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学时间:2008年3月
教学地点:上海市铁岭中学
教学对象:七年级(8)班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单是声音,就已经有千万种。有些很响,有些很轻,有些耳朵听不见,却存在着。今天,我们将走进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师:首先,请大家读一读课题,想一想,标题中作者强调哪些词?为什么?
生:强调“一定”,表示肯定的语气。
师:对,还有吗?谁来补充?
师:没有人补充。那我来说,“的”也是作者要强调的。它用在陈述句的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
师:你试试!读标题,先读原来的,再读删去“的”的标题,体会一下,“的”是否有肯定的语气。
(学生品读标题,细细体会)
师:标题中“一定”和“的”都表示肯定的语气,两者连用表现了作者说此话时语气的自信与坚定。我们一起再读标题,读出自信与坚定的语气。
(学生再读标题)
师:围绕标题,我们可以提出哪两个问题?
生:为什么会听见声音?怎样听声音?
师:作者在文章中围绕标题确实从这两个问题展开,今天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章中重点写哪一部分?为什么?
生:重在后者。写“怎样听声音”的内容所占的篇幅较多,所以它是主要的。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依次解决这两个问题。先解决为什么会听见声音的问题。
师:齐读课文第1至第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哪几种声音,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写了三种声音:蒲公英梳头的声音、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
生: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来写的。
生:还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手法,把这三种声音写具体了。
师:生活中你听到过这三种声音吗?为什么?
生:没听到,因为它们没声音。
生:不对,声音是有的,只是声音太小了,人的耳朵听不见。
师:说得很好,声音是有的,可惜太细微了,人的耳朵听不见。
师:既然听不见,作者为何写呢?用意何在?
生:作者想强调声音的存在。
生:告诉我们要重视生活中的声音。
师:对。再读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写了哪几种声音,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采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写了动物的声音、水的声音、人生下来就能听到的多种声音。
师:生活中你听过这些声音吗?为什么?
生:听过。这些声音有的是巨大的,有的是较大的,我们都能听见。
师:作者写它们用意何在?
生:这些巨大的或较大的声音与前面细微的声音在生活中都客观存在。
生:作者希望我们能重视声音,强调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
师:说得好,声音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巨大的,还是细微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我们在声音中生活,在声音中长大。所以我们一定能听见声音。
师:那么声音从哪里来呢?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怎样听声音呢?我们一起解决第二个问题。
请自由读课文第九至第十自然段,想一想,并在文章中做适当的圈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九至第十自然段)
生: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而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不同的意思。
(出示: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不同的意思)
师:全班同学齐读。谁能告诉我,这话什么意思?
生:听到声音,我们要学会分辨,这声音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因为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声音代表不同的意思。
生:不同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愉快好听的声音,让我们快乐,让我们高兴;嘈杂无趣的声音,会使人痛苦。
生:人听到不同的声音,要学会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从而吸取知识。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我们在声音中生活,在声音中逐渐长大,声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师:我们应该怎样听声音呢?齐读第十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十自然段)
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想声音。
师:谁能具体说一说怎样听声音?
生:用耳朵听身边巨大的或较大的声音,像文中第五至第八自然段中提到的多种声音,多留意,都能听见。
生: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声音,我们的耳朵不易察觉的声音,像文中第1至第三自然段中提到的声音,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去感受声音的存在,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
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体会,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是丰富奇妙的。
师:很好。只要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用心体会,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是丰富奇妙的。让我们再次齐读第十自然段。
师:为什么有的人能感受世界的丰富奇妙,有的人感受不到呢?
(自由读第十一自然段)
生:聪明的人能进行选择和思考,愚笨的人则不会。
师:第十一自然段中提到“过滤”,什么是“过滤”呢?字典上这样写着:使流体通过过滤或其他多孔材料,把所含的固体颗粒或有害成分分离出去。声音怎样过滤呢,把什么分离出去呢?
生:把人长期习惯了的一种声音或潜意识抗拒的某种声音不知不觉分离出去,消失了。
(出示板演:当人长期习惯了的一种声音或潜意识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不知不觉消失了)
师:谁能结合生活具体谈一谈这句话的意思?“它们”指谁?
