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的要领
所谓“审题”,就是要求对作文题目上所展现的各个部分的文字材料进行仔细揣摩,认真地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准确全面地理解作文试题的题意,不偏不漏地按要求作文。
有一年,江苏中考作文题是《我最爱这里的风景》。有位考生把“我最爱这里的风景”定位在柳,开篇就旁及其他植物:“我校的风景很美。松柏常青,夏荷婀娜,柳树成荫,可以钻天杨挺拔。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使我喜欢,茅盾所写的质朴的白杨叫我赞叹,陶铸赞颂的坚挺无畏的松树同样令我敬佩,但我由衷喜欢的风景却是被人们称做‘弱女子’的柳树。”这里,“最”字已经呼之欲出;接着文章从柳是“绿得最早的春色”、“黄得最晚的生命”、“最具有热爱母亲的情怀”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在比较中一个“最”字贯穿始终,准确地演绎了文题。如果像有的考场作文那样就柳写柳,无所旁及,那就误为“我爱这里的风景”,从而偏离了题意。程度副词“最”在这里是关键词语,必须通过比较,以突出“爱”之“最”。
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如同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只有审题正确,才能符合作文的要求,可见审题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要领:
1.抓准“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题目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
考场作文题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词语题目,另一类是词组型题目。题目类型不同,抓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也不同。
一般而言,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生日》等。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眼”是“难忘”,写作的内容是“一件事”,修饰语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及重心,要写出这件事为什么难忘及怎样难忘。《骄傲的妈妈》的“题眼”是“骄傲”,写作的内容是“妈妈”,应通过“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展现妈妈骄傲的特点;《这件事教育了我》的“题眼”是“教育”,“这件事”是写作的内容,应写清这是一件什么事,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教育”上,要写出为什么教育我及怎样教育我。同样《我喜欢那句格言》的“题眼”是“喜欢”,《回忆我的同桌》的“题眼”是“回忆”。
2.注意题目中的隐含内容
在考场上,有些题目题意明确,一望便知,我们能迅速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如“孝敬父母二三事”。有些题目题意比较含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才能领悟出命题者的用意,比如《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它的比喻义,如集体的温暖、家人的关爱、朋友间的帮助等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是一个比喻义很强的考题,“一朵浪花”,既可以理解为一件事、一种感情,也可以理解为一处景观、一次误会。这些隐含在文字背后的要求,即“言外之意”需要我们特别关注,认真分析,理解题目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是理解能力的体现。
对一些作文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导语或提示语,要读懂提示语的含义,才能打开思路,有感而发。
3.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限制,弄清楚了这些,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题目《校园新风》可写人也可写事,地点要在校园内,内容为好的现象,可采用对比的手法写。
对题目中的有些关键词要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明确其适用环境和内在联系。例如《____________也美丽》这种用副词“也”的作文题,我们可以用代号恢复其语境:“A——d,B也d”。这里,“A”、“B”表示两种事物,“d”表示其共有属性。“A”是一般性、公认性的,“B”则需具有特例性、创意性,选择B往往带有某种哲理色彩。例如“收获是享受,付出也是享受”,“红花美丽,绿叶也美丽”。完成半命题时就不能填有美的公认性事物,这才符合题意。
考场作文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要写出新颖的好文章,把作文要求认真研究,仔细审读是很重要的一环,准确抓住中心要求,认真审题,审题关一过,构思就容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