书、写字、看黑板,学生们大呼看不见,这时我因势利导:海伦一天都没有见过光明,你们现在能明白海伦所说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吗?学生们从这样的尝试体验中明白了海伦的处境、心情和呼声,体会到了海伦对光明的热爱,有的同学读着课文不禁流下了眼泪。好多同学在随笔本中写到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设计的重要地位,就会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体验探究的时空;就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一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当学生学而多问、问而勤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课堂教学就改变了沉闷消极的状态,从而显露出生机勃勃的教学景象。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展现,学生才能茁壮成长,教师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学科,面对同一批学生,但每一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
茅盾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教育事业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在追求教育教学真理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不仅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还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探索精神;不仅要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心理准备,还要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牺牲精神。风雨兼程,搏击奋斗。当落叶飘来的时候,不否定绿色;当心灵受伤的时候,不否定阳光;当成功降临的时候,不停滞不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