生:它们指习惯了的一种声音或潜意识抗拒的某种声音。
生:对某些不喜欢的声音,听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麻木。例如长期居住在靠近马路的人家,不再像其他人那样敏感。即使在夜晚,对于疾驰而过的汽车声也麻木了,却可以安然入睡,悠闲憩息。
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的唠叨声,开始听觉得心烦,很排斥。但是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左耳进右耳出,如果哪天他们不唠叨了,反而觉得不习惯了,好像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似的。
师:怎样做算是聪明人?师生对读第十一自然段。
师:我们在声音中成长,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什么声音好听,什么声音刺耳,什么声音对我的生活有益,什么声音我应当排斥,这一切都需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想。善于听,就会发现生活的丰富奇妙。反之,也就成了“木头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
师:齐读第十三自然段,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生:连用4个反问句。
生:强调生活中,我们要善于用耳朵听声音,善于用心看,用心想,就一定会发现丰富奇妙的世界。只有这样做了,就如作者所说的,“你一定会听见的”。
师: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师:我们都要做聪明人,不做“木头人”。只要善于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就一定会发现丰富奇妙的世界。只要这样做了,就如作者所说的,“你一定会听见的”。
师: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第十四自然段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
生:让我们试着玩玩声音的游戏。
师:为什么让我们试着玩玩声音的游戏?
生:要我们学会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在声音中成长,感受生活的丰富、奇妙、美好。
师:作者告诉我们的道理,你学会了吗?老师想考考大家,让大家来猜猜那是什么声音,看看大家是否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依次播放蛐蛐的鸣叫声,海浪和海鸥的声音以及婴儿的笑声)
生:我听到夜晚蛐蛐的鸣叫声,天籁之声。
生:大海翻起波浪的声音,海鸥在海面飞翔的鸣叫声。
生:婴儿无邪的笑声,欢快悦耳。
(其他同学会心的笑声)
师:很好。看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很善于运用自己的耳朵,而且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三种声音源自动物、自然现象和人类,这三种声音的任何一种都是美好的,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的生机勃勃。
课前,声音细微的事物,习以为常的事物,我们忽略了,那么现在,你会听见太阳升起的声音吗?晨雾散开的声音吗?父母亲切叮咛声?夜晚给你盖被子的声音?生活中不仅有美好的事物,还有亲情,关爱。因此,让我们唤醒耳朵,唤醒眼睛,唤醒心灵。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就一定会发现丰富奇妙的世界。
教后反思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传播着有关的科学知识,启迪人们在生活中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注意观察,要善于用自己的耳朵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要善于用眼睛发现世界的美好,要善于用心灵感受生活的丰富奇妙。该篇课文充满童趣,很适合初一学生阅读。
教学时,我紧扣文本,遵循文本的思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文章的主旨。虽然没有华丽的教学语言,没有绚丽多彩的多媒体加以辅助,但是课堂教学目标明晰,从学生的反馈上看,能较好理解文章的主旨。
阅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重要,这对学生学会阅读是有益的。在文本阅读方法指导上要有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首先应当教学生学会审题,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从重要的字词句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因而教学中,努力做到教之有序。先引导学生进行审题,“请大家读一读课题,想一想,标题中作者强调哪些词?为什么?”,“围绕标题,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文章应重点写哪一部分?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领会作者的意图。
在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时,遵循“为什么会听见声音”到“怎样听声音”,再到“你一定会听见的”文本思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推进,使学生把握文本水到渠成。
“以学定教”,问题设计言简意赅,例如文章开头部分,“作者为什么写三个设问段,用意何在?”,“紧接着又写四个反问段,同样用意何在”,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思索,通过对细微声音和巨大声音的比较,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声音在生活中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我们在声音中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声音,声音对于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为下文介绍“怎样听声音”埋下伏笔。
教学中师生间经过反复对话、研讨,在理解文章主旨时,紧紧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引导学生沉浸文本,读读,想想,圈圈,议议,不做有口无心的小和尚。例如两个句子“每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和“长期习惯了的一种声音或潜意识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不知不觉消失了”,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自己的理解,学生发言积极,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很快就解决了难点。我认为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结果是有益的。
良好的读书方法,在于教师适当的引导,注重实效的教学,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辛勤耕耘。
衷心感谢特级教师杨峻岩老师的悉心指导,本色语文教学,我将继续努力追求。
学生感悟
平时写文章时,一直觉得没东西可写,抓耳挠腮,虽然钱老师常常提醒要善于观察生活,却不以为然,今天读了《你一定会听见的》,才终于明白要做“聪明人”,不做“木头人”。只有善于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才会发现丰富奇妙的世界。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蒲公英梳头的声音、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这些有趣的事情,在我们身边真真切切地存在,只是我们都忽视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做个有心人,用心听身边的各种声音,仔细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
铁岭中学七年级(8)班陈恭羽
同行评课
孔子曾经说过:“循循然善诱人。”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循循善诱”,就要善于提问。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
钱老师面对初一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置问题,驾轻就熟地运用提问这个手段,把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设置问题时,钱老师做到了难易适度,面对全体学生:
“生活中你听到过这三种声音吗?为什么?”
