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充满“语文味”
——读《语文课程标准》有感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常以文章教学为中心,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其阅读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实现。
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有各种类型,如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判性阅读等等。不管哪种阅读类型,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然而,现今许多语文课堂中,不少“个性化教学”与“阅读教学”日趋分离。所谓“个性化”即标新立异,各秀风采。有的热衷于文本解读花样的翻新,有的钟情于多媒体声像的异彩纷呈,有的在小组合作形式上热闹不已,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位,缺乏应有的“涵泳省察”。
当这种浮躁的阅读风气日渐弥漫的时候,我们不妨透视一下此类案例:
案例一走马观花:亲近文本时间过少
如一位教师在《壶口瀑布》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时有这样三个要求——
师: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然后,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师: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分钟阅读与思考)
师: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在关键的地方圈画一下。
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环节上,往往链接许多文本,但限于时间,文本展示后,学生甚至连短暂的视觉停留时间都没有,因而文本的图景是模糊的,思考自然流于肤浅,更勿论提升语感。
案例二绚丽多彩:课件喧宾夺主
在不少观摩课中,所谓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往往借助高科技手段——多媒体,课件制作唯美而丰富。例如在《珍珠鸟》一文教学中,教者链接了下列文本(包括音响等超文本):
《囚歌》(歌曲)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随笔节选)
《群鸟》(电影片断)
《绞刑架下的报告》(报告文学节选)
《象棋的故事》(小说节选)
《刺激1995》(电影片断)
《放鹦鹉》、《画眉鸟》(古诗二首)
《100个人的十年》(背景资料)
应接不暇的文本与超文本的切换,容不得学生目光停留片刻,无法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于是这些快餐成了“夹生饭”,学生消化不良。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肤浅应景式对答,很少有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语言。
应对这种浮躁的阅读之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并且寻求对策。
朱熹告诫读书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涵泳”、“省察”的前提是“虚心”、“切己”;阅读姿势强调“敛身正坐”,其用意在于入境;阅读样式“缓视微吟”,旨在细读慢品。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文本应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感染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文本的价值取向,应是学生在阅读中重点探究的问题之一。所以笔者以为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书训练为重点,交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九字诀”:
1.“读得进”
当前有些语文课演变成了表演课,从表面上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究其实质,不过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学生默读与静思的时间多被挤掉。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与自知。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认真读文,只有认真阅读,学生才能正确理解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避免“误读”。在潜心阅读中,激活与调集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产生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要敢于“冷场”,在课堂教学中投入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真读书,钻文本。
要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可以大声地读,反复朗读,读出意味,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例如《珍珠鸟》一文教学中,师生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教师扮演“我”,学生扮演“珍珠鸟”,文中出现的表示这两个角色的相关词语,教师朗读时一律换成“我”、“你”,学生朗读时一律换成“你”、“我”。
角色朗读:
师:渐渐你(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它)先是离你(我)较远,见你(我)不去伤害我(它),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你(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水,再偏过脸瞧瞧你(我)的反应。你(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子上,绕着你(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
沉浸文本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到宽容和爱所创造的美好情境中。教师的这一创造性设计,激活了文本内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语言的情境,让学生和作者、小珍珠鸟进行了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顺畅起来了。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默读,既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又抓住关键词句重锤敲打,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雁》一文中“凄冷”、“凄凉”、“凄厉”准确地表现了母雁的心情。“凄冷”,因为母雁中弹无法随雁群南飞,孤单至极;“凄凉”,母雁受伤无法飞翔,只能与呆鹅为伍,心中充满屈辱和哀伤;“凄厉”,母雁重返蓝天无望,大雁夫妇毅然选择死亡,这是极其悲壮的。通过对这三个词语的辨析,有助于学生提高词语的辨析能力和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又帮助理解大雁对爱情的执著,对自由的向往。
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在书面语的阅读中,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漫步,或驻足观赏,或闲庭漫步,才能与文本心心相印。
2.“记得住”
阅读的基本功就是吸收与储备。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积累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获得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语文是门实践课,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学习文言诗文或现代文都要重视诵读。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他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一定不能忽视背诵这一种教学方式。没有丰富的、熟练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就难以产生新的思维;没有丰富的、熟练的词汇就难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受力;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体悟优美的民族文化。通过背诵,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词汇,在平时讲话和写作文时就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提升文学造诣。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让阅读教学重返“语文味”,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3.“用得出”
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对语言集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练习,通过运用,及时地把学生储备的语言由消极的转化为积极的。阅读教学中的“涵泳省察”,还可进行话题讨论,切己体会。
余映潮老师讲授《散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请同学给课文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这个标题能够表示自己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生1:我的标题是:这一个世界的分量。“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量”就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她”背上的儿子,这说明四口之家虽然很小,但是在作者心中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用“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师:真好,这一个世界的分量!你扣住了结尾,扣住了有哲理性的议论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分量,就是老、少、壮三代。
生2:我的标题是:生活之美。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家庭之间的亲情,文章中不断表现出这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对,很对。是家庭之间的瞬间美。就是那么一小段时间,表现出散步的细节之美,在里面渗透出亲情,他们的生活是和睦的、美好的。
生3:我写的是:春天的步伐。因为春天本身就代表一种温馨,而这篇文章里面体现了他家里的温馨。这个故事发生在田野上,景色十分美丽,他希望他的家庭像春天一样温馨。然后作者开始感叹,母亲是有些老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就像春天的步伐一样,这是表达他对母亲的孝心。
师:对,这个标题还有点双关的意味。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带着一家人去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漫步,很好。
……
这种话题讨论是对文本进行解读,是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这样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材料,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从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来看,这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同时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只有经过省验,“涵泳省察”,学生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言语材料变为自己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自身的生命存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经历过、听到过、看到过文中类似的事例,我们要启发学生,唤醒以往生活体验,强化心灵参与,让文中的事例与现实社会中的事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让阅读课重返“语文味”,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细读慢品,潜心钻研,交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执著追求语文的本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