“作者写了哪几种声音?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谁能结合生活具体谈谈这句话的意思。”
这些问题中有回忆生活实际的(回忆式提问),有要求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借用已有知识分析的(分析式提问),更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并组织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的(理解式提问)。不同的难度,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使每一个层次的孩子的思维都能活跃起来。
同时,钱老师非常重视师生的情感交融,当学生回答出问题时,钱老师总是及时表扬和鼓励。
“对……”
“说得很好!”
“大家说得很好!”
恰当地运用鼓励、表扬手段,使学生获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愉悦心理,从而提高学生思索、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很自然地实现完美的结合。
(铁岭中学语文教师周美红)
专家点评
教师准确、深透、全面地理解课文,并且贯彻“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遵循文章思路的阅读中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积极体验,这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方面,钱璟老师孜孜以求,勇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节课,又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我国台湾作家的一篇散文,其构思与写法与众不同,独具特色。钱老师首先从解题入手,问学生题目中“的”字有什么作用——“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见《现代汉语词典》),再让学生玩味“一定”二字。这样,学生从题目中真切地体悟到作者充满自信而又十分坚定的态度。要整体把握文章,不能不关注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会学生识题、析题、赏题,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而且能有效提高作文的审题能力。
钱老师善于设计问题,在循循善诱和不断启发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的细处、深处和妙处。例如“围绕标题,我们可以提哪两个问题?”。在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时,钱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连续地发问:作者写了哪几种声音?用意何在?……钱老师所提的问题,扣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思维的质和量,不仅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而且能够自然流畅地推进教学,顺理成章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上语文课如何提问,是门艺术,是需要潜心研究和积累经验的。钱老师的教学提问开口小,不空泛,既不难为学生,也不让学生随口就能答,而是“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跳一跳”,就是思维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充分发挥了,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学做“聪明人”,不做“木头人”,是本文的重点所在,钱老师抓住不放,不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洞悉主旨,而且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取真切的生活体验,这样就把课教活了。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设计了许多“声音的游戏”,钱老师没有就文论文,“纸上谈戏”,而是动真格的,依次播放蛐蛐的鸣叫声、海浪与海鸥的声音、婴儿的笑声,让学生进行分辨。学生既仔细听,又用心想,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趋于高潮,而“聪明人”也就在这“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了。
钱老师的这节课没有运用多媒体,但是教学效果甚好。这就启示我们,现在的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是应该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并非每课必用,更不应该为用而用,成为形式主义,乃至产生副作用。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返璞归真是本色语文的特色。
(上海市特级教师杨峻岩)
再反思
我们常埋怨学生写作文内容空洞,写作思路缺乏条理,其实我们应该自我反思,在日常教学中有没有引领学生真读书,细读书,深读书。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就是要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我们周围的生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开拓写作的思维,丰富作文的内涵。
本次教学,抓住文本的重点不放,学做“聪明人”,不做“木头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洞悉主旨,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取真切的生活体验,在拓展部分依次播放蛐蛐的鸣叫声、海浪与海鸥的声音、婴儿的笑声,让学生进行分辨,学生既仔细听,又用心想,学习兴趣趋于高潮,而“聪明人”也就在这“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环节中出现了。
言传身教的做法要坚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